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講到秦國受封為諸侯國后6代9位君主在150年里前后相繼、浴血奮戰(zhàn)奪取關(guān)中,奠定了秦國的強盛根基和赫赫威名。尤其是秦穆公在位的39年里,勵精圖治、廣納賢才,西霸戎狄、東挫強晉,把秦國的經(jīng)營重點從爭奪關(guān)中推向中原爭霸的新高度。
但是遺憾的是,自從秦穆公去世后(前621年),直至秦孝公繼位(前361年),在中原紛爭不斷、精彩紛呈的260年時光里,諸侯國輪番爭霸、擴張,鄰居晉國更是一邊內(nèi)斗一邊爭霸,秦國卻幾乎完全沒有參與,讓人感覺毫無存在感。大家可以簡單測試下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比如列舉這段時間3位以上君主,或者列舉和秦國相關(guān)的3件大事,完成任意一項就算優(yōu)秀。
實際上,秦穆公之后的260年秦國史,合計經(jīng)歷了15位國君,有過奮勇爭霸的經(jīng)歷,也有過內(nèi)部爭斗,這段時期可以用3個階段來總結(jié),他們分別是:奮勇爭霸期、和平觀望期、和內(nèi)斗調(diào)整期,下面我們逐一介紹。
圖.秦國奮勇爭霸期
在秦穆公占據(jù)關(guān)中、兼并西戎后,秦國的擴張方向便只有向東,挑戰(zhàn)晉國;向南,伐蜀;或者向北,到大山里或草原上到處抓戎狄了。向南,山高路遠,想伐蜀先鋪路,秦國還沒這個余力;向北,在當(dāng)時看來就如同不毛之地。所以,秦國就只能向東了。實力強悍的晉國堵在了秦國向東的路上,秦國想要向東就必須面對晉國。
晉國首先挑起了戰(zhàn)爭。晉襄公去世后,趙盾認(rèn)為年幼的太子夷皋無力主持國政,主張到秦國迎立晉襄公的弟弟姬雍(秦女所生),于是秦康公派兵護送姬雍回晉國繼位。但是夷皋的母親穆嬴迫使趙盾改變主意擁立了夷皋,即晉靈公。趙盾隨后發(fā)兵攔截姬雍入晉國,在令狐(今山西臨猗縣)大敗秦軍,史稱“令狐之役”。
自令狐之役后,秦晉頻繁交戰(zhàn)。秦康公對晉國的變卦非常不滿,2年,報復(fù)性派兵伐晉,取武城;4年,晉伐秦,晉取少梁(今陜西韓城南),秦取崤;6年,秦伐晉,取羈馬(今山西永濟南),晉國出兵救援,兩軍在河曲(今山西芮城)交戰(zhàn),秦軍大勝。秦康公時期,秦晉互有勝負(fù)。
秦共公時期,秦國可能和楚國結(jié)成了聯(lián)盟,共同打擊晉國。楚國長期從南方和晉國爭霸,而秦國則從西方和晉國交鋒。秦桓公初期,正值晉景公和楚莊王爭霸時期,晉國如日中天,秦桓公只好坐等良機。楚莊王去世后,楚國在和晉國的爭斗中漸落下風(fēng)。秦桓公準(zhǔn)備趁晉厲公立根未穩(wěn),和狄族合謀伐晉。晉厲公則帶領(lǐng)諸侯聯(lián)軍親征秦國,在麻隧(今陜西涇陽縣北)大敗秦國。
秦景公更是碰上了硬茬,晉國的中興霸主-晉悼公。晉悼公知人善任,文治武功,再次把晉國帶向鼎盛。秦景公救鄭敗晉,晉悼公于是讓六卿帶著諸侯聯(lián)軍伐秦,渡過涇河,直抵棫林(今陜西省華縣東)后才退兵,史稱“遷延之役”。
圖.秦晉和平觀望期
“遷延之役”后,秦國再次深刻見識到晉國的強大,晉國同樣也發(fā)覺秦國難以戰(zhàn)勝,兩國都有意休兵。其次,晉悼公后,晉國六卿做大,開始內(nèi)部爭斗,有意各自保存實力。而秦國則想坐山觀虎斗,等待晉國自行削弱,兩國不約而同的進入了和平觀望時期。
所謂觀望,對晉國來說,是六卿都不愿意折損自己的力量去啃秦國這塊硬骨頭;對于秦國則是坐視晉國在內(nèi)斗中損耗力量,然后擇機獲取漁翁之利。在秦哀公時期,晉國六卿滅宗親祁氏、羊舌氏,瓜分他們的土地;秦惠公時期,晉六卿互斗,范氏、中行氏敗逃;秦悼公時期,晉定公和吳王夫差在黃池爭長,依靠趙鞅才壓過夫差一頭;秦厲共公時期,晉四卿殺晉出公,隨后韓趙魏合力殺智伯,晉國三卿獨大。
圖.秦國內(nèi)斗調(diào)整期
晉國一分為三讓秦國很開心,曾經(jīng)鐵板一塊的晉國終于分裂了,讓秦國有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可惜秦國雖然算盤打的好,卻計劃趕不上變化。長期的缺乏外患和安逸,讓秦國的內(nèi)部矛盾也開始爆發(fā);同時他們也沒能料到,晉國三分后,魏國竟然能憑借一己之力,讓秦國無力招架。
秦躁公時期,秦國實力的衰退,引來南鄭的反叛和義渠的討伐。秦躁公去世后,大臣從晉國迎立他的弟弟秦懷公繼位。秦懷公缺少實權(quán),4年后,被大臣逼迫自殺而死。秦懷公的太子早死,太孫秦靈公繼位。秦靈公和新興的魏國爭奪河西,沒有討到便宜,反而傷害了個人威望,他去世后,他的叔叔悼子奪權(quán)自立,即秦簡公。
秦簡公允許平民帶劍提升全民武力,并銳意和晉國爭鋒,可惜完全落敗,還盡失河西之地。秦惠公企圖奪回河西,同樣被吳起擊敗,只好轉(zhuǎn)而討伐收復(fù)南鄭。秦惠公去世后,秦出公之母主持朝政,重用外戚,引起大臣不滿。庶長殺出公,迎立秦獻公。
秦獻公是秦靈公之子,在被秦簡公奪權(quán)后,被迫逃到魏國避難。秦獻公因此得以親歷魏文侯變法,并親身感受了魏國的強大,成為秦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秦獻公回國后銳意改革,繼位當(dāng)年就廢止了風(fēng)行秦國300余年的活人殉葬制度。第二年,為了表達奪取河西的決心,同時擺脫舊貴族的控制,秦獻公遷都接近河西的櫟陽(今陜西省西安市),擺出了銳意進取的“天子守國門”氣質(zhì)。隨后,晉獻公推行縣制增強君主對地方的掌控力,開集市增加秦國稅收,不爭霸贏取發(fā)展機會,讓秦國實力大增。
圖.春秋形勢圖
秦獻公治下,秦國觸底反彈,開始逐漸走出多年的頹勢,日漸強盛起來。秦獻公晚年,已經(jīng)有能力主動攻擊魏國,在石門斬首魏軍6萬,在少梁之戰(zhàn)俘虜魏相公叔痤,秦國聲勢大振,再次回到中原各國的視野。秦獻公廣闊視野和對秦國強盛的追求讓他的兒子也受益匪淺,在他的耳濡目染下,秦孝公同樣對秦國的衰敗痛心疾首并決心富國強兵,而他的改革將讓秦國扶搖直上,東方六國將從此無法安睡。秦孝公究竟做了什么,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