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城北,空氣中是那樣的寧靜,誰也不愿意先去當炮灰,家底都不多,打光了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話語權。
也并非這幫人太慫,實在是因為秦軍的實力太強。
自陳勝起義到現在,戰爭已經打了接近兩年,秦國由最初的沒緩過神來到現在再度轉開了戰爭機器的齒輪,和兩年前,真的不一樣。
秦國這個國家和歷朝歷代的很多國家都不太一樣。
歷朝歷代在亡國階段,幾乎軍事上都屬于荒廢狀態,唯一的例外是秦朝和大明。
這兩個國家在亡國之時,手中的軍隊依然是勝多敗少。
大明的關寧鐵騎成為了專業滅火隊,無論關內還是關外,那里起火滅那里,比水龍頭好用的多。
章邯則成為了專業滅害靈,把各種復國和起義掃的七零八落,哪里鬧得歡滅哪里,比殺蟲劑好用得多。
不過大明是滅在了天災、銀荒等多方面原因,崇禎十七年,國家大旱十三年,實在是天數已盡。
但秦卻是滅在了一個人身上,或者說如果沒有這個人,秦是大概率還能延續下去的。
因為此時的秦國,具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三十多萬大軍,無論是戰斗力,還是戰斗經驗,還是軍餉補給,秦對比剛剛復國的那幾個草臺班子,都強的太多了。
不過秦很倒霉,遇到了絕對的小概率。
也可以說,上天派下了這位殺星,就是來斷你秦國國祚的!
有一種人,像劉秀,曹操,成吉思汗,都屬于以一己之力將歷史強行改道的。
換句話說,沒有他這一個人,歷史絕不會是那個樣子。
眼下的項羽,就是這種人。
黃河護衛隊章邯指導手中有近二十萬大軍,正在圍攻巨鹿的王離,還有十多萬大軍。
而項羽手中,滿打滿算,五萬人。
這五萬人,是楚國最后的種子。
這五萬種子里,多數人剛剛經歷了項梁的大敗。
換句話說,信心是不足的。
魯迅先生說過,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
五萬去攻近四十萬,不可謂不慘淡。
但猛虎下山,天下驚。
項羽北上后,準備走平原津(山東平原)渡河。(參考北大教授辛德勇先生的《巨鹿之戰地理新解》,這是我參考多家學說后,目前在學術圈內最有價值與依據的學術研究,有出土秦代陶文佐證,晚輩百拜。)
此地為齊國濟北郡。
沒辦法,項羽不可能從西邊過黃河,因為那里秦國力量強大,章邯主力的主要職能就是保證黃河糧道,而且他將邯鄲人民遷到南邊的河內郡,就是因為那個地方統治力量強。
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注意到了項羽的“猛”。
這是因為如果說滿分是100的話,項羽的悍猛得分是200,。
但這不意味著項羽的其他軍事素養就不高!人家項羽的軍事指揮與運籌帷幄是95分。
只不過讓那200分一比,才顯得比較不值一提。
項羽猛,但這一戰,他的軍事部署與運籌帷幄被大大低估了。
還是那句話,因為實在太猛,才給襯托沒了。
咱們一步步來看吧。
齊國目前是覺悟低的田榮在掌權。
田榮不上道的死活不出兵,但不意味著齊楚現在是敵對狀態。
所以項羽選擇從齊地入河北。
更加幸運的是,濟北郡為田安、田都掌握,這哥倆和不出兵的田榮不是一個根的,跟被打跑逃到趙去投奔田間的田假是親戚。
田安,田都看到項羽后,決定背叛田榮,跟項羽混,讓出了平原津,項羽于是可以從一個無秦軍防備的地方渡過黃河。
因為黃河糧道和甬道比較長,章邯需要分兵布防。
在得到齊國死不出兵的消息后,甬道東部的布防因此相對較弱。
這成為了巨鹿奇跡的第一個關鍵!
項羽來到黃河邊,命令英布和蒲將軍(史料中沒有查到名字)率領兩萬先頭部隊渡過黃河。
英布和蒲將軍渡河后,直插進去,破壞了秦軍的運糧甬道,初戰告捷。
這是此戰的第二個關鍵。
在這里我們要引入一個大牛概念。
“出奇制勝”。
啥叫“出奇制勝”呢?
并非我們所字面理解的,出奇計謀,你一掐指一抖機靈就戰勝對手了。
這個“奇”,實際上讀“基”(ji 一聲),是指預備隊的意思。
兵法云:以正和,出奇勝。
解釋起來涵義很廣,后面很多戰役我們會慢慢分析,先說最核心的意思:用主力軍對上對手的主力軍,然后在戰斗的過程中發現對手的弱點,再放出自己的預備隊,攻擊敵人軟肋打垮敵人。
一般來說,擔任“正”任務的,是大規模的部隊,擔任“奇”的,是少量精銳部隊。
項羽的第一次“渡江戰役”,并沒有按常理出牌。
“正”是少數,是英布的這兩萬先鋒。
英布率兩萬楚軍先渡過了黃河,和章邯軍的甬道布防軍接觸上了,成功將其打敗,截斷了章邯打造的專業運糧管道。
章邯在收到甬道被斷的消息后,開始迅速集結主力軍向英布處反撲。
在英布斷甬道成功后,也迅速給項羽報信。
項羽于是率領著“奇兵”也就是剩下的三萬多楚軍全部渡過黃河,全力向英布處增援。
因為章邯主力主要就是要保證糧道,所以大部隊離事發現場的距離近。
這也就意味著,他趕往事發現場的時間要比項羽快。
這更加意味著,英布的兩萬軍需要扛住章邯的反撲!
英布的兩萬楚軍(正兵)開始依據甬道做防守,并成功的拖住了不斷增援趕來的章邯軍。
這是第三個關鍵!
這是英布奠定江湖地位的一戰,這也是英布為什么后來會如此受到各方向重視的原因。
隨著項羽帶著三萬楚國棒小伙子(奇兵)突然趕到了甬道戰場,戰局開始急轉直下。
項羽帶領著楚軍開始第一次驚雷劈大地。
這是第一次硬戰,項羽率領五萬楚軍擊潰了章邯十多萬的秦國黃河護衛隊主力的反撲!
并沒有二十萬,因為章邯還需要在其他關鍵地點布防,不可能你一調動我,我就全撲過去了。
這一戰,項羽能夠以接近一比三的比例擊潰章邯有三個關鍵。
第一,自平原津渡河,出乎章邯預料,這使得英布能夠突然襲擊成功截斷甬道。
第二,英布成功拖住了章邯的反撲。
第三,出乎兵法所料,將三萬部隊當做總預備隊,在自己的殺星加持力下最后沖入了甬道戰場。
章邯并沒有奪下來輸送往巨鹿城下的運糧甬道,此時,王離開始面臨著斷糧的危機。
章邯并不意外的開始帶隊退去。
這符合他的用兵特點,一擊不中后開始重整旗鼓,積聚能量進行部署。
章邯進行了錯誤的判斷,他認為,這支楚軍是專門來斷糧道的。
這支楚軍會牢牢的把控住這條來之不易的甬道來餓死王離軍。
他則可以像前面的那套組合拳一樣,實施“先示弱,再驕兵,猛整軍,搞偷襲,打夜戰”的五步走方針。
所以他照慣例,選擇了暫時的撤退。
章邯退去后,產生了三大影響。
第一,王離開始慌了。
第二,楚軍聲勢大振。
第三,所有的觀望諸侯開始看到了希望。
從正常的兵法思維角度來說,接下來的演化就是聯合國軍守住優勢,等待王離崩潰。
斷糧道之所以關鍵,是因為沒糧之后,大軍才會崩潰!
所以斷糧道成功的一方無一例外地都會采取守勢!
拖住時間此時反而翻轉成為了楚軍的關鍵!
一個字,此時的總思路,應該是“拖”。
章邯估算,王離的長城軍不會那么快就糧盡的,所以他認為一切有時間!一切來的及!他可以凝聚力量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再給楚軍來一下子!
章邯的按常理推算,使他錯估了眼前的這個對手。
章邯并沒有死纏爛打的和項羽爭奪甬道,是巨鹿奇跡的第四個關鍵!
他的這次短暫示弱,也成為了整個秦末大勢的最關鍵勝負手!
你章邯練就了一輩子的必殺技,次次能殺人!
但這個必殺技卻像悟空的“元氣彈”一樣,需要時間來憋大招!
這次你的對手。
不會給你時間了!
項羽再次令人瞠目的出其不意!
在章邯退去后,項羽干出了自己這輩子甚至是中國戰爭史上最雄壯的一次軍事冒險!
破釜沉舟!
這是最后的第五個關鍵了。
項羽率領剛剛大戰過的五萬楚軍不調整不休息迅速渡過了漳河!
過河后,項羽下令鑿沉渡船,打破鍋釜,每人僅僅允許帶三日的糧。
項羽將好不容易得到的軍糧優勢自行放棄了。
他并不打算死守甬道讓王離糧盡而潰。
我就是要硬碰硬的活生生干死你!
鑿沉的船,砸破的釜,三日的糧,表明了一種態度!
決一死戰,士不歸還!
敵人很強大,十多萬秦軍精銳在巨鹿城下打的整個世界腿哆嗦!
全都在作壁上觀!
燒掉了船,我們沒有了退路!
三日的糧,我們沒有了回旋的余地!
巨鹿城下,有好幾國的援軍,但他們不會來幫我們!
我們只有我們自己!
對面的這個軍隊,曾經滅亡了我們的國家!
不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凱旋為國士,戰死為國殤!
精忠長耀史冊上!
萬丈光芒!
上百年的血海深仇,今日我們要在這里,讓他們血債血償!”
這次,不再有“正、奇”之分!
每個楚國好漢子,都是最后的預備隊!
我們楚國的棒小伙子,要戰至最后一人!
五萬楚軍,在同一份信念,同一份深仇,同一個目標的帶領下,和這下凡的殺星撲向了巨鹿城下!
華北平原,無險可守,最適合大兵團作戰,誰的人多,誰占優勢。
但貫注了必死意志的楚軍,在戰神能量的催動下,開始呼嘯而來!
上下同欲者勝!
巨鹿城下的王離,看到了那支擊潰老領導的楚軍。
對方沒有任何試探,沒有擺開陣腳堂堂而戰,而是在一個的彪形大漢的率領下,五萬楚軍猶如一把尖刀一樣扎了進來,直接展開了總進攻!
王離的陣腳被沖垮了,營壘被拔掉了,旗幟被撕碎了。
王離喝令重組陣型,但楚軍勢猛,無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動地!
秦軍陣型無法有效回籠重組!
在打開突破口,沖進秦陣后,項羽又率領楚軍對秦軍進行反復穿插,將秦軍的陣型徹底沖垮!
王離的指揮系統無法起到作用,秦軍各自為戰,已經無法形成戰斗力,開始潰散。
在楚軍與秦軍殺聲震天之時,各國援軍如項羽所料,紛紛在自己的壁壘上袖手旁觀。
外面的殺聲震天,楚國軍隊的悍勇嚇傻了諸侯軍。
史載:無不人人惴恐!
大戰下,五萬楚軍將十多萬秦國長城精銳切割擊潰!
強弱已分!
項羽在摧枯拉朽后,終于等來了觀望資本的進入。
各諸侯國在看到勝機之后,終于紛紛加入戰斗,與楚軍并力作戰。
王離大軍被圍,被項羽死死咬住。
他沒有章邯這么幸運,越來越多的觀光團開始變成戰斗隊加入了進來。
他無路可逃!
王離被擒,副將蘇角被殺,涉間自焚而死。
十多萬秦軍精銳大軍在項羽的聯軍攻擊下灰飛煙滅!
項羽一戰功成,率5萬楚軍硬碰硬的在連續兩次的大會戰中轟垮了三十多萬的秦軍!
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
高山落大石!
驚雷劈大地!
悍猛雄渾!
千載再無一人能出霸王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