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劉備最后的據點。這次劉備也絕望了,曹操追兵轉瞬即至,是選擇投降曹操,還是死戰到底?當然還有一點希望,就是聯合孫權,形成抗曹聯盟,但是孫權能答應嗎?
劉備
抗曹聯盟陣線
孫權早就接到曹操書信,曹操希望孫權出兵劉備,事成后高官厚祿少不了的,孫權也知道劉備兵敗,退守夏口,于是派魯肅前來試探口風。
曹軍南下荊襄,劍指江東,文武大臣早就為是戰是降吵翻天,文官個個認為江東沒有實力對抗曹軍,何況曹操打著朝廷名義;武將不甘心不戰而降,江東文武兩大支柱,孫策留給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囑托,一降一戰,搞得孫權舉棋不定。
周瑜
諸葛亮奉命出使江東,肩負著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抗曹的重任。
孫權投曹,則曹操就能夠再次統一華夏,而結盟劉備,卻不一定打贏曹操,投降,曹操能保證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但舍棄父兄拼死打下的基業,孫權難以割舍。
孫權年少掌握江東大權,保持穩定就很難得,這次可是生死存亡,反問諸葛亮為什么劉備不肯投降?
劉備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不濟,此乃天命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劉備雖然多次失敗,心存漢室,以‘仁義’名滿天下,當陽雖敗還有關羽、劉琦所部沒有損失,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狹天子以令諸侯,寧可戰死豈能屈服曹操淫威之下。
張昭
周瑜認為曹操新得荊州,軍心民心沒有完全信服,所依靠的還是自己本部軍隊,步騎天下無雙,但江東有長江天險,水師正是曹操所不具備的,況且北方還有馬騰等不安定因素,曹軍多是北方人,來到荊襄水土不服,多有病患,江東還是有勝算的。
文武大臣投降,還能繼續當個一官半職,孫權投降,又能給孫權多高的待遇?說不定安全都不能保障。
諸葛亮、周瑜先后曉以利害,陳以利弊,促成孫權下定決心,與劉備結盟對抗曹操。
火燒連環船,曹操兵敗赤壁
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遭遇對峙,曹操也知道自己遠道而來,雖然兵多將廣,但是水師不足,不顧勸阻,執意將船用鐵索連接起來,形成連環船,加緊訓練。
曹軍水師
曹軍南下號稱八十萬,當然實際上沒有這么多,但十幾萬人還是有的,孫劉聯軍也不過幾萬人,還不夠塞牙縫,輕視敵人的結果可想而知。
水師初次交戰,孫劉聯軍小勝,曹操家大業大,這點損失不過九牛一毛毫不在乎,可是孫劉聯軍兵微將寡,難以持久,想完全擊敗曹操,困難重重。
曹操用連環船的辦法訓練軍隊,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一旦成功順江而下,江東水師喪失優勢,還拿什么抵抗?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攻,自己先詐降曹操,接近曹軍先燒了曹軍戰船,孫劉聯軍在趁勢進攻。
曹操左等右等不見孫權來投降,卻等來了黃蓋的投降,有點失望,不過開了好頭,有一個還會沒有下一個?也不懷疑黃蓋是不是詐降。身邊的人怎么說都沒用,看著自己水陸大軍齊頭并進,統一指日可待,哪里還會聽得進去。
曹操也是有防備的,但認為此時正值隆冬天氣怎么會有東風,火攻根本不能實現。等到約定的那天,曹操親自迎接黃蓋,來的不僅是黃蓋,還有幾十艘裝滿火油、柴草偽裝成糧食的小船。
這場關鍵性的決戰,顯得那么波瀾不驚,又是一把火燒了連環船,加上曹軍多為北方人,非戰斗減員嚴重,戰斗力下降,周瑜等人在后面趁勢進攻,曹軍大敗,荊州兵一見火起早就一哄而散,一眾武將保著曹操趕緊逃奔江陵。
劉備在夏口日盼夜盼終于等到了曹軍兵敗,急忙趁火打劫,誰知曹操早就從華容道逃走,連個影子都看不到。
赤壁決戰,沒有像演義中那樣精彩絕倫,從劉備兵敗當陽,趙云單騎救主、諸葛亮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在赤壁戰后孫權干的)、借東風根本就不存在,也沒有龐統獻連環計,周瑜也沒有試圖殺害諸葛亮,越是大戰就越是淡。
曹操南征,太心急了,荊州得到太容易,準備不足就繼續南下,以短擊長且不聽良言招致大敗,曹操在戰敗后,荊州一分為三,劉備起死回生,走上了人生鼎峰,赤壁一把火,也同樣燒毀了曹操統一華夏的夢想。
自此天下三分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