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劉保;
生卒時間:115年—144年;
在位時間:19年;
出身:漢安帝唯一的兒子,先被立為太子,而被閻皇后妒忌而廢為王;
如何上位:在宦官的幫助下,打敗閻氏外戚,重新奪得皇位;
如何死的:病死宮中,年僅30歲,東漢隨著已經連續出現4位不滿40歲就離世的皇帝了,光武帝劉秀62歲,第二位漢明帝是47歲,然后都是30多歲就死了。可能是這個家族的基因有問題。
帝號含義:孝順皇帝,史稱漢順帝,順利或恭順,順利傳下了皇位,還是在宦官、權臣眼中比較恭順呢?這個帝號真的不怎么樣。看來是死后還被欺負;
年號含義:永建、建康,“建”有設置、開始、建立的意思,古文中又“立朝律”的意思,還是希望能振興朝綱,能建立朝廷規矩的。
主要輔助大臣:孫程、王康(宦官)、梁商、劉光;
生平:
漢順帝劉保是其父,前一任皇帝的唯一的兒子,但因為外戚當道,權勢太大。在9歲時被皇后家的宦官設計誣陷,從太子廢為濟陰王。
10歲時其父漢安帝在外出游玩時死于路上,閻皇后和閻氏兄弟等人秘不發喪,就怕劉保知道消息后在京城搶先等位。等漢安帝的遺體到京城后,閻氏外戚集團為能長期把持朝廷,于是擁立了劉保的堂叔劉懿為帝。估計這個劉懿登基時也就兩三歲,僅在位200天后夭折,怎么死、具體多少歲都沒有記錄,一個皇帝就這樣只留下一個名字而已。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雖然這個少帝是個悲劇的下場,但劉保卻迎來了人生最大 的轉機。劉保身邊的宦官為了爭權奪利,脫離外戚勢力的限制,重回漢和帝地時期的輝煌。為此冒險策劃政變,通過利用劉保前太子的威望,控制皇宮警衛和京城軍隊,擒殺閻氏外戚勢力,在宦官們的擁立下,實現千古一逆。人生真的可以存在無數的可能,特別是劉保的人生,可以從廢太子重返皇位,全天下也就他一個人能實現。
但收獲越大,付出的也就越大,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天賦,逆襲的能力,那么這么大的蛋糕掉到你頭上,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劉保的代價就是在位19年間,都被宦官控制,無所作為。就算他想方設法扶持外戚勢力,以便制衡宦官,也因為各種原因不成功。
他想扶持的外戚是其皇后梁氏家族,這也是一個大家族。梁氏家族可謂世代為官,到了這一代的主要人物是皇后的父親梁商,梁商的父親粱雍是乘氏候,官至少常(大概是專門為皇帝管理財富的)。梁商的女兒為當朝皇后,梁商的妹妹也被封為貴人。(姑侄兩代人共伺一夫,這種混亂的婚姻關系也是漢朝才有的,細細研究起來會發現,東漢皇帝的妻子都是出自大家族。因為這大家族不斷通婚,導致后來很多表親、同母異父、堂兄妹結婚的。可能也正是這種婚姻關系,導致東漢皇族沒有幾個長命的。)
雖然皇帝全力扶持,但梁商頭腦非常清醒,估計知道外戚從來都沒有好下場的。所以不愿接受漢順帝的很多封賞和官位,甚至裝病不上朝。梁家還在每次天災時都會大力賑災,幫助窮人。梁商的明智、理性的行為,獲得了當時朝廷上下的好評,是難得不攬權、濫權的外戚之家。后來在皇帝的堅持下,被封了大將軍,兒子也封侯。但沒過多久,梁商去世,兒子梁翼繼承了家族和權力,真正的外戚亂政,再次拉開序幕。
對這種權力的失控,平衡的打破,漢順帝助力下,將漢朝這棟已經腐朽的樓狠狠的推了一把。
漢順帝劉保育有一子三女,因其早逝,年僅一歲的唯一的兒子劉炳繼位。幼兒皇帝,梁氏外戚正式專權,僅過了145天,這個年幼的皇帝也死了,梁翼就立另一劉氏旁支的幼兒為帝,兩年后被梁翼鳩殺,再立一帝為漢桓帝劉志。在位時間比較長,有22年之久。梁翼這種敢鳩殺皇帝,而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親手廢立三帝的人,下場如何?繼續下一篇,漢桓帝。
主要施政政策及對王朝的影響:
1、在位期間,天下自然災害頻發,洪水、地震時有發生,瘟疫流行、邊防不穩,鮮卑、匈奴、西羌不斷寇邊,騷擾邊民,給朝廷帶來沉重的壓力。雖然軍隊還有一定的能力,也多次多次打敗入寇的侵略者,如史書記載“隴西鐘羌叛,護羌校尉馬賢討破之。護烏桓校尉耿曄率南單于擊鮮卑,破之;西域長史班勇、敦煌太守張朗討焉耆、尉犁、危須三國,破之。“但這種所謂破之,也是防守為主,伺機反擊而已。沒辦法抑制少數民族的軍事行為,更加沒有辦法清除。
2、扶持宦官與外戚,因為漢順帝是完全依靠宦官逆襲上位,從廢太子到皇帝,這可以說是千古第一人。所以,其就位后,也深知宦官的勢力之大,經過幾代的發展和前兩任皇帝的支持,是完全有能力廢立皇帝,操縱皇帝行為。如果漢順帝不配合支持宦官集團,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又走另一個極端,那就是扶持梁皇后的娘家人,包括他的岳父梁商、大舅子梁翼等。因為有漢順帝的支持,梁家后來逐漸掌握了漢朝的朝政和軍事,成為又一個權勢滔天的外戚勢力。最后梁翼甚至連續廢立皇帝,可以說是成為大漢朝的掘墓人。
對歷史的影響:
1、同意宦官收養子為后,此后成為常例,對后世影響也是很大的。宦官是年幼時及進入皇宮,沒有機會繁衍后代。宦官基本就是皇帝的奴才,與民間,甚至是俗世都沒有什么聯系的。自然就比較容易獲得皇帝的信任。但在漢順帝時代,或許是因為宦官勢力太大,或許是因為漢順帝的無知,導致宦官有機會在外收養繼承人,能夠合法繼承財產和爵位等。這個先例一個開,宦官從此發生了質的改變,他們的勢力不再局限于朝廷和皇宮,而是可以覆蓋地方。可以和地方勢力聯合,可以全面壓制官僚系統,使官僚系統的最后基地也淪陷。后來東漢末年的宦官與地方官勾結,形成勢力,如曹操就是宦官養子的后代;明朝的宦官之患等,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2、天人感應說在不斷的強化,直接導致東漢末期的悲劇:漢順帝延續,甚至可以說是強化了漢朝一直以來的儒家理念和做法。那就是在發生奇怪的自然現象,如什么祥瑞、自然災害,以及后來發展出人為偽造讖緯等。把這些作為上天對皇帝、對朝廷的肯定或否定;作為一種上天發給人間的信息,讓人們以此來評價上天對朝廷和皇帝滿意與否。
這種做法在西漢朝建立的時候在穩定人心和局勢方面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因為需要從合法性上肯定劉氏取代秦朝、取代項羽的位置,成為新的天子,新的天下之主。這種從儒家經典中發展而來的“天人感應”的理論,是當時最好的思想宣傳理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皇權弱化,外戚及宦官輪番崛起。更主要是自然災害的增加,進一步打擊了劉氏皇朝的威信和合法性。
從漢武帝開始,為了收攏民心,重新獲得各郡國的支持,竟然首開罪己詔的先河,向天下人認錯,承認自己的不足、錯誤導致上天的懲罰。這個舉動就像歐洲神圣羅馬皇帝亨利四世向教皇下跪的一樣,產生了深遠影響。有了漢武帝的罪己詔,后世皇帝只要一有異象、一有天災影響民心的事情,就要下詔反省。時間長了,次數多了,人們就會形成這樣的慣性思維,只要天下有事,就是皇帝的問題。這也是王莽篡位的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更是后來東漢末年再次被篡位的原因之一。
漢順帝也是因為在位期間,災害對以前任何時期都多,所以他下罪己詔、反省詔也比較多,差不多有十次之多。這種情況下,朝廷的威信、皇帝的權威進一步受損,也加劇權臣和宦官勢力的壯大。有力的推動了東漢王朝滑向無底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