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墉(1823—1885),字雪巖,徽州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企業家,政治家;幼名順官,字雪巖,著名徽商。開辦胡慶馀堂中藥店。后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后,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余處,并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悄然加快了步伐。而在這其中商業一體化是最明顯的,社會已經進入商品社會,商業空前發達。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而且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商業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商人的社會地位也很低,直到進入改革開放的今天才有了改善。對商業的研究也隨著商業的飛速發展而形成了一個高潮。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對清朝大商人胡雪巖的研究和著述才引起了人們、特別是商界人士的普遍觀注。
胡雪巖(1829-1885),雪巖只是他的字,本名胡光墉,祖籍安徽績溪,后隨父遷居杭州,以錢莊起家,后又發展典當、絲行、藥號、茶行等多種行業,擁有資產兩千多萬兩白銀,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而且他還是個戴紅頂子的官員,雖然他沒有拿過大印,沒有坐過大堂,但卻以商人的身份戴上紅頂子,賞穿黃馬褂,紫禁城可以騎馬。因此許多關于胡雪巖的著述大多稱其為“紅頂商人”。
著重說明他亦官亦商的身份,更大力渲染他依靠官場勢力發展商業的過程。這種論點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免有失偏頗。細觀胡雪巖與官場中人的結識、交往的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像王有齡,如果沒有胡雪巖的幫助,很難想象落魄已極的他能夠最后成為浙江巡撫;再如左宗棠,沒有胡雪巖作為后勤總管,兢兢業業,為他免去后顧之憂,也許他的一切功業將成就得更加艱難,甚至歷史也將有所改變,在左宗棠的功業中,胡雪巖的作用,誰也無法否認。
當然,在商言商,胡雪巖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利益。但也這無可厚非,商人是以謀取利潤為宗旨的,關鍵要看這中間的手段,更要看他賺取利潤后的作為。
胡雪巖取得利潤后又做了什么呢?一部分被用于擴大他的產業,一部分用于他的生活,當然他的生活是奢侈的,有名份的太太就有十二個,衣、食、住、行更不用說。
但是也要看到他將大部分的利潤做了公益事業;常年的舍衣施藥、建義渡。甚至專門建了胡慶余堂藥號,而不從中拿一分錢的利潤,這就不能不說明胡雪巖和一般的商人有所區別了,胡雪巖當被稱為一代儒商。
儒者講“仁、義、忠、勇。”綜觀胡雪巖一生,于這四個字無一不合。舍醫施藥,廣行善事當可稱之為仁;力助王有齡于危難,是為朋友之義,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是為民族之義;王有齡被困杭州,孤身闖出敵營買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冒險為他借洋債是為忠勇兼備。作為一個商人做到這一點,難道不應該被稱為儒商嗎?
許多人認為儒商必須是博學多才的“儒者”,而胡雪巖在這方面無疑是不合格的,他并沒有學過多少“四書”、“五經”,只不過粗通文墨而已,“儒”者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思路,只有符合這種思想,并能施之于行的人皆可稱為“儒”!胡雪巖是中國的一代儒商。
《大清三雄:一代官商胡學巖》并沒有為胡雪巖樹碑立傳的想法,只是試圖從客觀的角度讓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下這位清朝的大商人,希望各位讀者能從中受到些許的啟發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