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長沙桓王孫策,從195年到200年實際控制江東,是東吳政權的實際開創者。200年孫策遇刺身亡時,長子孫紹還是幼兒,只能把大權交給弟弟孫權。那時孫權年僅18歲,屬于“未成年人”。孫權稱帝后以父親孫堅為太祖,哥哥孫策只是封王,其實孫堅只是留下數千部曲而沒有自己的地盤,江東六郡都是孫策向袁術借兵打下的江山,孫策才是江東真正的“太祖”。
晉景帝司馬師,從251年到255年實際控制曹魏政權,侄子司馬炎265年稱帝后追封司馬師為景帝,墓稱峻平陵,廟號世宗。司馬師與原配夏侯徽生有5個女兒,沒有兒子。從司馬昭處過繼的養子司馬攸不過7歲,不足以在亂世服眾。255年司馬師臨終時只能把權位交給弟弟司馬昭。司馬師在位僅僅6年,卻完成了改立天子(曹芳)、剪除朝中能臣(夏侯尚)、平定地方叛亂(毌丘儉)等篡權工作,為司馬昭完全控制朝政鋪平了道路。
北齊文襄皇帝高澄,從547年到549年實際控制東魏政權,其弟高洋建立北齊之后,追謚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高澄549年遇刺身亡時年僅29歲,庶長子高孝瑜12歲,嫡長子高孝琬年僅8歲,顯然不足以總攬大權,只能是高澄的弟弟高洋挺身而出。高澄其實是另一位司馬師,如果說高歡滿足于象曹操、司馬懿那樣幕后做老板,則高澄顯露出廢立皇帝的篡奪之相。高澄以后,北齊“禽獸王朝”逐漸暴露出邪惡,看來“鮮卑化的漢人”更無底線。
陳武帝陳霸先,從555年到557年實際控制梁朝,557年自立為帝。但陳霸先4個兒子有3個早夭,唯一的兒子陳昌在戰亂中先被侯景囚禁,后被因江陵陷落被北周俘虜,北周遲遲不愿意送回陳昌。陳霸先臨終時國內無嗣,只好傳給侄子陳蒨。可惜陳霸先死后,兒子陳昌被放回卻試圖爭皇位,迎駕過程中遇害。陳霸先是歷史上繼曹操、劉裕、高歡、宇文泰以來又一位名為篡奪實為開國的帝王,可惜天不假年。
后周太祖郭威,947年支持劉知遠稱帝建立后漢王朝,950年被逼起兵叛亂攻入汴梁,951年稱帝建立后周王朝,郭威終于成為帝國領袖。不過,郭威的兒子卻在950年被后漢隱帝劉承佑屠殺干凈,郭威不得不以姑侄柴榮為養子,以柴榮為晉王、開封府尹。柴榮的兒子也在950年被劉承佑殺干凈,959年柴榮病逝時新生的兒子才6歲。柴榮應該以郭威女婿張永德的兒子為養子,張永德輔政,這才能保證后周政治穩定,可惜柴榮沒有郭威的心胸。
宋太祖趙匡胤,960年稱帝建立宋朝,976年趙匡胤病逝時長子趙德秀與三子趙德林已經早夭,次子趙德芳年25歲,四子趙德芳年17歲,都沒有封王,更遑論立太子。于是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也就繼承皇位。趙匡胤一直不立太子,又讓皇弟趙光義的地位在皇子甚至宰相之上,這是明擺著死后讓皇弟趙光義接班。其實趙匡胤完全可以明著傳位給弟弟,也就無需留下一些后遺癥。如果要傳位給兒子,就應該早做準備,例如培養趙光義的反對派趙普等人控制朝政,將趙光義的親信找個借口逐一派往地方,早立太子并讓趙普、曹彬等能臣作為太子班底,最后讓趙光義“藩王就國”離開京城。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1115年稱帝建立金朝,1123年病逝時其庶長子完顏宗干27歲,而完顏吳乞買從1115年以來一直作為首席大臣與儲嗣,實際上是阿骨打的主要助手和繼承人。天輔七年(1123年),金太祖病逝,九月,金太祖的弟弟完顏吳乞買即帝位,是為金太宗。
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此時長子孛兒只斤·朵兒只已經病逝。1273年忽必烈立次子孛兒只斤·真金為皇太子,1285年因一名南臺御史上疏請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禪位于皇太子,并請南必皇后勿再干政,真金太子憂懼而死。真金死后,忽必烈將“皇太子寶”授予真金第三子鐵穆耳。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鐵穆耳即位,是為元成宗。元世祖忽必烈成功傳位皇太孫,對明太祖朱元璋影響很大。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以長子朱標為皇太子。1392年皇太子朱標視察陜西回來后,因風寒病逝,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后,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朱允炆繼位其實也沒問題,只要繼續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甚至政治管制,明朝完全可以出現“文景之治”那樣的盛世。至于藩王問題,象漢景帝一樣等到叔叔暮年再削藩,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