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國最后的贏家,說司馬懿是個忠臣,您可能會有點疑問,他要是忠臣他司馬家還能最后把魏國皇帝扒拉下去,自己當皇上,三國歸晉嗎?我要說的是,無論司馬家其他人如何,司馬懿這人還算是個忠臣。
《晉書》記載,司馬家從周朝開始就在中央任職,但他們真正發跡是從司馬懿開始的。一開始曹操征召司馬懿,他還不愿意來,裝病不出。后來曹操當了丞相了,又讓司馬懿出山,司馬懿還不想去,曹操那是輕易讓人蒙的人嗎?他告訴司馬懿:“要不到我這來工作,要不去大牢里蹲著,自己選吧。”司馬懿沒轍了,跑出來做官了。
不過司馬懿這個人倒是很有敬業精神,既然出來工作了,就全心全意把它干好。在曹操和曹丕父子手下效力期間,真是拿出過不少好主意。比如前面說過的“得隴望蜀”的典故,就是司馬懿建議曹操趁著拿下漢中的熱乎勁兒,順勢拿下益州,可惜曹操那時候老了,進取心消磨得差不多了,沒聽他的,后來也挺后悔。
到后來關云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惦記遷都。又是司馬懿及時阻止。他跟曹操說:“于禁的失敗,我們并沒有傷筋動骨。這會兒您要遷都,那么淮河漢水一代就會人心惶惶,這塊咱們可就保不住了。而且您看關羽勢如破竹,但他和孫權的關系屬于貌合神離,一旦關羽勢頭太猛,孫權那邊就坐不住了,肯定扯關羽后腿,關羽也就完了?!辈懿俾犃怂模粼谠S昌,后來果然孫權襲殺了關羽。
《三國演義》里,曹丕領著一幫人逼漢獻帝退位,自己上臺。漢獻帝被迫下了退位詔書,這時候曹丕表現出一臉的沒見過世面,就要接受。又是司馬懿提醒他:“您等會兒,您不能人家一讓您就接,假模假式的也得退讓三次,然后再接受,不然肯定會有人說閑話?!辈茇н@才上表辭謝。
您看,司馬懿在曹操和曹丕手下,安心工作,踏踏實實盡到臣下的義務。當然,這爺倆比較強勢,司馬懿翻不出大浪來。但曹丕死后,即位的曹睿是個小孩,曹家的精英也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曹真之類的雖然不能說是草包,但跟司馬懿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而司馬懿也是三個托孤大臣之一,基本上有條件攬權了。《晉書》記載,曹丕臨死留下遺言,說這三個托孤大臣都可以信任,如果有人離間這三個大臣,讓自己的兒子絕對不要相信,可見曹丕是相信司馬懿的忠誠的。
《三國演義》里沒提這句話,但加入了諸葛亮使離間計的情節。當時馬謖出主意,在魏國到處散布司馬懿想要造反的流言,然后還貼出司馬懿“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告示??砂巡茴槈牧?,曹真給他出主意,讓他學漢高祖偽游云夢擒韓信的典故,直接到司馬懿駐守的安邑,質問司馬懿為何造反。司馬懿的反應是“大驚失色,汗流遍體”。最后還是給自己申辯成功,保住了性命,讓出了兵權。這點上司馬懿和韓信太像了。說明此時的司馬懿基本就是一個韓信似的人物,也是韓信的心態,絕沒有造反篡逆的想法。
司馬懿比韓信幸運之處在于他被解除兵權的時候還是亂世,魏國還有吳蜀兩個敵人,而魏國曹家的人物一代不如一代,擋不住諸葛亮,最后還得指著他領兵。這也說明曹家人的確不行了,狡兔沒死就惦著把走狗給烹了,不但實現不了想法,還讓司馬家人有心理陰影了。
不過司馬懿一復職,他沒想那么多,先立下大功一件?!度龂萘x》里前期呂布被張三爺稱作三姓家奴,其實后來的孟達要論反復無常,比呂布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開始孟達保的是劉璋,然后吃里扒外,跟劉備勾勾搭搭,投降劉備。然后關羽大意失荊州,派廖化找劉封求救,又是孟達攛掇劉封不發救兵。后來案子發了,劉封伏法,作為教唆犯,孟達跑了,又投降了魏國。到這會兒,孟達駐守上庸,趕上諸葛亮出祁山,進軍比較順利,這位孟達心思又活泛了,派人跟諸葛亮聯系,要帶著金城、新城、上庸三郡人馬再投回蜀國。他的計劃是直接帶著這三城的兵馬攻打洛陽,諸葛亮的人馬直接進軍長安。
諸葛亮那是很高興的,作為政治家,他可以把過去的恩怨暫時放在一邊,采取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措施,所以他肯定會接受孟達的投降。但是,孟達這個人除了反復無常的本事超過呂布以外,武力當然是沒法跟呂布比的,但他的智力上也不比呂布高明,關鍵時刻指著他,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諸葛亮只能空歡喜一場。當時諸葛亮聽說司馬懿又回來了,立刻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告訴孟達,多加小心,司馬懿不是好惹的。結果這位孟達是滿不在乎,跟諸葛亮回信說,就算司馬懿知道我起事了。他要動兵,必須先給朝廷打報告,朝廷批準他才能動,這一來一回,咱們早就起兵了。諸葛亮一聽就知道事情完了,果然,司馬懿根本就沒有等朝廷批準,直接出兵就抓了孟達,穩定了局勢。這就是英雄所見略同,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遇見這事都會是這個選擇,他們是一個量級的,而孟達跟他們相比就是二傻子級別的。
不過這件事又看出司馬懿確實對魏國忠心耿耿,沒得到批準就動兵,這是犯大忌諱的事,很容易惹禍上身。特別是《三國演義》前面還給他加了一個被懷疑而免職的情節,剛剛復職就來這么一手,危險系數太大,心眼活泛一點就得猶豫。不過司馬懿這會兒想的都是形勢的需要,國家的安危,沒太考慮自己的事,這樣不是忠臣,還有忠臣嗎?
再后來,諸葛亮二出祁山,此時魏國軍隊的一把手還是曹真。如果司馬懿有二心,想要抓兵權,就應該讓曹真多打敗仗,自己收拾局面。但司馬懿給皇上出主意,說蜀國軍隊后勤補給比較困難,所以不要主動出擊,堅守一個月,蜀兵自然就退了,然后出兵追擊,能打個大勝仗。當時皇上還問他:“你為什么不帶你的這支軍隊出奇兵襲擊諸葛亮一下呢?有大功啊?!彼抉R懿說:“咱不能都對著一邊使勁,那邊還有孫權呢,得防著他們?!毕氲煤苤艿?,國家安全在第一位,自己立功放在第二位?;噬吓身n暨給曹真傳達作戰命令,司馬懿還特意囑咐韓暨:“我想把這個功勞讓給曹真,所以你別說是我說的,就算是他的決策?!边€很注意團結,畢竟團結才有國家的穩定。果然,后來曹真投桃報李,在他病重不能帶兵的時候,把印信交給了司馬懿。
司馬懿和諸葛亮棋逢對手,諸葛亮只能幾次無功而返,司馬懿成了魏國保國的棟梁。
再往后魏明帝死了,又托孤給司馬懿,司馬懿做了兩朝托孤大臣。這回和司馬懿一塊兒接受托孤的曹家人是大將軍曹爽。要說前面的曹真這些人雖然本事不如司馬懿,但也都是叱詫風云的人物,而到了這位曹爽這兒,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草包。跟司馬懿就沒法玩,很快被玩死。那您說了,司馬懿算計自己人,這個不算忠臣了吧。您翻翻《三國演義》,先動手的是那位曹爽,自己笨就完了,還招欠,死的一點都不冤。
司馬懿掌握大權,小皇上曹芳要給司馬懿加九錫,司馬懿堅決不接受。毛宗崗先生在這兒批了一句:“此則賢于曹操”。又看出司馬懿還是以忠臣自居,直到司馬懿死的時候,他還告訴自己的兩個兒子:“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可能您又要問了,司馬懿是忠臣,那最后怎么魏國的天下落到了司馬家了呢?沒辦法,司馬懿死了,他管不了他倆兒子干什么啊。老家兒拿皇上當回事,這倆兒子可不把皇上當回事。毛宗崗也批:“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蔽矣X得說得很到位,司馬懿雖然最后有了權力,但也沒想著架空皇帝,但權利他們家有了,基礎條件具備,就差的是想法,他兒子有想法了,自然就要有行動了。而且當初皇上削司馬懿兵權這個事,司馬懿沒想什么,但他兒子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看到老爹這么大本事,這么大功勞,皇上說拿下就拿下,沒法保證自己的地位甚至是腦袋,那我們就自己做皇帝好了。所以我說曹家人越來越沒見識,狡兔沒死就惦著烹了走狗,不但沒做到,反而讓走狗有了想法,得不償失。
其實司馬家和曹家挺像的,只不過司馬懿像早期的曹操,一腔熱血,為朝廷盡心盡力。他那倆兒子像后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到了第三代上,司馬炎做了曹丕一樣的事,也最終成為了三國最后的贏家。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主要內容就是這些了,下一段是這個系列正文部分的尾章——天時地利與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