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苗部落在涿鹿之戰中受創最大的,是分布于河南省中部的黎部族。該族自蚩尤被殺后因缺乏領導人物,星散各地,一蹶不振,逐漸與夏族同化。而苗蠻族在此次戰爭中,并未受到嚴重打擊。夏族勢力南擴后,直接與該族接觸。
據典籍所載,苗族常在“江淮荊州”為亂,且賡續數百年之久,為夏族勁敵。堯舜各帝對其不斷征討,在《尚書》、《戰國策》、《墨子》《荀子》《韓非子》《賈誼新書》《南子》《呂氏春秋》《鹽鐵論》等書中均有記載,且有“舜南征三苗道死蒼梧(今湖南省寧遠零陵兩縣之地)”之說,可見當時苗蠻勢力之強大。苗蠻部族經堯舜禹各帝歷次征討之后,其活動范圍不斷萎縮南移,至舜禹征討抵達長江流域之后,苗蠻勢力已被驅逐到長江以南,故自夏代起,典籍上苗患記載遂不復見。
據傳說,五帝征苗,系用軍事進攻與政治安撫并施之政策。每次征討之后,或加以隔離分竄,或加以安撫教化,如“分背三苗”竄三苗于三?!?,“舜卻有苗,更易其俗”,以及所謂“舞干戚以服之等等,即可為此種事實之說明。由《禹貢》上“三危既宅,三苗丕敘記載看,苗蠻部族在五帝攻撫并施之下,除一部頑強部族被迫南遷者外,其余若干部族在接觸中不斷被夏族安撫所同化。
黃帝征蚩尤之戰,固然奠定夏族定居中原,開拓了中華民族萬世昌榮之基,但堯舜禹征苗之戰,對夏族當時在中原發展仍極為重要。因涿鹿之戰,受挫者僅為九黎之族,苗蠻部族仍極強悍。由古代典籍上有不斷苗患的記載,即可明了在堯舜之時,苗蠻勢力仍有侵凌中原可能,經不斷征討逼其南徙以后,其對中原夏族生存上之威脅,始告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