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前,我沒有雪球也沒有進過炒股群,身邊也沒有什么股友交流,我這四年在股市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價值投資,深研基本面、行業和競爭優勢,我以為每個人的終極目的都是搞清楚這個:看的遠看的準、買的合理,后來接觸了非常多的朋友才發現不是這樣的,反而吃驚的發現這是最難的一條路。
極少有人有強大的商業洞見,但是這并不妨礙在股市里面賺錢,因為我們在股市里面并不是真正只在買企業,還可以摻雜很多交易博弈,大多數人的炒股實際是基于企業成長的交易博弈,你只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行。
01
事件驅動、穩不住的股票
這是一類被好運偶爾砸中的企業,但是企業能力不能把這份好運轉化為內在價值,沒有實際成長。
先以信捷電氣為例,疫情來了利好口罩,2020年信捷受益于口罩機業績大增。但是這個事除了給它帶來一年的業績財務數字,其他的帶來了什么呢?后來發現什么都沒有。如果你是它股東,不小心正好睡了一年,睡醒之后你會發現什么都沒有變。
但是股民們參與了交易博弈,一群憨憨看見業績大漲,以為企業價值提高了,紛紛出更高的價格買入,另一群聰明人也趕緊參與謊言抄高股價,然后在更高點把股份賣給了那些憨憨。最后謊言破滅,股價復原,留下了一地雞毛和一群虧錢的憨憨。
中遠海控,以前400多億市值,2021年賺了千億利潤后市值漲到4000多億又跌到2500億。很多人疑惑它2PE不漲、年底賬上現金等于市值不漲,也許從策略原理來看,不是那么奇怪的。
這次二十年一遇的事件給給海控股東帶來了什么?
周期頂點分紅么?每20年分一次,一次分本金的40%多(400多億持有它,現在分到170多億),你顯然不會持有了。當然廣大股民期待22年利潤會大比例分紅,會不會呢?劃不劃算呢?
另外有聲音說這次不一樣,海控會穩住目前狀況,維持不錯業績,不會再打回原形,這就變成了另一類情況:事件驅動、穩上臺階的股票。
如果海控能穩到以后每年500億利潤,多的錢就分紅,那就變成了價值股,每年300億分紅,按照A股5%股息,可以支持6000億市值。
如果海控只能穩三年呢,高利潤會大分紅呢?如果確信這樣,那么它會變成一個新的周期謊言,支持一個高股價走一遭。畢竟20年玩一次不會有人一直拿著等這個。
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買的是什么,不要老覺得海控2PE沒天理,可能只是謊言的提前結束而已,牌局上能找到那個鐵憨憨嗎?找不到就是你自己了。
02
事件驅動、穩上臺階的股票
這是一類能把事件驅動變成內在價值,實際成長的股票。
這類公司其實很多,有資產便宜注入的,比如長江電力;有開發出一個新業務帶來穩定利潤的,比如衛星化學;有原有業務擴產的,比如恒力石化;有行業大發展把自己帶動了的,比如鹽湖股份和億緯鋰能這些;有行業規則改變導致自己更值錢的,比如巨化股份。
這是最多的一類成長股,這類股票比較容易看清楚,它主要是搞清楚這個驅動事件的實行性和力度,對基本面功力要求相對不那么高,更加需要視野廣闊。而且由于帶來確實的價值,它的股價不會有很大危險猛跌。
做成長股可以先從這類股票入手。找到驅動事件,等到邏輯實現,看K線圖賣出。
03
時代變遷、行業繁榮中位置最好的股票
受益于社會財富增長的貴州茅臺、片仔癀、四川長虹、上汽集團、萬科A、招商銀行;受益于清潔能源的隆基股份;受益于環保基礎材料的齊翔騰達;受益于網絡社交的騰訊控股;都是這類股票。
這類股票有最長久的發展,最激動人心的漲幅,最堅實的價值支撐股價,最小的長期持股風險。
但是他們需要很遠的行業洞見,也需要很深的基本面分析,有時需要社會變化格局認知。
做事件驅動的辦法來做這些股票,是無法深刻認知的他們的,往往會被短期利潤不利遮蔽了更重要的競爭格局。
單單深入的基本面分析就非常難,我常見到很多人找到了很多有道理的邏輯,但是由于沒看見一條因素就沉沙折戟。以至于有些人認為偉大的企業是事先無法發現的。
但很明顯是可以的,因為有很多先輩實現過。我的經驗,這類十倍股可以提前三四年發現,不免要經受煎熬,坐不住躺不平是另一個同等的風險。深刻的認知才能無視短期利潤降低、無懼腰斬回撤。
對成長股有很長時間經驗后,可能才適合做這類股票。它只有買入和持有,賣出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等潛力耗盡。
我的另一篇里面較多的講過這類票,這篇主要講策略原理,就不多講了。
這三種炒股策略在幾千萬乃至十億以下資金時,是沒有好壞高下之分的,對每種策略的高手來說,賺錢速度也難分伯仲,他們都比純技術頂尖高手慢。
但是風險是第三種最小,因為選擇即是風險,頻繁做選擇一定面臨了太多的風險。
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