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手禮
前段時間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長安十二時辰》。該劇十分逼真地還原了唐朝時期長安人的生活細節(jié),那劇中人物與人打招呼時所行的禮,就是叉手禮。
其實,在《水滸傳》小說中,也不乏對叉手禮的描寫。
一、《水滸傳》小說中哪些人行過叉手禮?
《水滸傳》小說第十六回,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書為了給老丈人蔡京祝壽,就準備了一套十萬貫的生辰綱,欲派人送往東京太師府。
因為去年的生辰綱被人神秘地劫走了,至今仍無從破案,所以,梁中書就為今年生辰綱押運人選的選擇費盡了心思。
于是,蔡夫人就指著階下的一個人,對梁中書說道:“你常說這個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紙領(lǐng)狀,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誤。”
這蔡夫人所說的那個人,就是青面獸楊志。
梁中書聽了大喜,就把楊志叫到廳上來,說道:“我正忘了你。你若與我送得生辰綱去,我自有抬舉你處。”
于是,楊志就叉手向梁中書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
這里,楊志在向梁中書回話時所行的禮就是叉手禮。
楊志
《水滸傳》小說中還有幾個地方,都寫到了這個叉手禮。
比如,小說第二回,高俅去端王府替王都尉送兩件玉器,恰巧碰到端王正與幾個小太監(jiān)在一塊踢氣毬。于是,這高俅憑著一記漂亮的鴛鴦拐,就讓端王對他踢毬的技藝括目相看了。
端王問高俅道:“你原來會踢氣毬?你喚做甚么?”
高俅叉手跪復(fù)道:“小的叫做高俅,胡亂踢得幾腳。”
高俅只是王都尉府里的一個聽差,所以,見了身份尊貴的端王,高俅就行了個大禮,在回話時不但跪拜在地,而且同時還行了個叉手禮。
比如,小說第二十四回,潘金蓮去門前叉簾子,不料那叉竿一失手,卻打在了正好路過這里的西門慶的頭上。
潘金蓮情知失禮,于是,就叉手深深地道了個萬福,對西門慶說道:“奴家一時失手,官人休怪。”
這潘金蓮為了向西門慶表示自己的歉意,所以,就在行萬福禮的同時,又增加了個叉手的動作。
比如,小說第二十八回,施恩想請武松幫他奪回被蔣門神霸占了的快活林的酒店,于是,武松就向施恩詢問此事的緣由。
小說寫道,“那施恩叉手不離方寸,才說出這件事來。”
施恩為了表示對武松的敬重,所以,在回答武松的疑問時,就行了個叉手禮。
而且,行完禮之后,施恩還一直將雙手叉著放在了自己的胸前,也就是叉手不離方寸。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施恩對武松的恭敬有加。
武松
比如,小說第三十回,武松醉打蔣門神,幫施恩重霸了快活林之后,張都監(jiān)受張團練的委托,想要陷害武松。
于是,張都監(jiān)就派人把武松叫到自己的府上,想讓武松給他做個貼身跟班。
我們在《多面的武松》一文中曾經(jīng)分析過,武松身上除了英雄、感恩的一面之外,還有自卑、自賤的另一面。所以,一見了當官的老爺,他武松的腰就會自然而然地彎了下來。
因此,武松到了都監(jiān)府之后,先是在廳上拜見了張都監(jiān),然后就叉手站在了一邊。
武松作為一名牢城營里的囚犯,為了表示對張都監(jiān)的恭敬,所以,當他站在張都監(jiān)旁邊的時候,雙手就一直保持著行叉手禮的姿勢。
比如,小說第四十四回,戴宗和楊林在薊州城里遇到了主動替楊雄解圍的石秀。
戴宗他們敬重石秀是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漢,于是,就將石秀請到了一家酒店里去喝酒。
在酒店里,石秀就叉手對戴宗、楊林說道:“感蒙二位大哥解救了小人之禍。”
石秀是個賣柴的苦力,為了感謝素不相識的戴宗、楊林邀請他來喝酒,所以,就向戴宗他們行了個叉手禮。
石秀
二、明清小說中不乏對叉手禮的描寫
在明清小說中,有許多情節(jié)都寫到了叉手禮。
比如,《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寫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咸安郡王得到了朝廷賞賜的一領(lǐng)團花繡戰(zhàn)袍,為了謝主隆恩,就想雕塊羊脂玉來孝敬皇帝。
郡王問手下雕什么物件為好,這時一個名叫崔寧的后生,就叉手向前對郡王說道:“告恩王,這塊玉上尖下圓,甚是不好,只好碾一個南海觀音。”
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這崔寧是郡王的跟班,所以,在對郡王說話的時候,崔寧就要行個叉手禮,以示對郡王的尊重。
比如,《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寫徐家老仆阿寄替主母顏氏外出去做生意。后來顏氏見阿寄回家,便來詢問生意的情況。
只見阿寄叉手不離方寸,不慌不忙地說道:“一來感謝天地保佑,二來托賴三娘洪福,做的卻是販漆生意,賺得五六倍利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恐怕三娘放心不下,特歸來回復(fù)一聲。”
貧困之中的顏氏聽罷,真的是喜從天降。
這阿寄是徐家的老仆,對主母顏氏是分外的敬重。所以,阿寄在回答顏氏的詢問時,就要叉手不離方寸。
那么,這個叉手禮是個什么禮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