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的一天,漢武帝劉徹接到了匈奴使者帶來軍臣單于的請求,說家里媳婦不夠用了,想來娶個漢朝公主玩玩。說白了,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和親。
談到和親,漢武帝氣不打一處來。自打太爺爺劉邦在白登山差點掛掉之后,在婁敬的建議下,大漢朝暫時向匈奴認個慫,送個公主去給人家當媳婦,從而換取短暫的和平時間。因此,漢武帝的姑奶奶魯元公主差點變成了匈奴冒頓單于的閼氏。無奈匈奴一直很強,而大漢這邊又是從呂氏之亂鬧到七國之亂,一直沒能騰出手來好好解決一下匈奴問題。就這樣,婁敬提出和親的緩兵之計,現在成了大漢的基本國策,匈奴每隔幾年就來討個媳婦。
不過,經歷了文景之治后,大漢的經濟狀況和軍事狀況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方面在賈誼,晁錯等人的倡導之下,漢朝不斷向邊境地區移民并鼓勵養馬,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可以輕易的組織起幾支優秀的騎兵隊伍。另一方面,這些年的休養生息,也讓漢朝皇帝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據說,漢武帝上任后的幾年,漢朝庫房里錢多的花不完,連穿銅錢的繩子都發霉斷掉了。所以,漢武帝打算腰桿硬一次,反正手上既又騎兵,又有錢,有啥好怕的。
于是乎,漢武帝就把大臣們召集在一起,聊一下如何應對這次匈奴和親的要求。大臣王恢是堅定的主戰派,他把上一段的理由又給漢武帝講了一遍,說我們現在有錢有兵,是到了亮劍的時候了。不過,雖然王恢的主張很投皇帝的胃口,但在當時朝堂里的大臣中,他這是屬于前衛的激進思想。御史大夫韓安國就給王恢和漢武帝上了一課,這堂生動的歷史課名字就叫做“白登之圍”:“漢高祖劉邦開國之時,猛將如云,漢高祖也是用兵如神,還不是被匈奴打得差點回不來了。我們現在有幾個人能跟當初的周勃陳平相比啊,還是老老實實和親吧。”韓安國的主張立刻得到了朝堂絕大多數大臣的一致認可。大家完全無視漢武帝那張黑的能出水的臉,就把和親的事情定下來了。沒辦法,少數服從多數吧,即使皇帝有決策權,可是漢武帝自己也沒底,畢竟跟匈奴打仗,我們大漢就沒怎么贏過。
雖說漢武帝沒什么辦法,但王恢還是沒有死心。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給匈奴單于設個套,讓他鉆進來,來個擒賊先擒王。幫助他想出此招的是個叫做聶壹的商人。聶壹經常在漢朝邊境經商,也會時不時的被匈奴人打劫一番,非常不爽。聶壹就給王恢獻策,在漢匈邊境重鎮馬邑設下伏兵,自己去把匈奴軍臣單于引進來,再來個關門打狗,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王恢趕快把這主意告訴了漢武帝,大家立刻開會討論這個方案。韓安國還是一副“你最好跟你爹好好學學”的態度,而王恢則搬出之前代國人民抵抗匈奴的英雄故事激勵皇帝。漢武帝早就想對匈奴開刀,只是一直找不到機會,這樣的良機怎能錯過呢?于是漢武帝拍板,出兵馬邑,伏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出五路大軍出征,分別由這次馬邑之謀的指揮王恢,匈奴人最害怕的飛將軍李廣,大將公孫賀,李息,還有那個反對出征的韓安國率領。韓安國雖然是主和派,但他畢竟也是在七國之亂立功的主將之一(梁王劉武手下大將),能力還是不錯的。同時也讓他通過與匈奴作戰,端正一下他的政治主張。五路大軍共計三十多萬,從不同方向包圍馬邑,準備給軍臣單于來個關門打狗。
商人聶壹也不負眾望。他想辦法見到了軍臣單于,表示自己有辦法控制邊境重鎮馬邑,斬殺馬邑太守,并將其拱手獻給匈奴。匈奴人打仗是把好手,但是跟漢朝人耍心眼還是差了一點。單純的軍臣單于就這樣輕易的相信了聶壹的話,親自率領一支軍隊來到馬邑,準備接手這個讓他夢寐以求的地方。很快,他收到了馬邑太守的人頭,并得知聶壹已經控制了馬邑。于是,軍臣單于立刻起身,向馬邑方向進發。他卻不知道,馬邑城中的聶壹和太守此時已經通知埋伏在周圍的漢軍做好準備,而他們送給匈奴的人頭,只不過是個死刑犯的而已。
不過,軍臣單于能夠在匈奴統治多年,并且對漢朝作戰多次取勝,早就有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敏銳的嗅覺。就在他和他的匈奴大軍接近馬邑的時候,山坡上的一幕突然讓軍臣單于緊張起來。他發現山坡上只有牛羊,卻不見放牧的牧民。這個有悖于常理的現象,讓軍臣單于停下了前進的腳步,轉而帶領他的騎兵襲擊了一個漢匈邊境的哨所。面對匈奴人的彎刀,哨所守衛選擇了留戀這個人世間,而把大漢的行動計劃一股腦的告訴給了匈奴人。軍臣單于大驚失色,馬上下令,掉頭回家。
匈奴人在馬邑城下轉了一圈,扭頭走了,這下埋伏在周圍的漢軍都懵了。王恢等人的主要任務是襲擊匈奴的輜重,從而來個里外夾擊。現在匈奴人排著隊,悠閑的從他眼皮底下大搖大擺的回了家,王恢本來想繼續完成自己的任務,襲擊一下匈奴。不過王恢也沒打贏過匈奴,想想還是沒底,最終放棄了追擊匈奴的想法。
精心謀劃的馬邑之謀,就這么黃了。漢武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就要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大家想想,提出馬邑之謀的是王恢,眼睜睜的放走匈奴的還是王恢,這個黑鍋他不背誰背啊?王恢很快就進了大牢,他本想花點錢恕個自由身,沒想到漢武帝這次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就是不打算饒恕王恢,連親媽王太后替王恢說好話都沒用。絕望的王恢選擇了自殺,而他的名字,則永遠跟馬邑之謀四個字聯系到了一起。
漢武帝很生氣,軍臣單于更生氣。他萬萬沒想到漢朝人竟然玩陰的,要不是自己運氣好,碰見個貪生怕死的校尉,弄不好現在就交代了。好吧,既然你們大漢無情,就別怪我匈奴無義。于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軍臣單于帶領著匈奴大軍對漢朝邊境進行了一次次的侵擾。漢匈兩家徹底撕破了臉皮,也省下和親的麻煩事了,那就打吧。
對于漢武帝來說,他必須要在對匈奴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前,選擇一位合格的軍事將領。雖說當前大漢王朝也不缺能征善戰的名將,例如李廣,程不識,公孫賀等等,可是漢武帝不覺得他們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陰差陽錯間,漢武帝發現了一個可造之材,自己的小舅子衛青。
衛青是一個幸運兒,因為他有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叫做衛子夫。衛子夫的母親衛媼在生下衛子夫后不久,老公就去世了。隨后,衛媼帶著衛子夫等人去了平陽公主那里打工,并與一個叫鄭季的官吏私通,生下了衛青。不過鄭季對這個私生子沒啥感情,衛青長大后也就留在了母親身邊,并成為平陽公主的一名隨從。公元前139年,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相中,很快得寵并懷孕。陳皇后一家為了報復衛子夫,竟然打起了衛青的主意,把他抓了起來。幸好衛青朋友多了路好走,鐵哥們公孫敖趁夜劫獄。不但救了衛青一命,還讓漢武帝發現了衛青,并將其任命為建工監,留在皇帝身邊。沒有地方記載衛青是如何在漢武帝身邊展示出自己帶兵打仗的才華,但是漢武帝還是決定把自己這個從來沒有打過仗的小舅子,扔到戰場里試試水。沒想到,這一試,試出了一位絕世名將。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一次對漢朝邊境進行大規模侵略。忍無可忍的漢武帝決定出兵打一架,跟匈奴來個硬碰硬。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分別由名將李廣,大將公孫賀,公孫敖,以及小舅子衛青率領,對來犯的匈奴大軍進行武力還擊。不過,這一仗的結果還是有些出乎大家意料,勝面最大的反而輸的最慘,而不被人寄予厚望的卻取得了大捷。
最慘的一路大軍,領軍者是最有名,也是匈奴最懼怕的飛將軍李廣。為了表示對飛將軍的重視,軍臣單于派出主力部隊圍剿李廣大軍,李廣也很快陷入了匈奴的包圍圈。雖然李廣很勇猛,但是匈奴騎兵的戰斗力不是蓋的。經過一場激戰,李廣被活捉,成了匈奴人的俘虜。匈奴也沒想到,那個讓他們擔驚受怕的李廣竟然成了自己的階下囚,立刻高興的忘乎所以。然而李廣畢竟是身經百戰,他看到匈奴人防守松懈,找了個機會搶了一匹好馬,奪了一把好弓,扭頭就跑。當匈奴人反應過來追擊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卻只剩下神箭手李廣那一支支精確制導的弓箭,以及一路倒下去的匈奴士兵的尸體。就這樣,李廣逃過一劫,僥幸一個人逃回到漢軍軍營。
不過李廣老將軍不用覺得丟人,因為全軍覆沒的不止他自己這一路。衛青的鐵哥們,當初奮力營救衛青的公孫敖也很慘。他的那路大軍出發后,好巧不巧的遇到了匈奴的一支主力騎兵部隊,并展開了一場遭遇戰。無奈漢朝騎兵畢竟剛剛成立,戰斗經驗和水平遠不如常年生活在馬背上的匈奴騎兵。這一路的結果,公孫敖全軍覆沒,他只帶著幾個侍衛逃離戰場,回到漢營。
公孫賀一路不知應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因為他們啥也沒做就回來了。公孫賀帶著大部隊出去轉了一圈,愣是沒有碰見任何匈奴軍隊,搞了個北方幾日游,最后無奈的空手而歸。不過,假如他們真的遇到了匈奴主力,等待他的不知道是一場勝利,還是公孫敖和李廣的下場。
唯一一路給漢武帝長臉的,卻是第一次上戰場帶兵打仗的小舅子衛青。衛青的任務是率兵攻打龍城。由于匈奴主力都去圍剿李廣,守衛龍城的匈奴軍隊根本不是衛青率領的漢軍的對手。衛青不但輕易的取得了龍城大捷,還抓了幾千個俘虜回來。別看這一戰贏的不是匈奴主力,也沒抓到什么大人物。但是,這是漢朝建立以來,漢軍與匈奴直接作戰的第一場勝利。
漢武帝看到衛青率領的雄赳赳氣昂昂的勝利之師,以及那幾個灰頭土臉的將軍,可以說是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漢朝終于打贏了匈奴,這可是歷史頭一遭,也算是替太爺爺報了“白登之圍”的一箭之仇。生氣的是,公孫敖和李廣兩個笨蛋,打了敗仗還有臉回來,論罪應當判刑。不過,考慮到之前也沒人贏過匈奴,加上兩個人之前守衛邊疆也立了不少功績,就免了他們的牢獄之災,直接貶為庶人,打發他們回家種地去了。沒過幾年,由于匈奴鬧騰的不消停,漢武帝還是把這兩個人招了回來,繼續鎮守北方邊境。兩個人雖說打仗打不過匈奴,防守還是有一套的,人才不多,該用還是要用啊。
至于打了勝仗的衛青,漢武帝絲毫不顧及“任人唯親”的問題,封衛青為關內侯。更讓漢武帝高興的是,衛青在龍城大捷中體現了自己優秀的作戰指揮才能,讓他覺得以后大漢有了可以依賴的將領。
匈奴人很配合,他們很快就給了衛青第二次機會,來進一步驗證這位年輕將領的勝利是靠真本事,還是僅僅靠運氣。龍城失利之后,匈奴人很窩火。消滅了兩支漢軍主力并沒有讓他們感到興奮,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而令匈奴人郁悶的是,飛將軍李廣得而復失,煮熟的鴨子飛了,還被一個不知名的年輕人偷襲了龍城,匈奴哪里受過這種窩囊氣。于是兩年后,公元前127年,他們再一次卷土重來,繞開邊防守將李廣,直撲漢朝重鎮漁陽和上谷,并在那里設下重重埋伏,準備給來救援的漢軍主力下個套。
漢武帝把小舅子叫來:衛青,你又有活干了,讓大家看看你真正的本事吧。于是衛青和李沮兩位年輕將領,帶上部隊就殺向匈奴。當他們見到匈奴主力部隊的時候,掉頭就跑。匈奴人一看,這不就是上次偷襲龍城的小青年嗎,竟然見了我們就腿軟,看來沒啥能力。于是匈奴壓根沒把衛青和李沮放在眼里,而是進一步在漁陽和上谷附近燒殺搶掠。然而,衛青等人在麻痹了匈奴主力后,立刻殺向了另一個地方:河套地區軍事重地高闕和隴西。鎮守那里的是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他們對于從天而降的衛青李沮部隊沒有任何準備,被殺的只顧逃命。一場大戰之后,匈奴幾千人被殺,無數的牛羊成為漢朝的戰利品。上谷和漁陽的匈奴主力一看,原來又被這小子坑了,只好無奈的撤軍回防,防止衛青率軍從河套地區殺向匈奴腹地。
如果說上一次龍城大捷沒有那么耀眼,那么這一次河套之戰可是結結實實的大勝。此戰的意義不僅僅是把匈奴人趕回了家,更重要的是,從秦末開始就被匈奴奪走的河套地區,終于回到了大漢帝國的懷抱。隨后,漢武帝在此建立朔方城,并大量移民至此來了個北部大開發,從而直接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要知道上一次漢人占領河套地區,還要追溯到秦朝大將蒙恬的時代。而這一次,衛青終于實現了蒙恬曾經取得的成就。漢武帝對衛青更加滿意,繼續加官進爵,封為長平侯,連他的兩個副將也封為侯,取得這么大的成就,狠狠的獎!
漢武帝高興了,衛青牛逼了,而他們的老對手匈奴,卻被接連的失敗搞的萬分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軍臣單于跟漢朝打了這么多年仗,從漢文帝打到漢武帝,也沒吃過這種敗仗,結果氣火攻心,死了。他一死不要緊,匈奴內部因為王位問題亂了起來。本來單于繼承人應該是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可是軍臣單于的弟弟伊稚斜卻突然殺出,發動政變,趕走了於單,自己坐上了單于的王座。於單為了王位和復仇,不惜背叛了自己的民族,投降了漢朝,想借助大漢的力量幫助自己奪回單于王位。然而,於單的愿望還沒實現,他就因為在內陸水土不服,早早的去老爹軍臣單于那里報到去了。
伊稚斜單于沒有了競爭對手,終于可以放開手干一把。不過以匈奴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如果想過好日子,最靠譜的辦法就是跑去鄰居那里搶東西。公元前125年,伊稚斜單于兵分三路,對漢朝三個重鎮發動襲擊,劫掠無數人口錢財而去。而此時的漢武帝,卻沉寂在失去母親的悲痛之中。這一年,幫助他坐上皇帝的首席功臣,太后王娡去世。忙著辦喪事的漢武帝沒空搭理伊稚斜,就讓你們先搶一把。記住,別看你今天鬧得歡,將來要你拉清單。
匈奴人可不會理睬喪葬期間不宜動兵的漢族規矩,就是趁著你忙不過來,我們趕緊搶,最好把失去的河套地區也搶回來。公元前124年,伊稚斜單于派出匈奴右賢王,率兵對河套地區的朔方城發動猛攻,想趁著漢武帝沒空的時候重新占領河套地區。匈奴人無休止的侵擾終于惹怒了漢武帝,他又一次叫來了衛青,派給他幾位大將和三萬騎兵,讓他們去把鬧事的匈奴人給辦了,也好讓剛剛升天的王太后安生幾天。
右賢王正在朔方城周圍搶的痛快,聽說衛青來了,扭頭就走。經過前幾次作戰,匈奴所懼怕的對象已經從李廣變成了衛青。右賢王自然知道這個年輕人的厲害,沒打算跟他硬碰硬,反正東西也搶夠了,回去也可以享受一段時間。但是,帶著大把戰利品慢慢往回溜達的右賢王,卻大大低估了衛青率領騎兵的速度。他萬萬沒有想到,漢朝人竟然這么快就追上了自己。右賢王為了保命,扔下無數的戰利品和數萬名匈奴士兵,騎上寶馬溜之大吉。剩下的匈奴人可是倒了大霉,他們在衛青的騎兵面前就像被施了法術,完全失去了戰斗力。最終統計戰果,匈奴士兵一萬多人被俘,其中包括數十名匈奴的小王,至于牛羊等牲畜不計其數。大勝,這是不折不扣的大勝!
戰報傳到長安,漢武帝立刻就從失去母親的悲痛中走了出來,估計高興的都忘記剛剛辦完葬禮這回事了。還沒等衛青回到長安,漢武帝的任命就被使者帶到了路上:封衛青為大將軍,封衛青的三個兒子為侯。衛青很激動,大將軍可不是一般人做的。不過衛青還是跟漢武帝說:“我那三個兒子還在吃奶呢,寸功未立,不合適封侯。要不老板您再考慮考慮,封我幾個副將為侯吧。”漢武帝堅持封衛青的孩子為侯,當然,那幾個立了大功的副將也受到了相應的封賞。
一系列的勝利,不但讓大漢王朝扭轉了一直以來對匈奴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更讓初出茅廬的后起之秀衛青的地位迅速躥升,到達了人生的巔峰。然而,漢武帝與匈奴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位極人臣的衛青也將與另一位更加年輕的將領聯手,為大漢對抗匈奴的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