福建省的簡稱為“閩”,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周朝,西周時福建稱閩越,《周禮·夏官》曰七閩。
一、秦——閩中郡
秦始皇一統六國,初分天下為36郡,后平定南越,增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四郡,這是福建歸入中央管理的開始。公元前221年所設的閩中郡,治東冶(今福州),西與廬江郡以武夷山為界,南方沿閩粵交界到平和向內切割到龍海邊界與南??は噙B,北部沿著浙江麗水和臺州北界與會稽郡毗鄰。相比現在的福建省,閩中郡多管轄了浙江的麗水、溫州和臺州三個地級市,少了漳州的漳浦、詔安、云霄和東山4個縣。
秦-閩中郡
二、西漢-閩越國-會稽郡轄屬冶縣
漢高祖立無諸為閩越王,封為諸侯管理閩中故地。無諸仿效中原在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號“冶城”(位于今福州屏山南麓冶山路附近),由于他創建冶城,開辟閩疆,是歷史上閩越族的第一個卓著人物,在閩越國短暫的92年(前202~前110年)統治時期,閩越地區經濟得以較快地發展,國勢日強,但后期與漢廷發生摩擦,導致漢廷派強兵攻打,閩越國最終走向滅亡,并入會稽郡,歸屬揚州刺史部。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為冶縣(后復名東冶),治所在現在的福州。
漢-揚州刺史部
三、東漢
東漢前期沿襲西漢,福建區劃不變,至漢末獻帝時期,增設建安縣、漢興縣。
東漢建安元年( 196年),冶縣改為侯官縣,包括現在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和漳州(不含漳浦、云霄、詔安和東山),同年分侯官縣北鄉設立建安縣(治今建甌),又設漢興縣(治今浦城)、建平縣(治今建陽)、南平縣(治今南平市延平區)。
四、三國吳——建安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設置建安郡,治建安(今建甌),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東平(治今松溪)、昭武(治今邵武)、吳興(漢興縣改名)、侯官8個縣。相比現在的福建省,建安郡僅少了漳州的漳浦、詔安、云霄和東山4個縣。在此前閩中郡多管轄浙江的麗水、溫州和臺州三個地級市范圍設立了臨海郡(治今臺州臨海市),閩浙由此分離。
三國吳國-建安郡
五、兩晉——建安郡+晉安郡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建安郡設置晉安郡(屬揚州),治侯官縣, 轄原豐(今閩侯)、侯官、羅江、宛平、溫麻(連江~霞浦)、晉安、同安、新羅(今長汀)8縣,轄除今南平、三明大部分外的福建大部分地區,歸屬揚州。建安郡轄建安、吳興、東平、建陽、將樂、邵武、延平7縣管轄剩余福建版圖,歸屬江州。
東晉公元405年建安郡設沙村縣(今沙縣)、綏安縣改名綏城縣(今建寧)。公元413年設綏安縣,漳州的漳浦、詔安、云霄和東山4個縣進入福建版圖。
晉-建安郡、晉安郡
六、南朝宋齊梁陳——建安郡+晉安郡+梁安郡+南安郡~閩州~豐州
南齊末分晉安郡置梁安郡,治晉安縣(今南安市東豐州鎮),轄境相當今福建省晉江、九龍江、木蘭溪三流域及廈門、金門等市縣。下領三縣:晉安、龍溪(今龍海)、蘭水(今南靖)。
南朝福建三郡
南梁天監年間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
南陳永定年間升晉安郡置閩州(后改名豐州),管轄晉安、建安、梁安3郡,州治所在今福州。
七、隋——豐州~泉州~閩州~建安郡
隋代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廢建安郡設閩縣,改豐州為泉州,大業初年(公元605年)更名為閩州,大業三年又廢州改設為建安郡??ぶ斡山ò?今建甌)移至閩縣(今福州)。 轄閩縣、建安、南安、尤溪4縣。此時期光澤、邵武、順昌、將樂、泰寧和建寧范圍歸屬臨川郡。
一、唐朝——福建之稱開始
唐朝時期,福建地區分別設置建州、福州、漳州、泉州和汀州,屬于江南東道。開元二十一年設置福建經略使,“福建”之稱由此始。
唐朝時期福建政區分布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治閩縣(今福州);武德五年設置豐州,治南安,武德六年析部分地置泉州(今福州,州治在閩縣),轄閩縣、侯官、長樂、連江、長溪(今霞浦)5縣。
武德四年(621年),在六朝的建安郡故地置建州(642-758改建安郡),駐地今建甌。領縣六:建安、邵武、浦城、建陽、將樂、沙縣。
貞觀初年(公元627年)豐州并入泉州。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設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歷二年(公元699年)泉州析地設置武榮州,治南安;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榮州更名為泉州,治晉江,后改泉州為閩州,治閩縣(今福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閩州更名為福州。
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福建經略使于九龍水源長汀村置長汀縣,建汀州(742-758改名臨汀郡)。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屬江南東道,改福建經略使為長樂經略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長樂郡為福州都督府(增設萬安縣,今福清);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格為節度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置威武軍節度使,治福州。
二、五代十國之閩國
公元909年王審知為閩王,建立地方割據政府閩國(管轄范圍即今福建省全境),福州再次成為閩都。920年在福州設立大都督府,933年福州升為長樂府;945年改長樂府為東都。王審知死后閩國分裂為閩國和殷國,分別以福州和建州為都。
閩國形勢
閩國被南唐和吳越聯合攻滅后除留從效據有漳、泉兩州的清源軍節度使(管轄廈漳泉地區),其余福建領土被南唐和吳越瓜分直至北宋統一江南,其中福州(現福州寧德地區)為歸附吳越的李仁達(彰武軍節度使)管轄,南唐于建州設立永安軍節度使(管轄南平三明和龍巖地區)。
五代末期福建形勢
三、宋元明清——南宋始稱八閩,福建轄區不變(清朝施瑯收復臺灣后有200年歸屬福建)。
宋代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設立福建路,下轄福、泉、建、汀、漳、南劍6州和邵武、興化2軍,時全省已有42個縣。
宋——福建路轄6州2軍
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設立行福建道宣慰司,后遷回福州?;驓w屬江浙行省或單獨設立,下轄福州、建寧、延平(南劍州改)、邵武、汀州、漳州、泉州、興化8路不變。
明代改設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轄福州、建寧、邵武、延平、汀州、漳州、泉州、興化8府和福寧州(析福州東北設立,治所在今霞浦)1州,轄區共設60縣。
清代繼承明制,省轄府、縣兩級,省府之間設道;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福建省增設臺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臺灣從福建析出設立臺灣?。磺迥?,全省行政區劃為寧福、興泉永、汀漳龍、延建邵4道,福州、福寧、興化、泉州、汀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9府,永春(析泉州設立)、龍巖(析漳州設立)2州,轄區共設58縣、6廳。
清朝-福建和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