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系列之董卓(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作為漢末群雄中首執(zhí)牛耳者,董卓不僅未能平撫亂世,反而徹底埋葬了漢朝的實際統(tǒng)治。身形肥碩、殘忍暴虐的董卓即使在群雄并起的時代也自帶BOSS氣場,讓英雄如曹操、袁紹也無可奈何。受《三國演義》影響,董卓被塑造為只會燒殺搶掠,做事全憑個人喜好的蠢貨,但事實上除了孫堅擊敗過他,其他諸侯包括曹操甚至對他沒有構成過實際威脅。另外,我們熟知的董卓權傾天下的形象已經(jīng)是中老年時期,對于他的成長經(jīng)歷、發(fā)跡史熟悉的人不是太多。那么今天就來講述這位著名權臣、大軍閥,董卓的生平。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但出生于潁川。據(jù)《英雄記》所述,董卓父親董君雅由最基層的小官做到潁川郡綸氏縣尉,大致相當于縣公安局長。君雅應該是董卓父親的字,至于名史料沒有記載。董君雅有三個兒子,老大叫董擢,老二即董卓,老三叫董旻。因為生于潁川,所以董卓字仲穎,董旻字叔穎。
董卓跟隨父親回到隴西老家,并在這里成長。涼州地區(qū)漢羌雜處,游牧民族眾多,漢民往往也受到影響,性格豪放,風俗胡化。董卓就是這樣,《后漢書》載其“性粗猛有謀”。年少的董卓曾經(jīng)游歷游牧部落,與許多部落首領結交,受到羌胡部落的歡迎。后來董卓回家,不少部落首領竟表示愿意跟從董卓。董卓就讓這些人跟隨自己回家,殺掉耕牛來設宴款待眾人。要知道耕牛可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是古代農民最重要的財產,董卓此舉讓胡人首領們大為感動,他們回到部落,共同湊了一千多頭牛羊贈與董卓。
看得出董卓的強大氣場幾乎是與生俱來,此時的董卓還未擔任過一官半職,其父親也并非官居高位,但董卓通過自己近乎粗野的豪放性格,就能讓諸多部落首領心甘情愿跟隨,實在氣魄非凡。董卓從年輕時就顯然展現(xiàn)出常人所遠不及的超強氣魄,注定其不會久居人下。
不久董卓被征召做郡吏,負責緝捕盜賊。當時涼州地區(qū)羌亂嚴重,連年征戰(zhàn)不休,涼州百姓常常受到羌人劫掠。涼州刺史聽說董卓在羌人中很有名氣,于是征為從事,命其領兵出戰(zhàn)。董卓首戰(zhàn)大捷,斬首千余,立下大功。董卓當時還是小伙子,膂力過人、騎術精湛,最厲害的是他出征時身挎兩只箭袋,還能夠左右開弓,不僅體力充沛,而且武藝非常了得,加上之前就在羌人中廣有名聲,這下更加被羌胡所畏懼。不知道董卓什么時候變成的大胖子,但至少初出茅廬的他絕不是這種形象,相反他縱馬馳騁在疆場上的身形相當矯健。
延熹五年(162)前后,時任并州刺史的段熲推薦董卓入公府,到朝廷任職。段熲是東漢名將,“涼州三明”之一,與西北羌人等游牧部落常年作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被這樣一位大人物推薦進朝廷,董卓的仕途就此踏上新的臺階。時任司徒袁隗用其在府中為掾,也就是袁隗的助理。這位袁隗便是赫赫有名的袁氏“四世三公”中的一位,是袁紹與袁術的親叔叔。袁隗多年后受袁紹、袁術兩個侄子牽連,被他曾經(jīng)的助理董卓殺掉前,不知作何感想,命運實在捉弄人。
延熹十年(167),亦漢桓帝在位的最后一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身份被授予羽林郎職位。所謂六郡良家子,在漢代是一個特定人群的稱謂。六郡特指涼州隴西、天水、安定、北地,并州上郡、西河,此六郡地處漢朝北疆,漢羌雜處,百姓善騎射者眾多,是朝廷重要的騎兵來源地。這六郡中從事醫(yī)、商、工、巫行業(yè)以外者,以具有人身隸屬關系者稱奴仆或賤民,以從事“正當職業(yè)”并人身自由者稱為良民、良家子。在古代,除開上文行業(yè)之外,再將許多具有人身依附關系的農民排除掉,剩下的可稱為良家子者無非是官員家庭子女,或少數(shù)自由身份的農民。這樣的人征召進軍隊身份自然要比“賤民”們高,所以董卓盡管稱不上士人階層,但憑借“六郡良家子”這一身份也成功躋身朝廷中央軍軍官之列。
董卓被編入護匈奴中郎將張奐部隊中任軍司馬,跟隨張奐征討羌人。張奐也是“涼州三明”之一,是與段熲齊名的東漢名將。這一年羌人部落最大的兩支,東羌與先零羌共同進攻關中,從夏季到冬季,多次劫掠三輔地區(qū),規(guī)模達到五六千起兵之多,給東漢朝廷帶來巨大威脅。張奐派出董卓、尹端兩人率兵進擊,大獲全勝,不僅斬殺羌人首領,還俘獲羌人一萬多,解除了三輔地區(qū)的巨大威脅。
董卓立下大功,被拜為郎中,并得到九千匹縑的賞賜。縑是一種織物,可以視為一種通行的貨幣等價物,常用作賞賜酬謝。董卓將獲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自己絲毫不留,并說:“指揮謀劃在于我,但功勞應該分給士卒。”《后漢書》董卓傳原文“為者則己,有者則士。”此話語出《三略》“為者則已,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以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土自取。”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遇到一老者贈送兵書的傳說許多朋友都有所了解,傳聞張良所獲兵書即為《三略》。當然,此書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可考,內容是否為后人編撰也已不可知。至于董卓說的原話是否如史書所載引經(jīng)據(jù)典,亦或范曄的附會之筆,在此就不深究了,但董卓的意思看得還是很清楚,這不僅僅是性格豪爽使然,他知道收買人心,厚待士卒,顯然董卓不僅僅只知砍人,也懂得樹立良好形象。
之后數(shù)年,董卓再次回到地方擔任官職,先后擔任雁門郡廣武縣令,蜀軍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由于某件史料未記載的事情被免官。這里我們注意到,董卓不僅在并州、益州擔任過官職,甚至曾遠到西域。戊己校尉在東漢時期駐扎在車師國高昌壁,至今吐魯番仍有高昌古城遺址。
據(jù)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熹平四年(175),西域于闐國王安國進攻拘彌國,殺死拘彌王。西域戊己校尉、西域長史發(fā)兵援助拘彌國,輔立新國王順利繼位。由于史料并無董卓在西域的具體時間,所以無法確定當時的戊己校尉是否就是董卓。不過看來董卓被免職的理由也并非有何重大過錯,因為他后來的仕途仍然順風順水。《后漢書》董卓傳提到此事,只用了三個字“坐事免”,屬于被他人事情牽連,董卓本身應該沒有大問題。
董卓在家賦閑期間,自己曾經(jīng)的上級張奐年老回家,在弘農著書講學,弟子多達千人。張奐被稱為“涼州三明”之一,不僅是名將,文化修養(yǎng)也非常高,董卓對其很仰慕。董卓讓其兄長董擢送去一百匹縑作為禮物,張奐由于厭惡董卓為人,拒不接受。如果只看史書記載,至少目前為止還沒有董卓胡作非為的記載。也許張奐通過之前與董卓共同征戰(zhàn)的經(jīng)歷中已經(jīng)發(fā)覺董卓為人有些問題,盡管史料沒有記載,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此時的董卓有些特質已經(jīng)散發(fā)出來,戎馬一生,已年過古稀的張奐看透了董卓,所以拒絕與其來往,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證明張奐的擔憂。
沒過太久,董卓被朝廷再次啟用,并且比之前的職位更高,被任命為并州刺史。有意思的是,后來效力董卓的呂布最開始的老板也是并州刺史,這個人就是丁原。再過不久,董卓再次被提拔為河東太守。據(jù)《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載,董卓在并州、河東期間仍然征戰(zhàn)不休,與羌胡部落前后打了百余場戰(zhàn)斗。漢羌之間不斷的沖突給了董卓再次出仕的機會,換成和平年代他未必會如此順利崛起。戰(zhàn)爭需要董卓這種人,既熟悉羌人習性,又心狠手辣,自身就帶有羌胡氣質的武人。只不過董卓的野心可不甘于僅僅做個地方太守,他是為把天下攪亂而存在的。
中平元年(184),黃巾之亂爆發(fā)。漢靈帝以皇甫嵩、盧植、朱儁三人為主將分兵迎戰(zhàn)黃巾軍。六月,北中郎將盧植受宦官讒言影響,被漢靈帝撤職并押解回京問罪。董卓被拜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作戰(zhàn)。董卓圍攻張角據(jù)守的廣宗城兩個多月未能攻下,缺乏耐心的漢靈帝又將董卓撤職押解回京。
左中郎將皇甫嵩接替董卓繼續(xù)作戰(zhàn),董卓押至廷尉受審,被判“減死罪一等”。這個罪名究竟是何性質,筆者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漢代減刑實際并無穩(wěn)定的規(guī)則,很大程度上看皇帝意思。簡單來說董卓保住了性命,并坐了幾個月牢。同年十二月黃巾主力被剿滅,漢靈帝大赦天下,董卓也被釋放出獄。
在黃巾軍席卷中原的同時,涼州也不安生。中平元年(184)十一月,羌族首領北宮伯玉聯(lián)合涼州本地豪族共同起兵。北宮伯玉俘虜了前來征討的漢軍將領邊章、韓遂,不久攻打金城郡,斬殺金城太守陳懿。這時發(fā)生一件奇葩的事情,北宮伯玉不僅脅迫邊章、韓遂入伙,還直接讓邊章做了叛軍首領。
到中平二年(185年),邊章為首的涼州叛軍已控制涼州多地,并打著誅殺宦官的旗號殺進關中地區(qū)。
漢靈帝以剛剛剿滅黃巾立下大功的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為主將,中郎將董卓為副將前往抵擋。雙方從三月相持到八月,皇甫嵩仍未能取勝。漢靈帝又與征黃巾時同樣,喪失耐心將皇甫嵩召回,改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zhí)金吾袁滂為副將接替皇甫嵩。漢靈帝還拜董卓為破虜將軍、周慎為蕩寇將軍,加上地方州郡兵力達到十萬多,大軍屯駐于右扶風美陽縣,以保衛(wèi)漢皇家陵寢。
邊章、韓遂率領叛軍進兵至美陽,經(jīng)過半年戰(zhàn)斗,叛軍聲勢不減反升,規(guī)模也達到十萬多,數(shù)量上與漢朝廷軍隊竟然勢均力敵。這場戰(zhàn)爭雙方投入兵力比漢末三國的三大戰(zhàn)役兵力還多,規(guī)模還大,但知名度上則遠不能相提并論。
叛軍士氣旺盛,加上張溫初到前線,幾次小規(guī)模戰(zhàn)斗下來連吃敗仗,局勢對漢軍愈發(fā)不利。轉眼時間到了十一月,某天夜里天空出現(xiàn)一顆非常耀眼的流星,流星拖著長達十余丈的尾巴,將天空照得通明。叛軍營中戰(zhàn)馬、牲畜都被驚醒,拼命亂叫。叛軍里紛紛流傳說這是不祥之兆,不能再打下去了,士卒們都希望趕快回金城。董卓聽聞叛軍如此反應非常興奮,第二天與右扶風鮑鴻共同領兵進攻,由于叛軍被天象擾亂得人心惶惶,董卓這次大破叛軍,斬首數(shù)千級。
邊章、韓遂敗退至榆中,張溫派蕩寇將軍周慎領兵三萬追擊。孫堅作為陳溫的參謀對周慎建議:“叛軍城中無糧,必然要從外地調集糧食。我愿意帶一萬士兵去切斷叛軍糧道,將軍你以主力部隊后續(xù)殺到,叛軍將必敗無疑。然后我們就能追擊到羌人地盤上,齊心協(xié)力進攻,涼州也可以平定了。”可惜周慎沒有聽孫堅的策略,沒能分兵斷糧,而是全軍壓上包圍榆中城。結果邊章、韓遂早有準備,他們事先分兵,反而把周慎的糧道給斷了。周慎心中恐懼,拋棄車隊輜重狼狽退兵,損失慘重。
董卓當時在干嘛呢?當時張溫也分給董卓三萬兵力進入涼州,西征先零羌部族,在漢陽郡望垣以北被羌胡包圍,糧食即將斷絕,進退兩難。危急時刻,董卓靈機一動想出一條妙計。當時渭水尚淺,董卓派士卒筑壩攔水,放出風聲稱是在捕魚,暗地里董卓讓士兵從堤壩下面偷偷沖到對岸。羌人發(fā)現(xiàn)不對勁,沖過來時董卓已經(jīng)逃到對岸,立刻掘開堤壩放水,短時間河水又急又深,無法渡河。就這樣董卓帶著部隊平安回到右扶風。
涼州叛亂形勢圖
當時張溫共分出六支部隊出擊,結果有五支吃了敗仗,只有董卓的部隊安然無恙回軍。董卓此戰(zhàn)后被拜為前將軍,封斄鄉(xiāng)侯。
在這場平叛戰(zhàn)爭中單以戰(zhàn)場表現(xiàn)看,董卓不可謂不出色,所以能夠加官進爵。但也是在此戰(zhàn)中,董卓與一個人交惡,并在后來幾次敗給此人,他就是孫堅。
當初張溫行軍至長安,召在前線的董卓來間。董卓不僅遲到,而且出言不遜,舉止傲慢,很不把這個接替皇甫嵩的新領導放在眼里。孫堅認為董卓目無法紀,狂妄自大,而且在前線久無戰(zhàn)功,建議張溫立刻殺掉董卓。但張溫顧及董卓對羌人、對涼州很熟悉,又不忍剛上任就殺部將,于是沒有行動。幾年后張溫死于董卓之手,不知臨死之前是否想起孫堅當初的勸告?
至此,在多年征戰(zhàn)后,董卓拜將封侯,躋身朝廷重臣之列。目前為止董卓的大魔王屬性還隱藏的比較好,他的地位都是靠軍功實打實拼殺獲得,作戰(zhàn)能力確實很強。但已經(jīng)有少數(shù)眼光敏銳的人看出董卓絕非善類,他的老領導張奐、他的同事孫堅,都看出董卓眼中的兇光,可惜董卓命不該絕,不久他就會把綿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攪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