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時期,四川地區豪強地主壓迫農民嚴重,貪官污吏與之勾結,強占農民土地。其實四川地區的階級矛盾自唐末以來便不斷加劇。轟轟烈烈的黃巢大起義掃蕩了中原千里沃野,而四川地區由于崇山峻嶺的遮蔽,外人難以進入,自古便有蜀道難之說,所以對這里的影響較小。唐朝滅亡后,這里先后建立前蜀,后蜀等政權,對人民進行橫征暴斂,賦稅沉重,致使百姓苦不堪言。宋初,這里還保持這唐時相對落后的生產關系,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而趙匡胤忙著征討外敵,無暇顧及這里,進一步加劇了矛盾。據記載:“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為佃客,使之為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旁戶即佃戶,他們對地主有著極強的人身依附關系,也受到殘酷的剝削。在這樣的條件下,川陜地區爆發了宋初的一場大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993年,王小波等人在青城(今都江堰南)舉眾起義,宣稱:“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迸詰艏娂娂尤肓怂年犖椋鹆x軍迅速壯大起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均貧富”的口號。他們轉戰川中,先后攻陷青城,彭山等地,處死了作惡多端的縣令齊元振。,百姓拍手稱快。從四月到十二月,他們在川蜀大地與官軍屢次交戰,所到之處,誅殺貪官污吏,地主豪強。在十二月,王小波率眾于江源同貪暴恣睢的宋將張玘作戰,被張玘冷箭射中面頰,王小波猶然死戰,奮力將張玘斬殺于陣前。戰后,王小波也由于傷重身死。起義軍的大旗接到了李順手上,李順率軍繼續作戰。994年正月,李順率起義軍猛攻成都,打敗官軍,并于十六日攻克成都,以此為據點,抵擋官軍。李順自稱大蜀王,在天府之國建立自己的政權,此時起義軍已發展數十萬之眾,勢力范圍涉及四川多地,東至巫峽,北抵劍門。宋太宗見起義軍勢大,便調集各路軍馬前往鎮壓,以王繼恩為總督,平定叛亂。到四月,王繼恩的軍隊攻破劍州、綿州(今四川綿陽)、閬州、 巴州(今四川巴中)等地,與東路的宋軍會師。而后一舉進攻成都,十余萬起義軍據城而守,到五月,成都失陷,李順死于亂軍之中。還有一種說法是李順假扮為僧人逃出轉戰到廣州,三十年后被人發現遇害。這種說法我個人不太認可,但也反映了當時川中百姓對李順的愛戴與起義的深入人心。李順起義失敗后,大將張余率領余部繼續作戰,直到995年二月才被鎮壓下去。
盡管這次起義規模并不大,只是局限于四川地區,但它的歷史意義不容忽視。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四川“旁戶”這一名稱從此很少出現,掃蕩了四川地區的世族豪強勢力,掃除了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同時,他們剿除了大量貪官污吏,將他們所貪贓的財產分給窮苦人民,保證了生產力的維持,也有利于加強當地吏治清明。同時也引起了朝廷的進一步關注,為天府之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而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以前的農民起義多是對人身束縛于自由的抗爭,這次起義卻首次明確提出“均貧富”的思想。盡管平均主義同樣存在著局限與不足,但說明農民斗爭的目標已經從人身轉移到財產的自由分配上,也對后世的農民起義發揮重要的啟示作用。一部分旁戶和城鎮貧民,在起義軍實施“均貧富”的過程中。分得一些“財帛”、“車馬”、“屋宇”和“糧食”。多少改善了一些生活條件,也完成了黃巢起義軍在四川沒有觸及到而遺留的歷史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黃巢大起義的繼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