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
二、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祎
讀《三國演義》,許多人都把姜維當成了諸葛亮的接班人。這個印象,并不準確。
誠然,姜維一直深得諸葛亮賞識。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首次北伐,姜維歸附,諸葛亮即任命他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并寫信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稱贊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其人,涼州上士也。”〔9〕此后幾年,姜維屢從征伐,到建興十二年(234)八月諸葛亮病逝前,已經晉升為中監軍、征西將軍。不過,由于姜維歸附較晚,功業、威望均有不足,盡管諸葛亮對他期望甚殷,予以重點培養,卻不可能直接把他選為接班人。
那么,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誰呢?是蔣琬和費祎。《三國志·蜀書·蔣琬傳》明確記載道:“(諸葛亮臨終前)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蜀書·楊戲傳》載其所作《季漢輔臣贊》,裴注引《益部耆舊雜記》云: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時,后主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去探望,并咨詢國家大計。李福問:“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回答:“君所問者,公琰(蔣琬的字)其宜也。”李福又問:“蔣琬之后,誰可任者?”諸葛亮回答:“文偉(費祎的字)可以繼之。”正因為如此,在諸葛亮逝世,楊儀統率北伐大軍回到成都后,后主即任命蔣琬為尚書令(東漢以來,尚書令均負責處理朝廷日常政務),總統國事;“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次年(建興十三年,235)又“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10〕,使之正式成為蜀漢的最高官員(諸葛亮死后,蜀漢不再設丞相);費祎則晉升為尚書令,為蔣琬助手。
蔣琬(?-246),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湘鄉)人。赤壁之戰后,劉備奪取武陵、零陵、長沙、桂陽等江南四郡,年輕的蔣琬歸附了劉備,后隨從入蜀,曾任過廣都(今四川雙流)長。諸葛亮非常賞識蔣琬,稱他為“社稷之器”,先后任命他為丞相東曹掾(主管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任免升遷)、參軍、留府長史。諸葛亮北伐期間,他留守成都,保證了兵員和糧餉的供應,進一步得到諸葛亮的推重。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病逝,后主劉禪遵從諸葛亮的遺志,任命他為尚書令,總統國事;此后,又由大將軍一直晉升到大司馬。在蜀漢政權面臨重大考驗之際,他從容自如,妥善應對,迅速安定了人心,穩住了政局,使蜀漢國力有所恢復。延熙元年(238),他出鎮漢中,伺機伐魏。六年(243),還鎮涪縣(今四川綿陽)。三年后病卒,謚為“恭侯”。因其原籍零陵早已成為東吳地盤,遂安葬于涪縣,其墓至今尚存于綿陽市西山。
歷史上的蔣琬,穩重沉靜,秉承諸葛亮的治國方針,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在軍事上,他清醒地認識到魏強蜀弱的現實,珍惜國力,徐圖進取,決不輕舉妄動。執政十二年,除了派姜維率領偏師攻襲曹魏涼州,以及延熙七年(即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進犯漢中時調兵抵御之外,他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而舒緩了民力,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良好效果。他為人豁達開朗,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東曹掾楊戲性情簡傲,與蔣琬說話不大恭敬,“琬與言論,時不應答。或欲搆戲于琬曰:‘公與戲語而不見應,戲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后言,古人之所誡也。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督農楊敏曾經指責蔣琬:“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按:指諸葛亮)。”有人要懲辦楊敏,蔣琬卻泰然自若地說:“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11〕后來楊敏因事下獄,許多人擔心他會被處死,蔣琬卻秉公論斷,使楊敏得免重罪。因此,蜀漢臣民普遍敬重蔣琬,把他視為賢相。論政績,論品格,蔣琬不愧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論歷史地位,他應該高于姜維;而要論判斷形勢的正確和處理國政的得當,他更是明顯高出姜維一籌。
費祎(?-253),字文偉,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初為太子舍人。后主即位,為黃門侍郎,遷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諸葛亮北伐,留他與郭攸之、董允總攝宮中之事。后調他為參軍,先后遷中護軍、丞相司馬。諸葛亮曾屢次派遣他出使孫吳,他與孫吳君臣交往,氣宇軒昂,言辭得體,贏得孫權尊重,曾以寶刀相贈,從而有效地鞏固了蜀漢與孫吳的同盟關系。諸葛亮病逝后,他與姜維協助楊儀,率領蜀軍安全撤退,轉任后軍師。不久晉升為尚書令,作為大將軍蔣琬的助手,負責處理日常政務。他為人寬厚,才識過人,處事敏捷干練,深受同僚敬佩。延熙六年(243)升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與大司馬蔣琬共同執政,后又兼領益州牧。蔣琬逝世后,他成為蜀漢的頭號大臣。延熙十一年(248)出屯漢中(今陜西漢中地區),后移駐漢壽(原名葭萌,今四川廣元市昭化鎮)。延熙十六年(253)正月,為慶祝歲首(春節),他在府中宴請賓客,歡飲沉醉,竟被魏國降人郭脩刺死〔12〕。因其家鄉當時為曹魏地盤,遂就地安葬,其墓至今猶存。
在蔣琬、費祎執政期間,董允也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東北)人。董和之子。董和在劉璋手下曾任益州郡太守,執法嚴謹,為政清廉,深得民眾擁戴。劉備奪取益州后,任命他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負責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劉備當時的主要官銜)府事務。他勤于國事,為人坦誠,事有不妥,能與諸葛亮反復磋商,深得諸葛亮稱贊。董允繼承家風,年輕時即與費祎齊名。初為太子舍人;后主即位,遷黃門侍郎,頗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北伐,留他與郭攸之、費祎總攝宮中之事。不久,費祎調任丞相參軍,董允遷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由于郭攸之性格溫順,而董允忠直敢言,諫諍后主過失的責任實際上都落在他的肩上。他“處事為防制,甚盡匡救之理。……后主益嚴憚之。……后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于皓。皓畏允,不敢為非。”〔13〕延熙七年(244),董允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祎副貳,與蔣琬、費祎并為蜀漢重臣。延熙九年(246)卒。此后,陳祗為侍中,與黃皓內外勾結,千方百計討好后主,黃皓才開始干預政事,進而逐步專權,使朝政日非,終至亡國。因此,蜀漢民眾無不追思董允。《華陽國志·劉后主志》贊許道:“(董)允立朝,正色處中,上則匡主,下帥群司。于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祎)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
蔣琬、費祎連續執政達十九年之久,占了蜀漢四十三年歷史的將近一半,構成蜀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然而,《三國演義》對這一重要時期卻一筆帶過,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盡管羅貫中在《演義》第105回中寫到劉禪“依孔明遺言,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按:蔣琬未任丞相,《演義》有誤),卻基本上沒有描寫蔣琬的政績。對于費祎、董允,更缺乏正面描寫。第107回寫到司馬懿誅滅曹爽集團,夏侯霸投奔蜀漢后,姜維欲借機伐魏,“尚書令費祎諫曰”云云,似乎費祎位在姜維之下,更不準確。此時(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費祎為大將軍,而姜維為衛將軍,位在費祎之下。由于《演義》在內容安排上輕重失當,具體描寫又時有不確之處,而絕大多數讀者并未讀過史書《三國志》,以致許多人竟不知道蔣琬、費祎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