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
魏晉間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的合稱。他們生活在司馬氏加緊向曹魏統治集團爭奪政權的黑暗時期,崇尚老莊,倡導自然,集結于山水竹林間,縱酒酣歌,以表示對現實的不滿。但竹林七賢的志趣品格并不相同,當司馬氏兄弟相繼執政后,他們的政治態度發生了變化,有的被司馬氏所殺害,有的仍縱酒放誕,以避害全身,有的依附于司馬氏,為時人所輕視。他們的文學成就也各不相同。阮咸、山濤、王戎三人都無詩歌傳世。向秀僅存《思舊賦》一篇,抒發對亡友的懷念之情,清凄悲愴,向稱名篇。劉伶僅存詩二首,其《酒德頌》,風格與阮籍《大人先生傳》相近。嵇康、阮籍是“七賢”中詩文大家,“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殊聲而合響,異翮而同飛”(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成就最高,影響亦大,是正始文學的杰出代表。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世稱“嵇中散”,竹林七賢之一。 嵇康通曉文學、音樂,反對名教思想,崇尚老莊,有作品《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論》《養生論》等傳世。他曾先后任潯陽長、中散大夫等官職,司馬氏掌權后,隱居不仕,拒絕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隸校尉鐘會構陷,而遭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幽憤詩
作者:嵇康年代:漢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憂肆妲。不訓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曰余不敏。好善闇人。子玉之敗。屢增惟塵。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負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頑疎。理弊患結。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寃。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云能補。嗈嗈鳴鴈。奮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紛紜。祗攪予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生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心焉內疚。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阮籍(世稱:阮步兵,210年-263年),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三國時期魏詩人,阮瑀之子,竹林七賢之一。 阮籍性格孤僻,天賦異稟,八歲可寫文章,酷愛儒家,不慕名利。曾被迫出任蔣濟的椽屬,不久告病辭歸。他40歲時任步兵校尉,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采取謹慎避禍的態度。阮籍贊同老莊“達”的觀點,強調天人統一,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品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
詠懷詩其五
晉 阮籍
平生少年時,輕薄好弦歌。
西游咸陽中,趙李相經過。
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驅車復來歸,反顧望三河。
黃金百鎰盡,資用常苦多。
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
憂生,是阮籍八十二首《詠懷》詩的一大主題。這些憂生之作,有的表現孤獨苦悶的心理;有的表現對謗讒禍亂的恐懼;有的表現人生如夢的悲哀;有的則表現惜時嘆逝的情懷,本篇即為其五。
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嵇康為何與山巨源斷交?
魏晉時期是個充滿動亂、專制黑暗的時期,同時又是文學自覺、人性復蘇、個性張揚的時期。由于司馬氏專權,借名教銖除異己,使一批文人學士隱逸韜晦,或用不同方式獨抒機心,以不滿于現實。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竹林七賢”。
司馬氏篡權后,嵇康對魏室的同情也無可厚非,但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心中理想的破滅。家世儒學的嵇康對儒家仁愛忠恕之道理想的信篤被司馬氏借名教旗號銖除異己的卑鄙的黑暗現實所踐踏,以至喜怒不顯于色的他孤憤、抗爭。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并非真得與山濤斷交,而是借此向世人渲瀉自己積年的憤懣,極度諷刺那虛偽的禮教。與此同時了也進一步表白自己:“至性達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愿意:“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足矣。”飲酒過度,以酒慰平生,實則是嵇康誓不肯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追求個性精神獨立,寄托理想,消除苦愁的方式,因為他的內心的憤恨、痛苦在酒的外在形式中得以消釋了。
向秀(約公元227年-公元272年),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 武陟)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后,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與任愷等相善。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余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向秀既追求個性自由,又維護社會體制,是士族的雙重文化性格,但兩者的矛盾所產生的心理逼迫,使魏晉士人的精神世界充滿了焦慮、迷茫與失落。
思舊賦
魏晉 · 向秀
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后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于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
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
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托運遇于領會兮,寄余命于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
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酒德頌
劉伶 〔魏晉〕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以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余?
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踑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北芒客舍詩
劉伶 〔魏晉〕
泱漭望舒隱,黮黤玄夜陰。
寒雞思天曙,振翅吹長音。
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
陳醴發悴顏,巴歈暢真心。
缊被終不曉,斯嘆信難任。
何以除斯嘆,付之與瑟琴。
長笛響中夕,聞此消胸襟。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 他長于清談,以精辟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曾參與晉滅吳之戰,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等職,后來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為樂,坐罪免官,累遷尚書令、司徒公,于305年7月11日去世,謚號“元”。代表作品有《華陵貼》。
阮咸: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并稱“竹林七賢”。阮咸是阮籍之侄,與籍并稱為“大小阮”。阮咸也是著名的音樂家,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阮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有“神解”之譽。作品有《律議》、《與姑書》。“阮咸”這一樂器也是因其得名,唐代琴曲《三峽流泉》傳出自其手。
注:由于歷史久遠,歷經戰亂,唐以前詩人之作存世不多,有能發現古本者,必為珍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