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代的文獻中記錄夏朝的存在是個傳說,但是從《史記·殷本紀》關于商朝的記載,已被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證實,所以按照這個情況推斷,《史記·夏本紀》關于夏朝歷史的記載,也應當有所依據。
因為直到今天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類似于甲骨文的有關于夏朝文化的確切資料,而且夏朝的遺物也難以辨識,所以,在夏朝存在的年代里,分布于文獻記載中夏王朝主要的通知區(qū)域的考古文化,這些文化就成為了探索夏朝文化的重要對象。夏朝的紀年,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說法,目前通用的歷史年代表上的夏朝時間為: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
二里頭遺址
傳說中夏朝的都邑以及發(fā)生重大歷史時間的各個地點,古代的文獻對其他帝王的記載也有很多的差異,考古學家也不能給出確切的說法。但是,夏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在豫西,尤其是洛陽平原這一帶,以及晉南的汾河中下游,對于這點學術界的看法還是相對一致的。
目前,學術界針對夏朝文化的研究、探索都逐漸的集中在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就指是在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在那里獲得大量的比較系統(tǒng)的夏朝資料。二里頭文化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以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了另一個是,以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這兩個遺址的文化面貌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但是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屬于同一文化的兩種不同類型。
二里頭遺址挖出的青銅器
二里頭遺址按時間順序以及文化內涵的變化可以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出土的標本經過碳十四測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東下馮遺址測定的數據較二里頭遺址的數據稍晚。二者的年代大體都在夏紀年的范圍之內。
東下馮遺址
二里頭類型遺址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有數十處,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qū)。除偃師二里頭遺址之外,經發(fā)掘或試掘的遺址,還有陜縣七里鋪,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偃師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澠池鹿寺,臨汝煤山,鄭州上街、洛達廟,浙川下王崗等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