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國人口大普查,苗族總人口9426007人,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有宗教信仰,主要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苗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有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苗文“形似蝌蚪,似篆非篆”。
乾隆年間,苗人曾起義。后來,起義被剿滅,乾隆遂下旨禁苗文。從此,苗文徹底消失了。另外,苗族是全世界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為農業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苗族人的歷史境遇卻十分曲折。據載,五千年間,他們曾五次遷徙,可謂百折不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見證苗族人究竟走了哪些彎路。
第一次,苗族先民從其發源地四川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中上流域,沿長江向東遷徙,抵達長江中游南北兩岸。南岸抵達洞庭、彭蠡之間;北岸抵達江漢平原。大遷徙的背景是遠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東遷徙,時間約在三萬多年前(原始社會)。
第二次,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了很久,種族越來越興旺,建立了“九黎”部落聯盟。后來,擊敗了地處中原的炎帝部落,并逐炎帝部落于黃河中下游北岸。許多年后,九黎部落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后來,蚩尤成為九黎部落首領,又與黃河上游的黃帝部落發生了武裝沖突。起初,黃帝九戰九敗,潰不成軍。最后,黃帝聯合炎帝部落,與蚩尤大戰于涿鹿,結果蚩尤戰敗被殺。從此,九黎部落從南向北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
第三次,蚩尤失敗很久以后,九黎部落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洞庭、彭蠡之間,建立“三苗”部落聯盟,時間約4200—4100年之前(唐堯時期)。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并漸漸強大。當時,唐堯懼怕三苗、共工、歡兜等部落。
第四次,舜即位后,立刻“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從此,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被分化瓦解。其中,有一部分人逃到了東海。有一部分人流竄到了三危,被大禹殘酷鎮壓之后,這部分人便在三危山居住了下來。時間大約在4100年之前(大禹時期)。
第五次,這次遷徙為分途回歸,軌跡比較紊亂。例如,被逐到三危山的一支,原本力量最強大。但是,在逃遷中曾屢次遭受武裝掠奪,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戰敗,一次次遷徙。從三危山開始,經大雪山、渡過渾水河(黃河),經過甘肅、青海,經盛產牦牛、駱駝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歡兜),則做近距離遷移,由崇山往東,抵達湖南常德,又抵達洞庭、彭蠡之間。后來,西周視之為隱患,周宣王曾命方叔南伐蠻方。
戰國時,名將吳起效力楚國,曾率兵“南并蠻越”,占據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不久,這支苗人被迫逃進武陵山區。后來,又遭東漢朝廷進剿。于是,苗族先人又被迫“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遷徙,抵達湘西、黔東北、川東南和鄂西南。
大禹時期,往東遷徙的一支苗人,并未久居東海岸邊。一部分從東海岸邊逐步往西歸遷,融于漢人中。另一部人則東渡日本……這就是苗人偉大的遷徙軌跡,在全世界都算是空前絕后的壯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