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農歷五月,在巍峨壯麗的隋大興城大興殿,隋朝的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皇帝隋恭帝將帝位'讓'給了唐王李淵。
'安史之亂'爆發
李林甫嫉賢妒能、排斥異已,朝野怨聲載道。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61歲的唐玄宗納27歲的楊玉環為貴妃。
天寶十年,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從兄楊國忠當宰相。楊國忠不學無術,只千方百計聚斂財物供玄宗揮霍。楊氏親信、奸佞小人都占據了朝中顯位,朝政的腐敗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危機一觸即發。
危機首先來自邊關。開元末,唐在邊關設置了十節度使,負責統兵抵御外來侵略。胡將安祿山通過賄賂權臣、討好楊氏兄妹取悅玄宗本人,到天寶十年,竟然一身兼任三鎮節度、掌握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軍隊。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反叛于范陽,'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祿山起兵反叛于范陽
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8年,其間玄宗傳位給肅宗李亨,肅宗又傳位給代宗李豫,到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叛亂才最終結束。強大的唐朝從此一蹶不振。
內亂必然帶來外患
戰爭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從而根本削弱了中央政府控制四方的能力。原來的節度使,戰爭期間新設置的藩鎮及安史余部的降將們牢牢掌握著兵權,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這樣一來,皇帝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太監逐漸把持了朝政,清明的政治更是無從談起,于是內亂不斷。
內亂必然帶來外患,吐蕃貴族乘機頻繁地侵擾內陸,一向和平相處的回紇也不斷在邊境制造摩擦,西北西南形勢亦日趨緊張,國家一直處于動蕩之中。
回紇也不斷在邊境制造摩擦
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代宗病死,德宗李適即位。德宗想用武力來削平藩鎮,改變各鎮不聽朝廷號令的局面。但沒有成功,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唐朝廷的疆域已收縮到長安附近的一小塊地區。有識之士急切地想改變這種種狀況。
曇花一現的改革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德宗去世,順宗李誦繼位,任用王叔文等人進行改革。
王叔文打算先解除宦官的兵權、整頓朝政,再集中精力制服藩鎮。宦官不甘心失勢,密令禁衛軍不服從政府的命令,然后把皇帝趕下臺。王叔文等人遭到迫害,曇花一現的改革完全失敗了。
王叔文等人遭到迫害
繼位的憲宗李純是宦官扶持的,對宦官無比信任。但他不愿姑息遷就自行其是的節度使,在元和年間(公元806-820 年)他從淮西下手,發動了討伐的戰爭,并打了幾次勝仗。可藩鎮手中的政、軍、財的權力,并沒有移交給朝廷。
不久,長安發生了一次宮廷政變:宦官分成兩派相互爭權奪利,其中一派殺了憲宗和另一派的首領,擁立穆宗李恒登基。混亂過后,藩鎮的割據隨又恢復。
唐朝的崩潰已近在眼前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穆宗服'長生不老藥'而死,敬宗李湛繼位。第二年,宦官殺掉李湛,擁立李悟。旋即宦官又殺掉李悟,擁立了文宗李昂。
文宗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傀儡,為了保全性命,急于想鏟除宦官勢力。他找到出身寒門的鄭注、李訓作為幫手。鄭、李設計了'甘露之變',意圖一舉消滅宮中所有的宦官,可惜功虧一簣,兩人反而相繼遇難,文宗也因此失去了行動的自由。
鄭、李設計了'甘露之變'
宦官橫行的同時,朝中的大臣也分成朋黨,互相傾軋,并各與宦官勾結,把朝廷上下搞得烏煙瘴氣。
開成五年(公元840年),被變相囚禁的文宗去世,武宗即位。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去世,宣宗李忱即位。
宣宗辦事果斷,很想有所作為,但由于積重難返,靠他一個人已是回天無術了,舉國上下、朝內朝外,越來越往混亂腐敗的泥潭陷下去。唐朝的崩潰已近在眼前。
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
從安史之亂以來的一百多年里,百姓們(主要是農民)被皇室、官僚、宦官、藩鎮、地主層層盤剝,生產又常受到戰亂的于擾,負擔日益沉重,終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
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4 年后起義被鎮壓下去,但唐朝經此沉重打擊,已經名存實亡了。
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
光啟四年(公元888年)僖宗去世,昭宗即位。
公元907年,朱全忠建立后梁篡奪了唐朝的天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