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袁紹同樣都是東漢末年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自建安元年(196)開始以冀州、青州、并州為中心的袁紹集團與以兗州、豫州為中心的曹操集團展開了一系列圍繞爭奪中原地區霸權的或明或暗的爭奪,長達十一年之久。
曹操迎奉天子之前,曹袁關系是相對和諧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親密。但是隨著曹操迎奉天子,他們表面上的關系迅速被撕破。不過由于袁紹要對付茍延殘喘的幽州強敵公孫瓚,曹操要對付張繡、呂布、袁術等等軍閥,所以兩人巔峰對決的戲碼一直沒有上演。
建安四年(199),袁紹消滅公孫瓚,地跨青、冀、幽、并四州,同時,曹操也消滅了呂布集團。在袁紹消滅公孫瓚幾個月后,曹操消滅了袁術,張繡也隨之投降。曹操地跨兗、豫、徐三州,同時占據司州東部與揚州北部。曹袁對決的大戰一觸即發。
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以袁紹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袁紹與長子袁譚幾乎只身逃回河北,元氣大傷。
不過,或許很多人誤解,官渡之戰就是袁紹集團覆滅的最終之戰。
那么,事實真相究系如何呢?
這就是我要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事實上袁紹集團的最終覆滅是在建安十二年(207)袁尚與袁熙被公孫康斬殺之后。
那么從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二年,這七年的時間里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諸位看官,稍安勿躁,且聽飛渡我細細講來。
官渡之戰是曹操定鼎中原的關鍵一役,強烈影響了中國3世紀的命運。
在官渡之戰之前,袁紹是中國北方最強大的軍閥,天下畏之。
但官渡之戰之后,勝利的天平就逐漸倒向了曹操。
曹操
《三國志·武帝紀》里說,在漢桓帝時,有黃星出現在河南一帶,果然有一個善于天文的人預言,五十年后有一個英雄崛起,其鋒不可擋(初,桓帝時有黃星見于楚、宋之分,遼東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歲當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紹,天下莫敵矣)。
其實,這個時候要說曹操天下莫敵不一定合適,因為袁紹集團“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然有著極其強大的實力,這一點從袁紹死后整個集團面對曹操的全力進攻,還能支撐五年,就能看出來了。
如果不對袁氏集團繼續施以重大的打擊,說不定袁紹還會死灰復燃,到時候老天眷顧的或許就不是曹操了。
這一點,曹操的謀士荀彧認識得相當到位。
曹操在官渡之戰之后,一度想出兵攻打劉表。
估計是因為劉備在官渡之戰時乘機發展壯大,聯合黃巾軍余部在曹操的后方汝南郡一帶鬧得不可開交(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紹之未破也,使劉備略汝南,汝南賊共都等應之。遣蔡揚擊都,不利,為都所破)
曹操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后方的劉備、劉表問題,所以產生了南征的想法。
另一個原因是,官渡之戰對曹操的消耗也非常之大,軍糧嚴重不足。
建安六年(201),曹操在東平郡安民縣收集糧草,結果根本不夠支撐對河北的戰事(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
曹操正式提出了南征劉表的打算。
荀彧趕緊指出,如今袁紹戰敗,部下離心離德,我們應該趕緊乘虛而入將他干掉(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
可是您現在背靠兗州豫州,攻打劉表(而背兗豫,遠師江漢),如果袁紹死灰復燃,乘機踢你屁股,你不就玩完了(若紹收其余燼,乘虛以出人后,則公勢去矣)?
荀彧
曹操立即聽從荀彧的建議。
建安六年(201)夏四月,曹操的軍隊沿著黃河一字擺開,向袁紹示威,在倉亭再次擊破袁紹的部隊,此次戰役的具體情況并不清楚。
此戰結束后,袁紹進兵平定了官渡戰后懾于曹軍兵鋒而投降曹操的河北諸郡縣,體現了袁紹仍然有很強大的能力,并沒有因為兩次戰敗走到分崩離析的地步。
曹操此時卻乘著袁紹再次戰敗,南下將劉備擊敗,逼他前往荊州投了劉表。
但是此時,老天恰恰給了曹操一個重大的機會:建安七年(202)夏五月,袁紹發病嘔血而死。
袁紹一死,袁氏集團立馬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建安元年(196),袁紹任命長子袁譚代替臧洪接管青州。
袁紹
他的謀士沮授勸諫他,這是 “必為禍始”,
而袁紹的說法是“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
后來,袁紹把次子袁熙留在了幽州,而小兒子袁尚留在自己身邊,外甥高幹留在了并州。
這就導致了袁紹死后,袁氏集團出現了分裂的巨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