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中國五大亂世的文章進行歷史科普,即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夏這五個亂世,都是諸國割據的時代,有大分裂時代,有小分裂時代,有廣為人知的,也有鮮為人曉的,本期是第二個亂世,三國時期,歡迎大家關注
本文首發于《國家人文歷史》(2019年第16期),原標題:《血親掌軍權 士族抓行政——曹操集團:地方豪族的整合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安徽亳縣(今亳州市譙城區)城南發現曹氏家族墓葬,其中包括曹操祖父曹騰、曹騰兄長曹褒、曹褒兒子曹熾(曹仁和曹純父親)和曹胤、曹騰侄子曹鼎(曹洪伯父),等等。這一批墓葬雖然被嚴重破壞,但仍然可以看出結構宏大、雕刻精美、陪葬豐厚。古人講究事死如生,葬俗可以呈現生前生活,那么可以發現,曹氏大家族正是聚族而居的一方豪族。那么,他們對曹操的發家有何影響呢?
一、父祖恩蔭
豪族,包括文獻中的“豪族”“世家”“富人”“豪杰”“豪強”“大姓”“大族”“豪人”“豪右”“右姓”等等,是漢代非常重要的一個社會階/層。他們處于當時社會結構金字塔的中間,上承皇/室、下接小農。他們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政府的大小官員,一部分是貨殖發家的富商大賈。既是皇權需要拉攏的力量,又是皇權需要限制的力量,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據何茲全先生總結,兩漢時期豪族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漢初到漢武帝時期,此時的豪族多為六國遺民與新興貴/族,經過政府不斷遷徙與鎮壓,豪族并未形成抗衡中/央的力量。第二階段為漢武帝到王莽時期,不少商賈通過食貨貿易,形成“富者田連阡陌”的素封之家。這樣的結果就是土地集中、農民破產,皇權與豪族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王莽走上前臺改革,但因為觸犯各方面利益導致失敗。第三階段為東漢時期,東漢建國的劉秀集團本身就大多來自南陽豪族,對于豪族自然有不少優待政策。
東漢時期的豪族有一個明顯變化,就是士族與庶族開始分化。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當時就有不少以儒學起家、數代為官的家族。隨著東漢對于儒學的進一步重視,這些儒宗家族的政治地位也就水漲船高。他們不僅通過儒學能達到累世公卿,而且擁有大批效忠的門生故吏。他們利用這種政治特權大施土地兼并,成為豪族中的士族地主。弘農楊氏,自楊震至楊彪,四世太尉;汝南袁氏,自袁安至袁逢、袁隗,四世五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士族地主相對應的是庶族地主,盡管他們在政治、經濟上沒有士族地主的特權,但財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他們的羽翼下,聚集了不少被稱為“宗族”“賓客”“部曲”“徒附”之類的人,這些人未必與主人都有血緣關系,不少只是尋求庇護的破產農民,也有的是以任俠關系結合在一起,與士族地主擁有“故吏”“門生”一樣,也形成了一個個類似君臣關系的社會集團。而且豪族主往往擔任地方州、郡、縣的屬官,影響地方政治。
庶族地主力量不僅止于地方,也能直接影響到中/央。東漢的皇帝壽命都比較短,這就導致軍功世家出身的外戚干政。等到小皇帝長大后,又依靠宦官與外戚、士大夫爭權?;鹿贈]有子嗣,只能在宗族內收養兒子。這樣一來,外戚、宦官背后的豪族勢力也不容小覷。但他們本身不通經學,所以為士大夫所輕視。不過“士族”“庶族”定義未必嚴謹,因為當時沒有六朝這樣涇渭分明的士庶界限。外戚、宦官為了名聲,士大夫為了利益,往往也會互相結交。
曹騰就是這樣一個會拉攏名士的宦官。
曹騰,字季興,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父親曹節沒有做過官,在鄉里以仁厚著稱。曹騰在漢安帝時入內禁做了黃門從官,并且作為太子侍讀。太子即位后為漢順帝,曹騰也從小黃門做到中常侍,負責為皇帝傳達詔令、掌管文書。之后到漢桓帝時,曹騰又因擁立有功,擔任負責皇后宮殿的大長秋一職,并被加封為費亭侯。按曹騰碑記載,曹騰在封侯后就退休養老了,懂得在達到人生巔峰時及時急流勇退。
曹騰擔任宦官三十余年、歷時四帝,權勢極大,結交的士大夫也很多。虞放、邊韶、延固、張溫、張奐、棠溪典等海內名士,都是因為曹騰的提攜而位至公卿。另一名士種暠雖然曾彈劾曹騰,曹騰仍然對外稱贊種暠是位能臣。之后種暠當上司徒,都覺得自己愧對曹騰。這樣不計前嫌的品德,無疑在士大夫中留下很好的口碑,也為養子曹嵩、養孫曹操的人脈和仕途留下一條康莊大道。
曹嵩當是曹騰的族子,也有說曹騰本是夏侯氏。但不管是曹氏還是夏侯氏,都是譙縣的地方大族,而且這兩個大族應該是長期聯姻、互相扶持的關系,到曹魏時曹氏也與夏侯氏一直通婚。大概曹嵩的父系是曹氏,而母系是夏侯氏,所以就容易被后人混淆。有點類似周代姬姓與姜姓通婚,姬姓祖先就只追溯到母系姜嫄。在曹騰的庇蔭下,曹嵩先后擔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大鴻臚等職務,后來干脆花費千萬錢買了個太尉。他待人接物也頗類父祖,為人稱道。
曹操就是在這樣一個宦官家庭出生。有著父祖經營的家產和人脈,又沒有經學家族的禮法束縛,使得曹操自年少時就交游廣闊且放蕩不羈。曹操甚至與袁紹這種頂級士大夫也有交往,《世說新語》就提到曹操與袁紹年輕時的故事。也有不少人表現出對曹操頗為賞識,包括橋玄、何颙、王儁、李瓚、蔡邕、張邈等人,都是當時的俊彥名士,月旦評主持人許劭也稱曹操“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整體來看,家庭背景并未對他仕途與名聲造成太大影響。
曹操很早就意識到豪族對社會的危害,尤其朝中有宦官的豪族更是危害一方。曹操擔任郎官后任洛陽北部尉,掌管都城洛陽北邊片區的治安。很快他就逮住了第一個下手的目標,原來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立馬將其逮捕殺死。礙于曹嵩的背景,蹇碩沒有當場報復,但卻以退為進,將曹操調出京城任頓丘令。曹操在頓丘令上的位置一年左右,漢靈帝的宋皇后被廢,宋皇后兄弟宋奇被殺,而宋奇正是曹操從妹夫,結果曹操被牽連罷職。
曹操在老家一呆就是兩三年,這段時間他沒有閑著,而是熟讀儒家典籍,更爭取向士大夫靠攏。在公元180年,曹操因通經被征召為議郎,這是一個皇帝的顧問職務,雖然沒有實權,但卻能發表意見。回到京城的曹操果然不甘寂寞,一方面為被宦官害死的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等士大夫鳴冤,另一方面痛斥太尉許?、司空張濟等三公不敢持正,縱容貴戚。當然,也是因為曹騰、曹嵩的人脈,曹操才沒有受到反攻。
二、陳留起兵
公元184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有功,之后被提拔為濟南相。盡管黃巾起義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被平定下去,但此后的黃巾軍、黑山軍運動卻此起彼伏達二十余年。地方豪強借此自保機會,趁機加強武裝力量。而東漢政府為了地方穩定,將部分地區作為監察官的刺史改為州牧,州牧有了完全的地方軍政大權,結果就是進一步加速漢帝國的解體,當然這要等到壓死漢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董卓之亂。
曹操擔任濟南相期間,又干了兩件大事,一是奏免貪官污吏,二是禁絕地方淫祠,這兩件事實質上都是針對地方豪強。最后曹操自己壓力山大,于是又調動回京擔任議郎。但之后不久,曹操覺得這個位置很難有所作為,反而會得罪人太多危及自身,于是又托病回到家鄉譙縣。此時正好曹嵩花錢買下太尉,于是曹操又被調回京城任命都尉。公元188年,漢靈帝臨終前組建最高軍事機構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首,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漢靈帝如此安排,是想讓蹇碩輔佐少子劉協即位,但長子劉辯的舅父是大將軍何進,所以讓蹇碩能制約何進。蹇碩與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人謀劃除去何進,反而走漏消息被何進所殺。袁紹、曹操雖然都是蹇碩下屬,但卻也對宦官長期專權不滿,于是袁紹就慫恿何進將宦官一網打盡,這個方案遭到何太后拒絕/后,袁紹又出了個餿主意,發詔讓董卓等猛將入京威逼何太后。而曹操相對冷靜,提出只要走司法程序即可,但何進卻只對袁紹言聽計從。
接下來就是何進還沒出手,反而被中常侍張讓、段珪所殺。何進部屬和袁紹、袁術等人,也不管這么多,將兩千多名宦官全部誅殺。而這個時候董卓也進入京城,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利用權術很快控制了局勢,之后廢除少帝劉辨、立獻帝劉協,并且自任為相國、封郿侯,成為東漢帝國真正的掌權人。董卓武人出身,不懂治國,于是也積極拉攏士大夫,包括薦曹操為驍騎都尉。但因董卓倒行逆施,所以曹操并不買賬,而是逃出洛陽招兵買馬。
曹操到達陳留住下。陳留位處中原、四通八達,遠比沛國容易起事,加上陳留太守張邈也是曹操老友,張邈其人“少以俠聞,士多歸之”,本人就是一方豪強。曹操投奔張邈之時,又結識當地土豪衛茲,衛茲愿意出錢資助曹操起事,并很快扯起一支五千人的隊伍。中牟主簿任峻,此時也帶領宗族幾百人歸順曹操,曹操非常高興,將從妹嫁給任峻。日后任峻成為曹操的典農中郎將,為屯田組織實施作出杰出貢獻。
而在此時,曹操又得到了日后打天下的中堅,也是他最為信賴的力量——曹氏、夏侯氏家族從沛國組隊來到了陳留參軍。
這支部隊的主要人物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等。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是族兄弟,與曹操平輩。曹仁、曹洪、曹純則是曹操族兄弟,其中曹仁、曹純是親兄弟,祖父曹褒擔任過潁川太守、父親曹熾擔任過長水校尉,曹純本人十八歲時也擔任黃門侍郎。曹洪的伯父曹鼎擔任過尚書令,提拔曹洪當過蘄春縣令。曹休是曹操族侄,父親早死;曹真本姓秦,父親因救曹操而死,被改姓曹。其中夏侯惇擔任裨將,為曹操左膀右臂。
除了曹真可能屬于外姓,諸曹、夏侯來自譙縣大豪族。曹純、曹洪父祖輩都為高官,本人也當過小官,史料明文記載為富庶之家,曹純食客數百人,曹洪家兵千余人。而夏侯氏長期與曹氏通婚,實力自然也不弱。夏侯惇十四歲讀書時,老師為人所害,夏侯惇即殺人復仇,敢于觸犯刑法而未受到制裁,可見也是一方豪強。曹仁則早在曹操起事之前,就聚集了上千人,在淮河、泗水一帶活動。曹休父親早逝,但也豢有門客。這個時候他們紛紛加入曹操麾下。
公元190年,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聯合起兵討董,推選袁紹作為盟主。曹操也加入了盟軍,但他此時并無地盤,不足以與諸侯結盟,只被袁紹封為行奮武將軍。董卓畏懼群雄之勢,挾持獻帝和百官西遷長安。但群雄也不敢追逐董卓,只有曹操主動引兵西行,支持他的僅有鮑信,張邈也派衛茲帶人參與。
曹操軍與董卓部將徐榮在滎陽相遇,曹操大敗。鮑信受傷,鮑信弟鮑韜和衛茲陣亡,曹操自己戰馬也被射中,多虧曹洪將馬讓給曹操,才一路逃出險境。損失慘重的曹操不得不回到家鄉重新組織兵力,同時自己又和曹洪、夏侯惇到揚州招募到四千余人。此后,曹操北上回到聯軍駐扎的酸棗,但發現諸侯每天只高歌美酒,卻不思進取,誰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勢力充當馬前卒。不久聯軍產生內訌,兗州刺史劉岱殺死東郡太守橋瑁,而袁紹奪取了韓馥的冀州牧。
至此,曹操已經完全認識到,袁紹等人都是靠不住的。他們并沒有恢復漢室的理想,都只為了滿足自身利益。自己靠他們是成不事的,但靠自己又難以成事。怎么辦呢?只能先結好袁紹,并借機壯大自己。公元191年,曹操的機會來了。當時黑山軍白繞部攻打東郡,東郡太守王肱大敗。袁紹派曹操去鎮壓黑山軍,曹操大敗白繞,于是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從此曹操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盤,除了之前招募的豪強、流民,又有正規的郡國兵可用了。
三、迎帝于許
在曹操擔任東郡太守后,很快又得到一個大禮——荀彧投奔了!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漢末的世家大族。作士族的荀彧,為什么會看得上曹操呢?我們之前說過,東漢實際上沒有形成嚴格固化的士族、庶族,連荀彧本人妻子也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盡管曹操出身可能會遭部分人非議,但更多有識之士還是更看重曹操的潛力。荀彧正是這樣一個有眼光的人,后來在他的推薦下,不少士大夫被重用,如荀攸、鐘繇、陳群、司馬懿等,與地方豪強為主的軍人形成曹魏兩大支柱。
公元192年,曹操很快就有了新的機會。原來百萬黃巾軍攻入兗州,先殺任城相鄭遂,后轉戰東平。兗州刺史劉岱想發兵攻打,濟北相鮑信建議堅壁清野。劉岱不聽,結果戰死。曹操部下陳宮趁機游說兗州別駕、治中迎立曹操,老朋友鮑信也表示支持,結果曹操搖身一變成了兗州刺史。曹操果然不負眾望,大破黃巾軍,收編軍隊三十萬、民眾上百萬,極大程度壯大了自己實力。不幸的是在這場戰斗中,鮑信為了掩護曹操戰死。
可以發現,曹操之所以當上兗州刺史,與朝廷任命毫無關系,完全來自地方豪強推舉。別駕、治中這類刺史屬官,都是由刺史本人從地方征辟,能任此類要職自非豪族莫屬。鮑信本人也是泰山大族,去世后其子鮑勛率眾歸附曹操。巨野豪族李乾與兒子李整、侄子李典也帶領上千家賓客投靠曹操,并襄助曹操在壽張大敗黃巾軍。又有任城豪強呂虔加入,被任命為泰山太守,打造出了精銳部隊泰山兵。這就是漢末亂世中地方豪強與割據政權合流的政治形態。
曹操自封兗州刺史不久,朝廷也派金尚來做兗州刺史。當時朝廷是涼州軍閥說了算,曹操當然不愿意受擺布。于是他果斷出兵驅逐金尚,決心參與到群雄逐鹿的潮流中。此時正值袁紹、袁術兄弟翻臉,曹操毫不猶豫站在提攜自己的袁紹一方,打退進犯兗州的袁術,并長驅百余里追殺,袁術大敗逃奔揚州。此時曹嵩經過徐州投奔曹操,被刺史陶謙都尉張闿殺害。曹操大怒,親自率軍攻打陶謙。怒火中燒的曹操一路勢如破竹,陶謙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曹操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后院起火,始作俑者偏偏還是他最信任的張邈和陳宮。
曹操最早起事的時候,依附的就是張邈;后來入駐兗州刺史,依靠的又是陳宮。所以曹操征陶謙之前,都把家室托付給張邈。沒想到張邈和陳宮居然造反,迎接驍將呂布為兗州刺史。他們造反的原因史料不明顯,可能與曹操殺邊讓有關。邊讓是兗州大名士,因涉嫌毀謗曹操被處死。大概張邈與陳宮都是兗州人,所以對曹操此舉非常不滿,于是聯合兗州各縣叛變。除了荀彧、程昱堅守鄄、范、東阿等三城,其它縣城皆轉歸呂布所有。
呂布久攻鄄城不下,遂西屯濮陽。公元194年,曹操從前線回兗州,休整之后即襲擊濮陽。濮陽豪族田氏為曹操內應,開門放曹操入城,但被呂布擊敗。次年,曹操在定陶大破呂布,呂布、陳宮東奔徐州牧劉備,張邈求救于袁術時被士兵所殺。兗州就這樣重歸于曹操懷抱。兗州事件實質上就是地方豪強對曹操的叛變,這也給曹操敲響了警鐘,豪族能興盛自己、也能滅亡自己。所以曹操在打擊豪族一事上從不手軟,甚至后連心腹、堂弟曹洪都受針對。
接下來,曹操接受荀彧的意見,迎接天子入洛陽,利用好天子這面旗幟。公元196年,漢獻帝入駐洛陽后,曹操馬上挾持獻帝抵達許都,擺脫其他軍事力量的控制,將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心。這一步棋是曹操政治生涯關鍵的一著,從此不但擺脫了袁紹的控制,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天子的旗幟招募四方豪杰。江夏人李通,以俠義聞名長江、汝水一帶,也聚集了人馬數千家,在此時歸附曹操。曹操將其安排駐守汝南郡西部。
不過,天子還有隨駕的文武大臣,這些人對曹操來說也是威脅。于是曹操先向三公發難,罷免太尉楊彪、司空張喜。楊彪四世太尉,名望極高,曹操此舉明顯殺雞儆猴。之后自己干脆做了司空,成為百官之首,行車騎將軍事,政權軍權一起抓。曹操的跋扈遭到獻帝不滿,封董貴人之父董承為車騎將軍、開府,與曹操爭軍權。結果董承和懷孕的董貴人都被曹操處死。曹操就這樣軟硬兼施來打擊異己,讓親信故舊逐漸把持朝廷要職。獻帝徹底淪為花瓶。
曹操將獻帝迎接到許昌、初步秉持朝廷政權后,采取韓浩、棗祗的建議,將屯田作為一項重大國家政策實施。棗祗,潁川人,曹操在陳留起兵時就投奔,曾擔任東阿令抵擋呂布。韓浩,河內人,在漢末組織縣眾自衛,后來相繼投靠王匡、袁術,最后被夏侯惇招攬。屯田以民屯為主,方式是先劃定屯田區,然后組織民眾耕種荒地,政府與民眾六四或五五分成。這實質上是一種使自由民變為農奴的準軍事化組織,但在亂世中卻卓有成效,政府很快富裕起來。
盡管曹操有皇帝在手,但形勢卻并不樂觀。因為曹操占有兗州、豫州,正是中原四戰之地。北面袁紹坐擁冀州、青州、并州,張楊作用河內;東面呂布占有徐州、袁術占有淮南;南面劉表割據荊州、張繡割據南陽、孫策割據江東;西面馬騰、韓遂控制涼州,張魯控制漢中。其中袁紹實力最強,是頭號勁敵;而張繡近在咫尺,為威脅最大。至于幽州公孫瓚、益州劉璋太遠可以不考慮。曹操決定先拿最弱的張繡動刀。此時譙縣豪強許褚加入,成為曹操宿衛。
四、南征北戰
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張繡。張繡降而復叛,曹操大敗,護衛典韋與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戰死。曹操敗于張繡,這讓袁紹、袁術都看不起曹操,于是袁術就借機稱帝。對于這樣的出頭鳥,曹操自然不會放過,于是以獻帝之名封賞呂布、孫策,煽動呂布、孫策攻擊袁術,在袁術接連戰敗后,曹操又親征袁術并大敗之。從此袁術一蹶不振,于199年北上投奔袁紹,被曹操派劉備和朱靈截擊,袁術郁郁而終。曹操繼續拉攏孫策,鞏固后方安全。
在聯合呂布、孫策打殘后袁術后,曹操馬上又對呂布開火。因為袁紹此時仍輕視曹操,而張繡、劉表一直都打醬油為主。呂布曾讓曹操吃過大虧,而且為人反復無常,豫州牧劉備也被坑過。于是曹操繼續穩住袁紹,并策反呂布手下陳珪、陳登父子。陳珪是徐州豪強,太尉陳球之侄,對呂布這種武人完全沒好感。公元198年,曹操聯合劉備正式討伐呂布,呂布接連戰敗。199年,曹操軍攻破下邳,將呂布、陳宮擒獲處死,而任用了猛將張遼。
河內太守張楊想救呂布,部將楊丑殺張楊想投曹操;眭固又殺楊丑想投袁紹,屯兵射犬,被曹操手下史渙、曹仁攻殺,河內也成了曹操的地盤。此時袁紹終于感覺到了曹操的威脅,于是寫信給張繡要求結盟。但張繡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反而投靠了曹操。曹操寬恕了張繡,以子曹均娶張繡女,并拜揚武將軍,保留張繡的軍權;同時用賈詡為執金吾,還掛了個空頭的冀州牧。此時,袁紹也消滅了公孫瓚,于是華北剩下袁紹與曹操雙雄對峙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田余慶先生對臧霸其人的分析。在曹操起兵前期,青州、徐州一帶都有黃巾流民,青州黃巾被曹操剿滅,而徐州黃巾則被陶謙鎮壓,其中陶謙就仰仗了臧霸、孫觀、孫康、吳敦、尹禮、昌豨等人的力量。以臧霸為首的群豪雖然出身不高,但非常有手段,將徐州黃巾收編為兵眾,儼然成為青徐地區最大的豪強。陶謙去世后,臧霸等人又依附呂布;呂布被曹操消滅后,他們又旋踵投靠曹操。實力之強,連曹操也不敢輕舉妄動。
曹操封臧霸為瑯琊相、吳敦為利城太守、孫觀為北海太守、孫康為城陽太守,之后甚至封臧霸為徐州刺史,孫觀為青州刺史,承認他們在青、徐二州的半獨立狀態。臧霸、孫觀等人對曹操大多也比較忠誠,在官渡之戰前有效牽制了袁紹。唯有昌豨時降時叛,曹操曾五攻昌豨不下,傷透腦筋。官渡戰后,臧霸、孫觀等人紛紛派遣質子給曹操以示效忠,然其始終是曹魏政權的心腹大患。直到曹丕稱帝借助伐吳聲東擊西,才正式剝奪了臧霸等人的兵權。
與臧霸形成鮮明對比的地方豪強是李典。早在曹操討伐青州黃巾時期,李典就跟隨叔父李乾歸順曹操。在叔父李乾、從兄李整死后,李典為這支族兵的首領。雖然一直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但這支數千人的軍隊一直由李典統領,在官渡之戰中負責后勤運輸,給了曹操很大支持。官渡之戰后,李典接連立功,升任捕虜將軍。隨著曹操政權的穩定,李典審時度勢,主動要求將宗族全部遷往曹魏腹地鄴縣。李典雖是武職,但卻崇敬儒生、喜愛學習,人們都稱長者。
至官渡之戰之前,曹操集團大體形成??梢园l現,曹操集團主要由三種人組成,一種是曹操的血親曹氏、夏侯氏,這是曹操最為仰仗和信任的力量,牢牢掌握曹魏的軍權;許褚也是曹操的老鄉,且為人忠厚,他和他的族兵都成為曹操的宿衛。一種是士大夫集團,這些人主要從事行政工作,成為曹魏行政核心。還有一種就是非士大夫豪族以及降將,他們不少人保留自己的軍隊,在曹魏外圍作戰。但隨著曹魏政權的逐漸穩定,他們的族兵也逐漸被稀釋。
以往常常把袁紹和曹操之爭,視為儒家世族與法家寒門之爭。實際上,在漢武帝罷黜百家后,就沒有法家,只有儒家。而且士族、庶族在當時并沒有嚴格界限,袁紹、曹操的統治基礎都是地方豪族,只不過袁紹起點較高,能得到不少名/門支持;而曹操無官職無地盤,只能依靠血緣組織發家。曹操也并非為士大夫排斥,年輕時候就受到不少好評;起兵后不久,又有荀彧這種海內名士投奔;等得到漢獻帝這塊招牌后,士大夫已成為其行政核心。
盡管后世津津樂道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不問出身和品行。但實際上這就是對非士大夫豪族的傾斜。因為不論出身還是品行方面,士大夫整體都勝過非士大夫。而平民的學識和人脈要差太多,幾乎不可能會被選拔出來。那么破格提拔的就大多是非士大夫豪強,當然也順帶包括掌控軍權的血親曹氏、姻親夏侯氏。實際上其他政權走的也是類似路線,這是由時代背景所決定的。只不過曹魏資料最豐富,所以曹操作為典型案例更為人所知。
總之,曹操集團與其他政權本質上無太大區別,都反映了東漢末年地方豪族與割據勢力合流的政治形態。
參考文獻:
安徽亳縣博物館:《亳縣曹操宗族墓葬》
崔向東:《漢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何茲全:《中國社會史論》
馬植杰:《三國史》
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張作耀:《曹操傳》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于《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志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大眾、新銳、趣味
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