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趙政(正、祖龍等)
生卒年份: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共37年;只有長的在位時間,才能成就偉業;時間是一切事業的敵人;
出身:皇子出身
與其他人物的關系:秦昭襄王的重孫、秦莊襄王(僅在位3年)的兒子
如何上位:在呂不韋的扶持下,13歲繼承其父王位,正常上位。
如何死的:病死于巡視途中
帝號含義:始皇帝,這個大家都很清楚,就是結合三皇五帝的稱號而成,而始,就是第一、開始的意思,中國第一個皇帝,而且要從一開始,不斷往下傳承的皇帝。從這個帝號同樣也體現出秦始皇的狂妄自信,好像他們家族的人都有這個性格。
年號含義:還沒有開始使用年號
主要輔助大臣:呂不韋、李斯、尉繚;將軍王翦、王賁、李信、蒙武等;
生平:
秦始皇十三歲登上王位,同樣受制于太后及權臣呂不韋,甚至要稱呂不韋為仲父,可見當時王權還是不夠集中,不夠威嚴,法律也不是很嚴苛。否則呂不韋可能要被誅九族,而不是自殺。皇帝也不是那么輕松的,從上位到掌權,可能之間存在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登上皇位并不能說明多大的能耐。能掌權、能鏟除對手,能推行政策、能得善終,才算是成功。
二十二歲開始親政,隨即鏟除太后、呂不韋的專權團伙,驅逐歷呂不韋、軟禁太后。并啟用李斯、尉繚等能人,全面深化變法。包括繼續打擊國內貴族集團,強化中央集權制度、完善法律和郡縣制、發展農業和軍事技術。
然后先后殲滅六國,在其39歲時完成統一,登上人生最高峰,也是歷史的最高峰。這個過程對秦始皇來說,相信親政前的時間才是最艱難的時間,不但要想辦法保住自己的性命和位置,還要想辦法壯大自己。親政奪權成功后,那些對外的戰爭、國內的政治和管理,都是在其先祖,特別是秦昭襄王的遺產上進行改善提升即可。或許挑戰并不是那么高,而且他還有識人之能,籠絡啟用的一批大臣和將軍,為統一大業的進行匹配了大量的人才。
秦始皇估計有十八到二十個兒子,贏姓家族子弟,從結果來看,成才的沒有。到了秦始皇的下一代就基因突變了,再也沒有那種高超的政治手腕、能征善戰的能力了。一下子就從虎狼之國變成綿羊之國一樣,沒有任何血氣和才能。或許這是秦始皇最失敗的地方,是兒子太多還是工作太忙,導致了這么失敗的教育。這次失敗的成本可是整個天下,整個大秦帝國。有時候,打天下沒有教育后代來得重要。
非常中肯的對秦始皇的評價,據說是當朝的評價,我覺得是最到位的、實際的。“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主要施政政策及對王朝的影響:
統一六國:
這是在秦始皇手中完成的最顯著的功績之一,雖然他的祖先們已經為此奮斗了一百多年,秦始皇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舉完成了這次創舉。這對秦國來說是最大的功績,開疆拓土、八方來朝、天下一統都可以用來形容他的功勛。從同一六國開始,他開創了很多的第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大一統,建立一個全所未有的秦帝國。
北驅匈奴、南收百越: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依然沒有放慢征伐的腳步,也不知道是軍人集團還是其他貴族集團推動了這個決策。剛剛建立大秦帝國沒多久,在六國遠未臣服、郡縣制的控制力遠沒完善的情況下,竟然發30萬精兵攻打匈奴、發兵50萬攻打南方百越各族。這兩次大規模戰爭的結果是中原第一次征服南方,嶺南等大片土地納入版圖。但攻打匈奴的成效卻比較差,只對匈奴進行驅逐和造成一定的打擊,解除了短期內的危機和匈奴的騷擾。
修長城:
其實這是對匈奴及其他北方民族的高度防范性造成的結果,也正是因為發現匈奴等草原民族沒有辦法像百越那樣,要么消滅,要么臣服。才逼迫修筑大規模修筑長城。長城修筑成本高、修筑時間長,但修好后卻能起到極大防御效果。能有效的減輕后來的軍事開支和壓力,能有效減輕朝廷的負擔。對威懾草原民族、穩定國內局勢,是有很好的效果。但這兩個戰場,耗費時間太長,軍隊離開中原地區太久、資源耗費嚴重,也為后來崩潰埋下了伏筆。
但其實認真考察一下長城的修筑歷史,卻發現秦朝并沒有大規模的修筑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只是把原來其他國家修筑的長城進行了修補和連接,新修筑的并不多。反而歷史上修筑長城最多、規模最大、最壯觀的是明朝,排第二的漢朝。這實際情況與秦始皇的罵名也是不相匹配的。這也是證明秦始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證據之一。
修運河:
運河對物資運輸的效率是由極大的提升作用的,但這些運河,很多被稱為渠,最大的用處還是改善大量土地的灌溉效率,成倍的提升了土地的產出,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農業最主要的作用提供充足的糧食,強盛國力,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會得到改善。
對歷史的影響:
帶來和平:
雖然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被屠殺的人數可能超過200萬,這是不可否認的悲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因為秦始皇的努力,用以戰止戰的方式,給陷入三百年戰爭的天下人帶來了和平的曙光。讓普通人過上了真正的和平的生活,無論是秦國人還是其他六國人,在統一后都終于不用再面對戰爭。可惜和平時間并不長,難道真的是當時的人們不喜歡和平?
完善推廣郡縣制:
這是管理中國土地兩千年的制度,秦始皇單憑這一個制度就可以被稱為千古一帝。后來所有的皇帝和王朝,都是在秦始皇的郡縣制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的,沒有人脫離過這種體制。憑借這個體制,中國人口從幾千萬發展到四億,國土面積發展到了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傳承了幾千年沒有消亡的文明古國。
雖說秦始皇不是創始人,但他也出了大力,將這種制度推廣到全國。而且在其完成統一大業后,面臨著國內無數的要求恢復分封制的壓力,他都沒有退縮。這也是秦國后來快速崩潰的禍根之一。所以,對推廣郡縣制,秦始皇的有極大的功勞的。
實行帝制中央集權制度:
這是繼承秦昭襄王的強化王權的政策發展而來的。這個思想正式確立了兩千年以皇帝位中心的權力制度、政治關系及結構。好壞無法評估,但結果卻是在中國使用了兩千年,為后來越來越完善郡縣制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無論是那個階層,官僚、豪族、貴族等,都沒能撼動這個制度。也正是因為整個制度,限制了中國往西方民主科學式的方向發展(這個說法也只是或許而已)。最寬容的時候,也就是宋朝皇帝被迫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而已。是相對的共同,其實就是皇家對士大夫這些打工仔比較寬容而已。其實在當時那種形勢下,不寬容也不行,儒家知識分子很可能跑到遼國、金國去,所以只能分權共享利益。
推行統一文字、度量衡等:
其實這是必行之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郡縣制統一政府后,各地之間與中央朝廷的稅收、文書、通信、法律、軍隊等,所有的政務和軍事都必須要統一。這就涉及到文字、度量等方面的標準化問題,否則政府無法運行。所以說這事必行之事,并不是秦始皇多么偉大、聰明想到這些。
泰山封禪:
這也是一次歷史性的創舉,自從有了第一次的泰山封禪,明確的將皇權置于天意之下。成為了對皇權最高的監管力量之一。秦始皇估計是為了穩定六國民心,宣揚浩蕩君威,所以才大張旗鼓的進行泰山封禪,以提高自己的統治的合法性。但卻沒想到在后來的皇帝頭上加了一個緊箍咒。特別是后來經過漢朝儒家知識分子的改良,成為天人感等學說后,算是對中央集權、天子傳說加了一道鎖,是對皇權的制約。后來的皇帝,多少人把這個事情當成是最高榮耀和位置奮斗不已,也為自己的行為做了限制,減少無制約的權力的危害。
完善法律:
法律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其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無論法律的本質和精神如何,對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來說,法律的作用都是無可代替的。沒有法律就是沒有機構穩定的社會、國家,更加沒有社會的展和繁榮。
秦始皇的法律意識是郡縣制的基礎,但我認為絕對不是秦始皇的污點,而其對歷史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和遺產。秦始皇完善的法律,不但成為漢朝治國和發展的基礎,更是將中華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沒有完善法律的社會是難以想象的,而秦始皇作為開創中國全面法治的第一人,竟然被污蔑為酷法治國,暴君,也是夠可笑的。
秦始皇時期的法律文件有《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律問答》、《封癥式》等,包含《田律》《倉律》《金布律》《工律》《徭律》《司空》《軍爵律》《傳食律》《效律》《屬邦》《尉律》《游士律》《盜捕律》《牛羊課》等等。這些法律案現代人的看法,就是一些政務的操作流程、人們的行為規范標準和社會準則以及一些懲罰標準而已。并不全是什么所謂的酷法,導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嚴刑峻法。
正是因為了這些法律和操作規程,才有了中央集權政府管理龐大帝國的基本規則和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所謂法律的支撐,偌大的帝國該如何運作、政府如何運轉、稅收如何收取、罪犯如何懲罰?難道以貴族的說法為法律的社會,會比這種成文法的社會會更好嗎?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為什么一到秦始皇就變成了污點,變成暴君的標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