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德府城墻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古城街道,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原城墻被洪水沖毀,正德六年(1511年)在原城北重筑城墻。現除城樓外,城墻、城湖及城內道路格局均保存完好。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丘歷史悠久,秦置睢陽縣,治今商丘市區南部,為碭郡治所。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梁郡入亳州。開皇十六年(596年)于故梁郡置宋州,治睢陽縣。五代后周時宣武軍改稱歸德軍。顯德六年(959年),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因藩鎮所在為宋州,遂以“宋”為國號,建立宋朝。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為京東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升應天府為南京,為北宋陪都。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歸德府為歸德州,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并廢睢陽縣入歸德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復升為歸德府,并置商丘縣。永樂年間稱朱集,是有名的商業發源地和物資集散地,有中原重鎮、豫東門戶之稱。
商丘古城為重建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歸德府城,格局完整,由城墻、城湖、城郭構成,三位一體,外圓內方,獨具特色,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城外有城湖,原有水域面積近4平方公里。歸德府城墻是目前我國遺存較為完整、為數不多的明代府縣古城墻之一。
歸德府城墻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東城墻長1210.1米、南城墻長950.6米、西城墻長1201.1米、北城墻長993.14米,周長4355米;城墻斷面呈梯形,墻體底寬10米、高6.7米,頂部寬6.7米;城墻上有3600個垛口,四角設有四個凸出墻外的角樓,四門外各建有一座甕城,南甕城門向西開﹑西甕城門向北開﹑北甕城門向東開﹑東甕城門向南開,因此商丘古城有四門八開之說。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歸德古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吏卒、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頗多,古建筑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筑群。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狀,布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