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良將系列之牽招(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今天要講述的這位曹魏將領,名氣可能并不太響。原因很簡單,他一直活躍在曹魏北方邊境,長期與烏桓、鮮卑等胡人打交道,離三國時期的熱點地區較遠,所以較少受到關注。另外,這位將領最高官職也只做到太守,遠談不上地位有多高。然而,位置偏遠、官職不高的這位將軍卻得到陳壽大篇幅立傳,并且評價其“未盡其用也”,這意味著此人確有過人之處,讓陳壽都為其鳴不平。而且,此人竟然還是劉備的摯交好友,又增添了一些話題性。
您是不是以為我要說田豫?那就錯了,田豫以后再講,本期要介紹的,名叫牽招。
牽招(?—231),字子經,冀州安平國觀津人。十多歲時,牽招師從同縣人樂隱讀書學習。后來樂隱被車騎將軍何苗征辟為長史,牽招也跟隨老師來到京城,一邊繼續學習,一邊擔任樂隱的侍從。
中平六年(189),十常侍之亂爆發, 何進死于宦官之手,緊接著何苗死于董旻、吳匡的進攻,樂隱也死于亂軍中。這時的京城洛陽已然亂成一鍋粥,袁紹、袁術等人忙著屠殺宦官,董旻等人則渾水摸魚以便迎接董卓,宦官們則忙著綁架皇帝逃跑。
年輕的牽招并未慌亂,不危險與史路等同門師兄弟一路穿過刀光劍影的亂軍,把恩師樂隱的遺體收殮好,準備護送回鄉下葬。
經歷過黃巾之亂的浩劫,東漢已經盜賊遍地,抬著棺槨行進的隊伍簡直就是活靶子。果然,半路就遭遇土匪搶劫,史路等其他人紛紛四散奔逃。
錢肯定是要洗劫一空的,不僅如此,強盜們還要毀掉棺材。這是怎么回事,莫非是樂隱的什么仇家,人死了還不罷休,要開棺毀尸?那倒不是。因為棺材是用鐵釘固定,金屬在當時可是重要的戰爭物資,這些土匪毀棺取釘是想要珍貴的鐵來鑄造武器。
牽招著急了,又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懇求土匪們高抬貴手放行,讓恩師還鄉下葬。牽招越說越動情,哭得滿臉淚水。這些土匪見其他人都逃跑只有牽招不跑,而且與老師的感情如此真摯,深受感動,平安釋放了牽招。
《三國志·牽招傳》載:道遇寇鈔,路等皆悉散走。賊欲斫棺取釘,招垂淚請赦。賊義之,乃釋而去。由此顯名。
從洛陽到冀州安平,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還要渡過黃河,牽招不懼險阻護送恩師靈柩的義舉讓他在當地聲名鵲起。
在當時能夠以義士而出名,是非常受人敬佩的,像牽招這樣讀過書、年紀輕、人品好的小伙子,走上仕途是遲早的事。
初平二年(191),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牧位置,很快選拔了一批官員來輔佐自己。牽招作為冀州名人,也被袁紹征辟為督軍從事,同時還負責帶領一支烏桓騎兵。
后來有個袁紹家的門客違反軍令,牽招沒有顧忌其背景直接按規定予以斬首。袁紹對牽招真的相當器重,不僅沒有懲罰牽招,甚至還表示了欣賞。以此來看袁紹倒也沒有很多人印象中那么不堪,成王敗寇,也許因為失敗者的缺點總是容易被無限放大吧。
建安七年(202),袁紹去世,袁尚承嗣,牽招繼續輔佐袁尚。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打鄴城,袁尚派牽招到上黨郡督辦軍糧。牽招還沒來得及返回,就傳來鄴城已破,袁尚逃往中山國的消息。
上黨郡隸屬并州,并州刺史是袁紹外甥高干,所以理論上繼承袁紹大位的袁尚當然也是高干的主公。牽招建議高干趕緊把袁尚接到并州,憑借地勢險要,再聯合北方少數民族,一同抵抗曹操,等待局勢變化。
《通典》載:牽招說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速迎尚并力觀變。”干不能用之。
然而此時的高干心里的小算盤已經打得噼里啪啦響:“既然并州左有恒山,右有黃河,北有強胡,干嘛非要把袁尚迎接過來,自己當老大豈不是更爽?”
《三國志·牽招傳》載:干既不能,而陰欲害招。招聞之,間行而去,道隔不得追尚,遂東詣太祖。
高干打定主意另立門戶,便要謀害忠于袁尚的牽招。牽招發現情況異常,連夜出逃,因為道路阻隔無法前往袁尚處,于是轉而回到冀州投奔曹操,被任命為從事。
跟隨袁紹時已經是從事的牽招,已經過十余年歷練,結果投到曹操麾下仍然只是個從事。這是因為,牽招是在被高干追殺,又找不到袁尚,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投奔曹操,所以未能得到重用。
袁尚
牽招轉投曹操麾下不久,正逢曹操進攻在渤海南皮的袁譚。由于袁家長期跟烏桓交好,所以柳城的烏桓人打算派出騎兵支援袁譚。為爭取烏桓支持,曹操派牽招出使柳城。
烏桓峭王蘇仆延正要發兵往袁譚處,牽招趕到。巧合的是遼東太守公孫康的使者韓忠也差不多同時來到柳城,打算以遼東侯、平州牧的名義來冊封蘇仆延,并賜予峭王印綬。
蘇仆延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韓忠、牽招也在場。峭王先問牽招:“當年袁公稱他是受天子之命,冊封我為單于;如今曹公也稱他是當面跟天子請求,冊封我為真單于;現在又有遼東使者持著印綬要冊封我。這樣的話,誰才是正統呢?”
牽招答道:“以前袁公確實承天子之命,有權冊封,是正統;后來袁公出了些差錯,天子改由曹公取代袁公,所以曹公稱冊封您真單于,這也是正統。至于遼東下等邊郡,有什么資格擅自冊封您?”
《三國志·牽招傳》載: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間違錯,天子命曹公代之,言當白天子,更假真單于,是也。遼東下郡,何得擅稱拜假也?”
牽招的話非常聰明。他沒有因為袁紹戰敗而將其否定,而是稱其具有正統性。畢竟袁紹曾經是諸侯盟主,也是漢獻帝正式冊封的大將軍,“兼督冀、青、幽、并四州”,從實力與地位上均具有正統性。牽招稱曹操是漢獻帝授權取代袁紹的位置,所以曹操的權力實際是繼承了袁紹,而非另起爐灶,兩者都是根據天子的授權進行冊封,統一于大漢,彰顯了曹操的正當性。
如果先把袁紹否定,那將會削弱曹操的權力來源正當性,更加削弱天子的權威,這不利于對身為外族首領峭王的爭取。
牽招強調袁紹、曹操一脈相承的法理正統,遼東的使者韓忠則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反駁。韓忠說道:“我們遼東在滄海之東,擁兵百萬,扶余、濊貊都已臣服于我們。當今的形勢要靠實力說話,強者為尊,曹操算老幾?”
牽招聞言大怒道:“曹公聰明過人,擁戴天子,掃平各地叛亂,四海歸服。你們君臣自恃地處偏遠,不僅違背王命,還敢擅自冊封,侮辱天子,真該把你們就地正法,我看你還敢詆毀曹公!”
《三國志·牽招傳》載:便捉忠頭頓筑,拔刀欲斬之。峭王驚怖,徒跣抱招,以救請忠,左右失色。
說時遲那時快,牽招不僅痛斥韓忠,而且立即抓著韓忠的頭往地上撞,然后拔出佩刀就要砍下去。這可把峭王嚇了一跳,畢竟韓忠是遼東使者,死在這里跟公孫康沒法交代,趕緊光著腳跑過去抱住牽招,為其求情,這一幕把在場的烏桓人都震驚了。
牽招這才回到座位,鎮定自若地位峭王分析接受曹操或公孫康冊封的各種利弊禍福,慷慨陳詞有理有據,加上剛才的驚人氣勢,使在場的烏桓首領全都為之傾倒,跪伏在地上接受牽招宣讀的敕書。
既然牽招成功拉攏到烏桓峭王,遼東使者值得灰溜溜告辭,原計劃增援袁譚的部隊也就此罷兵。
牽招此次出使烏桓立下奇功,不僅分化了袁譚與峭王的關系,避免與烏桓人開戰,還使峭王接受了曹操的冊封,又阻止了遼東勢力的插手,可謂一箭三雕。牽招深入烏桓腹地毫不膽怯,以犀利的言辭和強悍的行動震懾住烏桓部落,可謂智勇雙全。
烏桓人
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攻破南皮,袁譚在逃跑途中被追兵殺死。如果不是烏桓人取消作戰計劃,曹操此次能否滅掉袁譚,則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牽招因此功轉任丞相府軍謀掾,顧名思義,就是曹操的軍事參謀。
烏桓人雖然暫時沒有幫助袁譚,可他們也沒有真的倒向曹操。畢竟中原王朝的強大對北方游牧民族從來不是好消息,所以見袁尚不斷戰敗,烏桓人又與袁尚勾結到一起,幫助袁尚對抗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牽招跟隨曹操遠征柳城。在張遼、曹純等將領的勇猛沖鋒之下,白狼山一戰擊潰烏桓,單于蹋頓被斬,袁尚、袁熙、峭王蘇仆延逃往遼東,被公孫康斬殺,傳首給曹操。
不知峭王蘇仆延在公孫康舉起屠刀時,是否會想起,這就是曾經打算冊封自己的“遼東侯、平州牧”?面對曹操遠離主場的千里奔襲,夸下海口雄兵百萬的公孫康,竟然會嚇得尿褲子,把自己給砍了以圖自保?又不知他會不會想起那位義正言辭勸他接受曹操冊封的使者,牽招?這些都不得而知了,畢竟現實里沒有后悔藥可吃。
且說曹操跟袁尚作戰多年,終于把眼中釘肉中刺拔掉,將其首級懸掛在鄴城的馬市示眾。牽招為袁氏效力十余年,眼見舊主慘狀悲痛不已,不顧自己身份敏感,在其首級之下憑吊祭拜。
公孫康
曹操知道后也沒有生氣,而是覺得牽招有情有義,舉薦其為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