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們講到牧野之戰后,周武王小心翼翼的接管了朝歌,建立了周王朝。商王朝經營天下500多年,根基如此深厚,可是卻失敗的如此迅速,這讓周武王惴惴不安。他既擔心商王朝死灰復燃,又懼怕周王朝會重蹈商朝的覆轍。
姬發不僅想要穩固新生的周朝,還希望長治久安,千秋萬代。為此,他勤于政事,夙興夜寐,甚至最后積勞成疾,滅商不足三年,便溘然長逝。而正是這兩年多的時間,姬發卻奠定了周朝的堅實根基,使周朝國祚綿長,享國約800年(前1046年—前256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而其中一些舉措甚至影響至今。
那么,他都有哪些舉措呢?陽光君總結了最具影響力的4條,分別是:
1. 普施恩惠,團結中間派甚至潛在敵人。
這是姬發穩固政權的第一步,也是瓦解商人斗志、站穩腳跟最必要的一步。姬發接管政權后,馬上便封商紂王之子盤庚為諸侯,繼續管理殷商遺民,這些商人有了歸宿,也有了制約;然后,釋放箕子以及其他被商紂王打擊和關押的犯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姬發執行的淋漓盡致;最后,還把商紂王存積在鹿臺的財寶和鉅橋的糧食都分給了底層貧民,換取他們的好感。這樣,三步下來,商人基本被安撫的沒了脾氣,周王朝迅速斷絕了商朝拼死一搏的可能。這一策略,后來被劉邦、劉秀、曹操,以及毛主席運用的出神入化。
分封諸侯,對周王室形成眾星拱月地格局。
相比周王朝將要管理的天下,周國原來所在的關中無疑只是一個較小的區域。短時間內,周王室并沒有能力有效穩定和管理整個商朝控制區域,以及應對戎狄、蠻夷的挑戰。于是,姬發發展壯大了分封制度,大肆分封姬姓兄弟、開國元老、和先圣后裔為諸侯。全天下一盤棋,要害之處當然要安插同姓兄弟、開國元勛在當地建國,負責管理和開發當地。而分封先圣后裔,如黃帝、堯舜禹等后裔,則顯然有拉攏同盟的目的。周王自稱天子,被尊為天下共主,所有諸侯國都必須聽從天子調遣。相比之前自發形成的方國林立的場景,封建制度無疑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
此后,這一制度昌盛不衰,一直延續到清朝。完善宗法制度,建立了權利繼承和利益分配的規范。
宗法制根據血統遠近和地位差別,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并確認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各自不同的權利和地位。形成了大宗管理小宗,層層嵌套,彼此支持的統治體系和利益分配原則。
比如,按照宗法制,天子的嫡長子擁有繼承權,而其他兒子則只能成為諸侯或日漸淪落;諸侯需要服從天子,而在封國里,卿大夫則服從諸侯;在卿大夫的封邑里,士大夫則需服從卿大夫。以春秋時代晉文公重耳為例,名義上,重耳服從周天子,趙邑服從重耳,而趙家在封邑也有著自己的班底。實際上,即便到今天,家譜、在南方常見的宗祠等傳統,依然存留著宗法制的影子。
建立禮樂制度,從文化思想和日常行為中,鞏固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本質上是等級制度,并明確了每個等級的特權和責任。而禮樂制度則從日常禮儀上對宗法制度進行鞏固。不同等級的人所遵從的禮儀各不相同,如天子舉辦舞樂用8佾(即64人),諸侯能用6佾(即36人),卿大夫能用4佾(即16人),而普通士大夫則只能用2佾(即4人),否則就是僭越。實際上,禮樂制度在現在雖然已經不是鞏固等級的手段,但是依然活躍著。
現在國際交往中,尤其是國事訪問中,根據來賓的地位不同,接待的規格也都各有差異。圖.三大制度互為表里
其實,在經濟上,西周還采用了井田制作為稅收基礎。把土地劃分成縱橫交錯的9塊交給農民耕種,中間一塊是公田,收益全部上交諸侯,諸侯再向周天子納貢繳稅,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周王室的財源,但運行不久,便被形勢淘汰了,不再深入介紹。
關注陽光舊事錄,看歷史和現實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