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為一種舶來品,在中國經過了千年的發展。它歷來被認為是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代名詞。水滸中最著名的兩個出家人,便是梁山好漢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他們投身江湖,俠肝義膽,快意恩仇,最后都修成正果、功德圓滿。
然而,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邪惡總是如影隨形。佛教也不例外。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的意志都能如唐僧一般堅不可摧。水滸中也出現了一小搓道貌岸然的僧人。這些人披著佛教的外衣,卻一個比一個面目可憎、喪心病狂。
第四位:鄧元覺
邪惡指數:★★
鄧元覺和尚是方臘手下國師,綽號“寶光如來”,使一根50多斤的渾鐵禪杖,曾和魯智深大戰50回合不分勝負,也是一身驚人的武藝。鄧元覺的“惡”,主要由政治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造成。
作為帝國的亂臣賊子、梁山的討伐對象,方臘集團素來被冠以非正義的頭銜。因此,作為方臘的得力干將,出場不多的鄧元覺,便順理成章地站在了帝國和梁山的對立面。
作為一名立志清修的佛家弟子,鄧元覺顯然不太合格。他貪慕榮華富貴,公然助紂為虐,這也就是他的惡之大者。
第三位:崔道成
邪惡指數:★★★
崔道成在水滸原著第6回中出場。他和丘小乙將好端端的一座瓦罐寺,搞得破敗不堪、烏煙瘴氣。
很多人都將崔道成和魯智深進行橫向比較。從某種意義上說,兩人確有相似之處,崔道成簡直就是魯智深在文殊院的翻版,喝酒吃肉、毀壞寺廟、趕跑僧人。但兩人也有本質的區別,崔道成打家劫舍、劫掠民女,干的是強盜勾當,可謂惡無底限、無惡不作。而魯智深雖然放浪形骸,卻是非分明,打抱不平。
這也就是魯智深最后成佛,而崔道成終遭報應的重要原因。
第二位:法華寺無名和尚
邪惡指數:★★★★
這兩個和尚默默無聞,在水滸中僅出場過一次,是極易被人忽視的大惡僧。作為謀殺托塔天王晁蓋的幫兇,他們的惡行已經昭然若揭。
水滸原著第60回中,晁蓋領兵攻打曾頭市,有兩個和尚前來詐降:“小僧是曾頭市上東邊法華寺里監寺僧人,……特地前來拜請頭領入去劫寨。”因為僧人不打誑語的特殊性質,,晁蓋信以為真,執意深夜劫寨。結果兩個僧人將晁蓋引入包圍圈,制造了千古疑案晁蓋之死。
妄語是佛家一戒,但這兩個惡僧卻利用身份掩護,公然破戒,誘騙晁蓋,實乃罪大惡極。
第一位:裴如海
邪惡指數:★★★★★
在水滸中,薊州報恩寺和尚裴如海背負了太多的罵名。
淫欲是佛家修行必戒。這名俊俏的和尚,佛性不強、定力不足,居然主動勾引有夫之婦潘巧云。最后,裴如海也被石秀斬殺,算是生活對這個著名淫僧最好的懲罰。
這段故事之所以成為水滸中經久不衰的談資,拋開桃色事件的成分,其主要原因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出軌的認知,也刷新了人們的思想三觀。而裴如海也就此被深深打上了淫僧的烙印。
當然,上述幾位佛教敗類只是水滸中極少數的存在,書中更多的還是智真長老、魯智深這類飽含正能量的佛家弟子。正因為始終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魯智深才能圓寂成佛,而裴如海、崔道成之流的偽佛教徒卻慘遭命運的報應。麻子選出水滸四大惡僧,雖只是一家之言,但絕不是為了吸引眼球、批判鞭笞,最終目的還是擯棄假惡丑、弘揚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