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在受命之前,已經身染中風。中風這種病,即使是在現代醫療條件下,人都很難恢復到正常狀態,更不用說唐代,醫療條件非常原始,只能做一些保守治療,要想恢復到正常的做一般工作的狀態幾乎都不可能,更不用說指揮作戰這種高強度勞心勞力的工作了。玄宗在哥舒翰這種身體狀況還要堅持對他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之舉。當時集結起來的部隊,除高仙芝留下的八萬多人外,又陸陸續續加入許多部隊,有河西、隴右、朔方諸鎮的,還有西北各蕃部的,計有奴剌、頡、跌、朱邪、契苾、渾、蹛林、奚結、沙陀蓬子、處蜜、吐谷渾、思結等十三個部落,總兵力約二十萬人。像這樣一支包含有禁軍、不同節度使區的邊兵、新募兵、仆從部落兵的成份復雜、規模龐大的聯軍,有資格作統帥的,只能是老資歷的現任大戰區節度使。符合這一條件的,當時只有兩人,除了哥舒翰,另一位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弟,安祿山反叛以后,他也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改任戶部尚書。而時任河西、隴西節度使的哥舒翰,如果不考慮身體原因,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哥舒翰帶領部隊到了潼關后,并沒有執行東向收復洛陽計劃,而是停頓下來,在潼關組織防御。關于這一轉變背后是否有政治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轉變的決策過程已經無從查考,散見歷史記錄的只是將領們對東進洛陽的反對態度。
《舊唐書 哥舒翰傳》記載,哥舒翰進駐潼關以后,“數奏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彼闹埸c是將戰爭拖下去對叛軍不利,就唐軍自身能力以及東征的可行性等問題,并沒有涉及。
《邠志》記載:“郭子儀﹑李光弼將進軍,聞朝廷議出潼關,圖復陜﹑洛,二公議曰:‘哥舒公老疾昏耄,賊素知諸軍烏合,不足以戰。今祿山悉銳南馳宛﹑洛,賊之余眾盡委思明,我且破之,便覆其巢。質叛徒之族,取祿山之首,其勢必矣。若潼關出師,有戰必敗。關城不守,京室有變,天下之亂,何可平之!’乃陳利害以聞,且請固關無出。”郭李二人的議論大概是在天寶十五載四月郭子儀、李光弼常山會師以后,嘉山戰役發生以前。
也許是統帥們的意見尤其是哥舒翰的堅持才促使玄宗改變了主意,不再堅持及早出兵收復洛陽。這項計劃的擱置對其他戰場也產生了影響。天寶十五載一月的時候,“上命郭子儀罷圍云中,還朔方,益發兵進取東京?!比路?,“郭子儀至朔方,益選精兵,戊午進軍于代?!敝?,郭子儀率兵出井陘,于四月份與李光弼一道對史思明發起了九門之戰并贏得勝利。郭子儀這一系列不尋常動作如果用玄宗的決策變化而引起的來解釋就比較合理了:一月份被召回時,是為收復洛陽作準備?;厮贩狡陂g,玄宗放棄東征計劃,郭返回原地,之后毫無顧慮地進軍河北。
從軍事角度看,放棄東向攻打洛陽計劃無疑是一項正確決策。高仙芝棄守陜郡,對崤函通道的控制權易手,叛軍可以自由往來,唐軍要東進就不那么容易。即使能夠克服險阻,出崤函通道,拿下陜郡。一旦進入到伊洛平原,頓兵于堅城之下,面對十幾萬士氣正旺的河朔勁旅,以唐軍當時的狀況,到底有幾分勝算,明眼人是很容易看得清楚的。
叛軍拿下洛陽以后,并沒有急于進攻長安,安祿山正迫不及待地忙稱帝的事。只是在天寶十五載元月的時候,安慶緒率兵對潼關進行過一次進攻,被擊退??偟膩碚f,這一年的前半年,潼關方向所受的壓力并不大,雙方處于對峙狀態。
在潼關方向相對平靜的這段時間里,東部各個戰場卻是另一番景象。
河北道。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天寶十五載正月發起的河北十七郡自發性反抗行動,發起不久即遭到叛軍反撲?!班?、廣平、巨鹿、趙、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復為賊守。饒陽太守盧全誠獨不從,思明等圍之。”二月,李光弼率領蕃、漢步騎萬余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陘進入河北,與史思明叛軍在常山展開拉鋸戰。四月,郭子儀率軍出井陘進入常山,與李光弼會師。五月,唐軍與叛軍在嘉山決戰,叛軍大敗。史思明退守博陵。
河南道是江淮向關中補給的兩條線路——運河漕路和江漢漕路的必經之地。叛軍占領陳留、洛陽等黃河沿線城市以后,運河漕路斷絕,只剩下江漢漕路一條線。叛軍繼續向南進攻,威脅江漢漕路,并試圖進入江淮地區。在這一進攻方向上,分布著淮陽、雍丘、睢陽、穎川、葉縣等郡縣。向雍丘、睢陽進攻的叛軍,遭到真源令張巡部的阻擊,睢陽直到唐軍收復兩京后才陷落。穎川由潁川太守兼防御使薛愿拒守。十五載正月,唐廷設立南陽節度使,以南陽太守魯炅為之。魯炅率領嶺南、黔中、襄陽子弟兵五萬人在葉縣北布防。五月,安祿山部將武令珣、畢思琛攻破葉北防線,擊潰魯炅所部。魯炅退保南陽。雖然整個河南道唐軍比較被動,但叛軍一直沒有突破唐軍的布防,深入到江淮地區。
綜合以上,這一時期叛軍面臨的形勢,可以用“前進受阻,后院起火”來概括,所以在五月份的時候,安祿山居然有了“議棄洛陽,走歸范陽”的打算,只不過唐廷實在太衰,還沒等到這一天就自己送上門讓安祿山翻盤。
潼關部隊的東征計劃重新被提起并于天寶十五載六月份付諸實施,很大程度上是駐潼關的將領中間出現了以馬軍都將王思禮為首的反楊國忠勢力,企圖誅殺楊國忠,楊國忠出于自保,鼓動玄宗作出的決定。
《資治通鑒》記載:
是時,天下以楊國忠驕縱召亂,莫不切齒。又,祿山起兵以誅國忠為名,王思禮密說哥舒翰,使抗表請誅國忠,翰不應。思禮又請以三十騎劫取以來,至潼關殺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被蛘f國忠:“今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豈不危哉!”國忠大懼,乃奏:“潼關大軍雖盛,而后無繼,萬一失利,京師可憂,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于苑中訓練?!鄙显S之,使劍南軍將李福德等領之。又募萬人屯灞上,令所親杜乾運將之,名為御賊,實備翰也。翰聞之,亦恐為國忠所圖,乃表請灞上軍隸潼關;六月,癸未,召杜乾運詣關,因事斬之;國忠益懼。
王思禮,高麗人,早年與哥舒翰同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衙將,哥舒翰守潼關,奏充為元帥府馬軍都將。軍中事務,哥舒翰“獨與思禮決之”。王思禮鼓動對當朝宰相進行劫殺,僅僅因對其“驕縱召亂”有意見,未免牽強,根本原因是想通過動楊國忠以求在未來的權力分配中分一杯羹。對于潼關駐軍來說,想達到這一目的太容易了—實力強大且所處的位置有利,行動起來朝廷幾乎無還手之力,所缺乏的只是行動的合法性依據?!膀溈v召亂”可以作為皇帝處置楊國忠的依據,但不能成為軍人私自處置的合法性依據,這也是哥舒翰與王思禮意見不統一的原因所在。不過,殺杜乾運事件是一個標志,標志著這干軍人已到了為所欲為的程度,不排除下一步會公開翻臉向朝廷叫板。一旦出現這種形勢,玄宗可能迫于壓力與楊國忠切割,楊國忠被推出來為整個事件負責,玄宗推卸了責任,軍人取得了合法性依據,危機圓滿解決。這才是楊國忠所真正恐懼的,也是他極力促使哥舒翰東征的根本原因。
站在楊國忠角度,此時他面臨的內部威脅要遠大于外部威脅:安祿山遠在洛陽,對他的威脅還未達到感同身受的地步;潼關近在眼前,那些充滿敵意的軍人時時刻刻都能要他的命,尤其是杜乾運的死,已使他嗅到一股濃濃的死亡氣息。所以必須首先排除掉眼前的威脅。以他的賭徒性格,為達到目的,那怕后面洪水滔天也在所不惜。
前面已經說過,哥舒翰率領的這支部隊總兵力大約有二十萬,幾乎是唐廷所能糾集到的所有機動兵力。這樣一支大部隊,用來守潼關綽綽有余,只有用于進攻,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其他戰場上的唐軍都與敵殊死作戰的時候,作壁上觀是無論如何說不通的。所以,作為執行層面的潼關軍事領導層,無論東征背后有什么政治黑幕,都必須在駐守潼關的這段時間里為進攻做好一些必要的準備。
軍事行動不可能是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才可以啟動的,有時是政治需要,有時是作戰整體需要,部隊都不得不去打一些看起來不可能取勝的仗。作為部隊領導者,必須對此有充分的預想,并組織部隊做好相應的準備,這樣不管面臨什么情況,才可以從容應對。就這次東征來說,如果潼關部隊有充分的作戰準備,即使不能攻取洛陽,也可以組織一次有限度的攻擊行動,拿下陜州,恢復對崤函通道的控制。如果能達成這一目標,說不定真能促使安祿山放棄洛陽。但實際上,即便是這樣的目標,對這支部隊來說都是一種奢望,拋開部隊本身的作戰能力不論,部隊領導層面自身就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統帥哥舒翰,無論是身體狀況還是個人能力,都無法充分掌控這支部隊,部下將領們忙于內斗,從上到下根本沒有為將要到來的大戰做準備?!顿Y治能鑒》記載:
翰病,不能治事,悉以軍政委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決,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二人爭長,無所統壹。翰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鬬志。
這種狀況,主帥哥舒翰心里應當是很清楚的。在玄宗得到陜州方向“賊殊無備”的情報后,命令哥舒翰“悉眾討之”時,哥舒翰回復:
賊既始為兇逆,祿山久習用兵,必不肯無備,是陰計也。且賊兵遠來,利在速戰。今王師自戰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若輕出關,是入其算。乞更觀事勢 。
從哥舒翰的回復可以看出,他對當面敵情的掌握甚至都不如遠在深宮里的玄宗。玄宗雖然得到是錯誤的情報,但卻是實實在在偵察得到的;哥舒翰因為對當面敵情不了解,所以只能用經驗推斷來應付,以求不出兵。如果哥舒翰對當面敵情有充分掌握,肯定也會拿出實實在在的證據來,以證明敵軍并非無備,這樣肯定會比用大道理搪塞有說服力得多。這樣的說辭當然是很難打動玄宗的,再加上楊國忠從中攛掇,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初四丙戌,大軍出關。這場關乎唐王朝的命運之戰終于拉開了序幕。
(本文為槲葉山路原創,謝絕未經本人許可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