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跟孩子聊天,最多不超過5分鐘!
在綜藝節目《超腦少年團》上,一位父親忍不住感慨。
父子倆鮮少有機會獨處,常常一個忙于工作,一個忙于學習。然而,即便兩人見面,也不聊天,更別提深度交談。
這種親子之間很少交流的局面,是當下家庭的常態嗎?
許多網友現身說法。
“我和爸爸,一年不會超過跟我朋友聊天的次數。”
“我一年跟爸爸聊不到10句,因為他總是一副很嚴肅的樣子。”
“我看見爸爸就要躲回房間,雖然我已經30歲了。”
“我媽擅長冷暴力,我沒有長成她想要的樣子,就天天給我擺臉色,看到她就覺得煩躁,還要揣測她的心情,太累了!”
……
每一條留言背后,都是一個曾被父母傷害過的童心。
記得知乎上有一個崩潰的媽媽哭訴,自己被女兒拉黑了。
多年來,她自詡為一個偉大的母親,為教育女兒成才,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然而,她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語言暴力,給女兒帶來了多深的痛苦和掙扎。
很多父母不解,為什么孩子那么排斥自己,總是疏遠自己,不主動跟自己交流?
其實,答案藏在父母身上。
01、當孩子愿意交流的時候,父母在做什么
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懷。
她成長于一個衣食無憂的小康家庭,但是家庭氛圍卻令人無比緊繃。
父母一言不合就開始吵架,連她也難以幸免。
有一次,她考試成績沒有到前十名,戰戰兢兢地回家后,媽媽破口大罵:
“你真是蠢得像個豬一樣!你這個笨蛋樣子,將來絕對沒有大出息!”
“我看你也別學了,腦袋像漿糊一樣,學什么學!”
劈頭蓋臉的訓斥,像槍林彈雨般,紛紛砸向她幼小的心靈。
這樣的場景,曾經無數次在她的童年上演。
沒有及時向媽媽的朋友打招呼、問好,被罵“沒本事,像個啞巴一樣。”
第一次煮方便面被蒸汽燙到手,被罵“滾開,笨手笨腳的蠢蛋。”
否定、抱怨、挑剔,是媽媽最常用的溝通方式。
女兒就像個處處犯錯的罪人,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都要等待著母親大人的審判。
后來,女孩考上大學,似乎脫離了苦海,但是母親那些負面的評價,卻烙在了她的心里,怎么也甩不掉。
畏首畏尾、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成為了她性格的底色。
所以,到底是什么讓一個孩子變得不愿意跟父母交流?
是父母的居高臨下和道德審判;
是父母的控制欲和否定貶低;
是父母的每一次拒絕、無視和暴力溝通,讓孩子收起了傾訴的欲望,鎖住自己的內心世界。
是父母,親手毀掉了這座溝通的橋梁。
02、被“美化”的語言暴力,仍然充斥著攻擊性
父母使用語言暴力的動機,常常有這幾種。
一是利用自身的權威,肆意向孩子傾瀉負面情緒,缺乏理智的思考,更不去計較后果;
另一種則用“為了孩子好”的虛假目標,美化暴力行為,變成了對孩子的督促和鞭策。
無論哪種出發點,暴力都是一把刺向孩子內心的刀子,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
在《心理嚴選》節目中,一位名范成金的女孩,因為啃老十年被推向風口浪尖。
對母親出言不遜,咄咄相逼,這個看起來刁蠻、任性的女孩,實則內心傷痕累累。
飽受母親語言暴力的童年陰影,才是釀成今日母女“反目”的罪魁禍首。
小時候,范成金想做點飯,家里所有人都會跳出來指揮,有人說水加多了,有人說水少了,讓她不知所措。
看起來這都是些小事情,但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讓她的自我意識,與外界的控制相左,矛盾越來越大。
最終演變成,她不敢再去嘗試,而是自我封閉。
當有人想踏入她的世界時,出于防御本能,她就會展現出強烈的攻擊性。
當父母不知不覺中,把語言中的暴力因子,釋放出來,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后,就會造成可怕的親子疏離。 戒除語言暴力,轉變溝通方式,才能推開孩子的心門,為此,父母可以嘗試這樣做。 多用“我”代替“你” 當語言中過多地使用“你”來表達時,父母通常都是在指責、評判和控制。 “你真不聽話!”、“你真不讓人省心”……這種表達方式只會帶給孩子壓力和反抗意識。 而多用“我”來表達,“我希望你乖一些。”“我希望你能夠幫一下媽媽。”……這樣就只是在抒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降低對方的敵意。 多觀察和描述現象 說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到你的數學只考了80分”,而不是“我發現你真是個蠢貨。” “我看到你的房間很亂”,而不是說“你真是一個邋里邋遢的人。” 所有的評價都有負面情緒的成分,而描述現象會更加客觀,讓孩子容易接受。 多傾聽少嘮叨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句話:當嘴巴喋喋不休的時候,耳朵也失去了聽力。 父母如果不善于傾聽,就會陷于嘮叨、操控、評價孩子的怪圈中。 鼓勵孩子表達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帶任何評判的積極傾聽。 在他們迷茫、無助、痛苦的時候,用傾聽能讓孩子尋獲安全感和尊重,也是建立親密關系的最佳時機。 蕭伯納說過:溝通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們總以為自己完成了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在意孩子的感受,沒有建立雙向的有效溝通,而僅僅是單向地輸送壓力。 教育孩子,從來不應該裹挾著暴力,而是閃爍著愛的光輝。 要知道,父母之愛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品,但語言暴力是碗里的玻璃碴。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溫暖、積極的溝通方式,滋潤孩子的人生。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