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個民族猶如一條條涓涓細流,匯合在漢民族的主流下,繼續繁衍生息……其中,東夷不斷分化,遷徙。最終,溶化殆盡,直至東方的大和族。
北方游牧,紛繁復雜。猶如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最后,終結于蒙古人。
在東北,漁獵民族,沿著渾河,遼河,嫩江,圖們江,鴨綠江,松花江,烏蘇里江蔓延、融合。最后,終結于滿族和朝鮮族。
在南方和東南方,活躍在叢林和江河上的諸民族彼此融合。然后,終結為百越。最后,匯流于漢民族。在西南方,諸民族世代繁衍。然后,終結為西甌,南越,巴人和蜀人。最后,再次分化,形成了林林總總的少數民族。
烈火燎原,再向南演化成越南京族,以及緬甸、老撾、柬埔寨之邊民。在青藏高原,藏族猶如燦爛的山花,絕世獨立,一枝獨秀,成為今天最繁華的少數民族,向西則牽扯著尼泊爾人……
唯獨西北諸民族,最為復雜,最為桀驁,最為不屈不撓……為什么呢?因為,所有與中原斗爭過的民族,西北民族最強悍。強悍的西北民族一旦失勢,就會向西遷徙……然而,假如重新“坐大”,他們還會殺一個“回馬槍”,混亂中原。
另外,西北諸民族還與各種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拜火教,印度教,基督教,藏傳佛教,伊斯蘭教……今天,我們繼續講西北諸民族。盡管,他們很復雜。
要弄清楚各個民族的源流。有四個概念一定要分清楚,第一,民族,第二,地理,第三,政權,第四,宗教。例如,阿拉伯人—阿拉伯半島—拉伯帝國—伊斯蘭教,要有所區分。否則,就搞不清楚了。再例如,中華民族—中國—新中國—儒教。再如,大和族—日本四島—日本國—神道教……
書歸正傳。公元前7世紀,或者更早時期,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河西地區),和北方草原地帶,居住著許多游牧民族。
其中,見諸典籍者,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車、大月氏、匈奴、樓蘭……當時,他們依靠著強弓悍馬,縱橫馳騁,常與河東之地的農耕人民發生沖突,彼此攻伐。
公元前623年,為了徹底解決來自河西游牧民族的侵擾,秦穆公利用戰略家由余的智謀,興兵攻打戎王,占領了許多游牧民族領地。
最終,導致了這些游牧民族的遷徙,或向北,或向西。其中,公元前5~前2世紀初,月氏人仍在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游牧。當時,月氏人的勢力很強大,為匈奴之勁敵。
公元前 177年,月氏擊破敦煌附近一個小游牧部落——烏孫,殺其王難兜靡,并奪其地。當時,難兜靡子獵驕靡初生,其部落逃往匈奴。公元前176年,強大起來的匈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擊敗月氏人。
公元前 174年,老上單于執掌匈奴。不久,再敗月氏,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為了躲避匈奴人,大部分月氏人西遷,抵達“塞種人”地區(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其遣西一帶)。
從此,西遷的月氏人稱“大月氏”,而少數沒有西遷的月氏人進入祁連山,與羌人雜居,史稱“小月氏”。
公元前128年(漢武帝元朔元年),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人,漢武帝使張騫至大月氏,以為聯盟。當時,大月氏國內分休密、雙靡、貴霜、胖頓、都密五部歙侯。
公元前139~前129年,烏孫王獵驕靡長大,為其父報仇,率部眾西擊大月氏,奪取伊犁河流域。大月氏再次被迫南遷。他們經大宛,定居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紀初,大月氏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國。
公元初(王莽新朝),五部歙侯中貴霜獨大,建立龐大的“貴霜帝國”。當時,貴霜帝國強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與北匈奴,東漢帝國,羅馬帝國相提并論,號稱“世界三國”。
就這樣,兩百年間,在匈奴人的壓迫下,大月氏人進行了兩次遷徙,對中亞地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不僅造成大夏國的滅亡,還促使“塞種人”侵印度北部,引起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無心插柳柳成蔭,震古爍今的“絲綢之路”被逐漸開拓。
今天,新中國重新開拓“一帶一路”,并非突發奇想之舉,而是蘊含了中國人千年的“復興之夢”,即“龍飛九五,重回漢唐”,這正是自1840年以來,多少仁人志士所渴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