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歷史,難以計數的戰爭中鑄就了一個個照亮歷史長河的名字,但是在這些名字的背后是累累白骨堆積而成的功勛,接下我們來細數一下那些在一場場戰爭中留下赫赫兇名的精兵強軍。
此系列文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并不涉及戰力排名。
自西漢北軍到乞活軍,中間間隔了幾百年,還橫跨了一個戰亂不息的前三國時代,之所以并未將三國時期的虎豹騎、陷陣營等戰力彪悍的部隊納入本系列,是因為他們并未真正形成成建制的序列,更像是一種宿衛中軍的特種兵,而且并未能夠作為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國家的擎天柱般,形成對外的威懾。
乞活軍
乞活軍
乞活軍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活躍于黃河南北的漢族武裝流民集團,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兇猛強勁的農民部隊。它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一個特殊產物。部隊的組成既不屬于官方招募,也不是民間自發,卻又兼具官方、民間兩種特質,它是由官方組織起來的集體流民,是流民中團結力最強、活動范圍最廣、歷時最長久的隊伍。
乞活軍的出現是由于西晉末期的五胡亂華導致中原百姓飽受戰火摧殘,而異族又極為殘暴嗜殺,甚至以漢人充做軍糧的情況比比皆是,漢人為求活命,在部分士族與官員的帶領下,形成了乞活軍這一獨特群體,他們以流民的形式轉戰四方,并非成建制的正規軍,但戰力又極為彪悍,生死之間,人的潛力在乞活軍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冉閔
前期的乞活軍,以求生為主,并無明確的戰爭理念,甚至在后趙勢大之時,一度向后趙妥協,成為了其政權的軍隊。直至冉閔的橫空出世,扭轉了這一局面,此時的乞活軍有著明確的戰爭目的和極端的民族情緒,殺胡令一出,整個中原地區的異族為之震顫,而在冉閔的帶領下,乞活軍達到了歷史的高光時刻。
公元350年,邯鄲之戰,大敗石琨,斬首數萬;同年,蒼亭之戰,擊敗張賀度,斬首兩萬八;公元351年,鄴城之戰,斬首三萬。這是自五胡亂華開始漢人第一次在面對胡人時打出來揚眉吐氣的戰爭。然而因349年的那道殺胡令,也讓冉閔成為了眾矢之的,周邊胡人都瘋狂的向其進攻,他邀東晉一同攻打胡人,東晉朝廷卻選擇了坐觀壁上,最終冉閔戰死,乞活軍再次淪為流民軍團或選擇與胡人妥協,直至公元419年,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冉魏版圖
縱觀冉閔的一生,他的命運始終與乞活軍緊密的連在一起,下殺胡令時雖然有政治因素,但不能否定其帶來的深遠影響,五胡亂華幾十年,也直到這一刻,胡人才反應過來,漢人不是兩腳羊,也是會吃人的,雖然最后冉閔失敗了,但是此后中原地區的漢人地位明顯提高,冉閔的一生,為漢民族的延續,立下了汗馬功勞。
盡管冉閔統領的乞活軍未能成功在中原地區建立起一個屬于漢人的政權,但三十多年后的淝水之戰,東晉依靠南附的乞活軍為核心所建立的北府兵,卻再次用彪悍至極的戰績,發出了漢人不屈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