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孝王姬辟方在位的時候,曾經就如何對待秦王朝先祖的問題上,產生過一次爭議。一個方向是統一的,就是如何拉攏秦王朝的先祖,消除來自西方戎狄的威脅。
從這一點上看,也可以看得出來,在和戎狄勢力的較量中,周王朝一直沒占到什么便宜。到了周孝王的時候,對于西方的政策發生了變化,武力征服是做不到了,那就改變一下策略,懷柔吧。秦王朝的先祖算是周王朝這一政策調整的受益者。同時,也意味著,直到這個時候,曾經擁戴商王朝的蜚廉的后人才算和周王朝最終和解。不過,周王朝對他們也未必放心。
003
到了蜚廉之后的第五代人大駱的時候,這個家族的結構有點復雜,應該也發生過不少變故。我們可以簡單理一下可能發生過的一些事。
周穆王的時候,曾經封過造父,成為趙氏。
“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造父出自蜚廉的兒子季勝這一支。大駱出自蜚廉的另外一個兒子惡來革這一支。惡來革據說就是那個在武王伐紂時被殺的惡來。很難搞清楚,司馬遷后來提到大駱的家譜時,為什么又把他稱為惡來革。
我們僅僅知道,造父和大駱往往追溯好幾代,才會有共同的祖先蜚廉。也就是說,當造父被封在趙城的時候,他和大駱之間的關系雖屬于同族,也比較遠了。
但是,在《秦本紀》中也提到,因為造父得寵,連大駱一族也一起得了好處。
“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這有什么奇怪的嗎?似乎有點奇怪。從后面的記錄看,大駱應該成了趙氏的當家人。按說,這個當家人應該是造父和造父的后人才對。《秦本紀》里沒有說,為什么這個時候突然就換了當家人。
只是在后來的《趙世家》里,有了這樣一段記錄: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為御。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
如果不是在趙氏家族內部產生過一次大駱奪權的話,那還有一種可能,“皆蒙趙城”的趙氏一族后來是分了家的,大駱一族迅速崛起,風頭一時蓋過了造父一族,成了周王朝拉攏的對象。
從《趙世家》的記錄里看,是否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呢?就是家族內部的斗爭其實蠻激烈的,以至于造父的后人混不下去了,最后不得不投奔了晉國。
而這種分裂是否就是周王朝有意造成的呢?
我們回到周孝王姬辟方在位期間發生的事情。當時,大駱有個兒子叫非子,應該繼承了祖上的技術,善于養馬。
周孝王覺得這是個人才,就召見他,任命非子為自己養馬。非子做得很不錯,周孝王很滿意,就想支持他接替大駱。
“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
從后面的透露出的信息來看,這顯然并不合理。一方面這是周孝王想插手大駱立嗣這件事,推非子上位,建立一個親周王室的趙氏當家人。另一方面,大駱應該是已經確立了繼承人的,就是申侯的外孫。
“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
也就是說,如果周孝王一定要推非子上位,那就意味著必須推動大駱廢掉已經確定的繼承人成。大駱一族說不定就此會陷入權力紛爭的混亂里。
更重要的是,申侯反對。當時他可是周王朝的大佬。對于周孝王的想法,他提出了反對意見。
“……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
從這段話里,我們除了看到申侯為自己外孫爭取權利之外,還可以看出什么信息呢?
第一、在解決西戎的問題上,一直試圖武力征服沒有成功之后,周王朝可能做過一些策略的調整,采取了和親的政策。就有了申侯嫁女兒給大駱這件事。
第二、在申侯的支持下,大駱一族的地位在趙城有了根本性的提升,這也是來自周王朝的支持,甚至因此才導致了大駱最終成為趙氏的當家人。造父一族受寵之后,很快失勢。
第三、就是在周孝王之所以能夠成為周天子這件事上,很可能大駱和西戎是做過貢獻的。我們知道,周孝王姬辟方是從他侄子的手上取得天子之位的。申侯應該也出了大力。
所以,申侯的“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這番話也像是在提醒周孝王姬辟方,你要考慮一下你自己是怎么登上天子之位的。這還可能意味著,當時大駱一族的實力已經不容忽視。
所以,不管是申侯還是周孝王姬辟方,他們考慮的核心問題是相同的,就是采取什么方式拉攏這股勢力的問題。
非子一直為周孝王做事,并不在趙城。送他回去,讓大駱改變原來的安排,重新立非子為繼承人,這事其實很不現實。鬧不好還會導致大駱一族和周王朝的決裂。
申侯所堅持的是“和親”這一基本策略,有了這層親戚,和大駱一族的關系就會非常穩定。由大駱一族出面,穩定住西戎的局勢,應該是非常有效的。
周孝王應該也明白這一點。
非子呢?周孝王姬辟方似乎并不打算虧待他。賜給了他秦地作為封邑,非子做了周王朝的附屬國。
于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這似乎還有另外一重意思,周孝王還是給了非子一個特別的支持,就是讓非子接管了贏氏的祭祀。
這一點意義也可以說非常重大,要知道贏氏是五帝時代帝舜賜的。
“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也就是說,這從名義上肯定了,非子這一支才是正宗。
從以上的故事來看,僅僅是就是意味著這些嗎?
我們在看看,到了蜚廉之后的第六代人,這個家族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至少這個家族分化成了三支:造父的后代是一支,大駱的兒子成是一支、周王朝支持的非子是另外一支。
這種結果是不是周孝王姬辟方有意為之呢?他或許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家族穩定住西戎的局面,同時應該也不會希望,這個家族可以不斷坐大,成為另外一種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