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搞明白匈奴人去了哪里,我認為先要搞明白匈奴是怎么來的,他們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人,以及他們后來去了哪里。
按照匈奴人的說法,他們是夏桀的兒子淳維的后裔,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匈奴人傳說,記載為“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于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總體上來說,這是一個從周朝開始一直到東漢,一直活躍在中原以北的民族,但是我認為匈奴應該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一個游牧民族大聯盟,或者說是對當時整個中原以北游牧民族的統稱。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后世所謂的匈奴。
這種稱謂的統一應該是在漢朝時期,在此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影響力有限,春秋時期的齊國,戰國時期的趙國都曾吊打過匈奴,尤其是李牧曾經以少數兵力沉重打擊匈奴,使得匈奴很長時間不敢再犯。
盡管雙方存在戰爭,但是雙方應該也是不斷學習的,戰國時期趙國之所以突然變強,主要原因就是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說白了就是學習胡人穿戴和打仗。
總體來說,秦朝之前的匈奴并不強大,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還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將匈奴驅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然而在劉邦建立漢朝時,劉邦曾經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結果被吊打,還是賄賂當時冒頓單于的夫人才得以解脫,從此漢朝對匈奴就采取軟弱的外交政策。
劉邦戎馬一生,打仗無數,為何會敗給匈奴呢?
其實,很大原因就是中原文明在發展的時候,匈奴的民族也在不斷發展。
經歷戰國七雄爭霸戰統一起來的秦朝采取“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農耕文明之間的融合,然而秦始皇構筑長城防止匈奴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游牧文明得以快速融合,史料記載匈奴“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北州以定。”
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即匈奴統一塞北部族。
可以說,突然強大的匈奴并非單一民族的崛起,而是多民族的融合與聯合,在西漢初期達到了全盛狀態。
經過劉邦與匈奴之戰后的西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再未敢對匈奴用兵,劉邦死后,匈奴單于曾寫信“調戲”過呂雉,縱然下手狠毒的呂雉,對待匈奴也只能畢恭畢敬,直到漢武帝時,中原王朝經過修生養息,才敢于重新與匈奴開戰。
經過漢武帝時期的軍事重挫,匈奴被打得四分五裂,到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南匈奴投降劉秀,到漢和帝時期,派遣大將竇憲北擊匈奴,在一系列的軍事打擊下,北匈奴被迫西遷康居,地點大概在現在的中亞地區,后來可能繼續西遷,有學者認為歐洲的匈牙利、奧地利等民族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當然,被打跑的匈奴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的匈奴人最后都在后來的民族大融合中成了新的民族,“關中人口百余萬,戎狄居半,漢匈雜居”。在晉朝時期的“五胡亂華”中,就有匈奴的后裔。
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后崛起的鮮卑族一部與匈奴合并,融合為鐵弗人,曾經擊敗東晉軍隊,在關中地區立國,后來又被鮮卑拓跋氏打敗,后被攆到東亞。其中也有一小部分進入遼東半島。
可以說,五胡亂華及南北朝并立期間,是匈奴在歷史舞臺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就被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中。
在匈奴巔峰時期,其范圍包括現在的整個蒙古高原地區,其文化對后來的北方游牧民族產生重大影響,其信奉的薩滿教與后來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相同,也強有力的說明匈奴人并非消亡,而是融入到其他民族當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