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篇的整體意思是:大“道”空虛無形,但這個虛體并不是一無所有,它含藏著無窮無盡的創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永遠也不會窮竭的。它深邃似海、淵遠無限,就好像是萬物的源泉。它挫掉萬物的鋒芒,消除萬物的糾紛,協調好萬物的光輝,混同了萬物的塵垢,使它們成為互助共榮的一個整體。它是那樣的空澈透明,又好像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孕育生成的,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這里,老子通過形容和比喻,給“道”具體作以描述。本來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實際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種寫狀,這里又接著描寫“道”的形象。
在這里,老子仍然在論述“道”的內涵。在老子看來,“道”是虛體的,無形無象,人們視而不見,觸而不著,只能依賴于意識去感知它。雖然“道”是虛體的,但它并非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物質世界的創造性因素。這種因素極為豐富,極其久遠,存在于天帝產生之先。因而,創造宇宙天地萬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
這樣,老子從物質方面再次解釋了“道”的屬性。
老子承接第一章內容“無形”,稱頌“道”雖然虛不見形,但不是空無所有的。從“橫”的角度來看,“道”是無限博大,用之不盡的。再從“縱”的角度來看,“道”又是無限深遠的,是無以追溯其來歷的,它好像是自然萬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上帝)的祖先。
從橫縱來看,老子是想要告訴我們,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繼生萬物?!暗馈钡淖饔檬怯钪嬷粮邿o上的主宰。
可是,到這里,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道的境界是靈明清澈的,如果有人存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不能說好像有人存在。既然說好像有人存在,那么,不是就和“湛兮”二字相矛盾了嗎?
其實,這里的“似或存”是一種猜疑的說法,意思是說:大自然實在是奧妙無窮的,它有著至誠不移的規律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好象有人在背后主宰著宇宙。這就像今天人們懷疑上帝的存在一樣:如果說沒有上帝的存在,那么日月星辰的運轉,四時的交相更替等現象,怎會這樣有規律性呢?
到最后,老子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是似問實答,是說孕育世界萬物的是隱而不顯的道,而不是上帝。因為道是永恒的,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從而否定了上帝創造世界的說法。
可見,老子在《道德經》第四章里主要旨在說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老子認為,只有自己親歷道境,不為現象世界所羈絆,才能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在老子的眼里,道是虛幻的,又是客觀存在的,正是它的虛,才可充實人們的心田。有了充實的心田,才可以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由此,我想起了我經常念道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這句話。剛開始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直到我的人生遭受了挫折和磨難之后,我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事實上,這句話是決定人生道路的因素。這句話由天道、地道和人道三部分組成。所謂的天道是指命運。所謂的地道是指地理環境學,也就是這里所說的風水。所謂的人道是積陰德和讀書。命和運決定了人的貧富。天道雖然規定了我們的性質,但不能決定我們的數量。在人生道路的上下限中,這個數量很寬。
什么是數量?數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對現實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達方式。從遠古時代開始,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人們就需要創造出一些語言來表達事物(事件與物件)量的多少。
“數”是對數量的抽象,因此在認識數之前,首先要認識數量。數學的本質是:在認識數量的同時認識數量之間的關系,在認識“數”的同時認識數之間的關系。數量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多與少,與此對應,數之間的最基本的關系是大與小。
“量”可以通過我們人為的方式來改變。這種方式是地道的環境學和人道的積德閱讀。例如,我們生來就是蘿卜種子的生命。如果我們種下蘿卜種子,無論我們有多重,我們都不能生出卷心菜。這是天道不可逆轉的事。
然而,雖然蘿卜是蘿卜,但蘿卜的好壞也很特別。如果種子種在水、陽光和土壤合適的地方,蘿卜一定長得很好。如果種在陰暗干燥的地方,蘿卜肯定長不好。這是環境影響的上限和下限。
這與我們經常聽到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笔且粋€意思。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成長,受到他所在家庭的影響特別大。如果他的父母優秀的話,那么他們的子女,優秀的可能性就特別的大。
這句話,說的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一個出生在優秀家庭的孩子,在他的人生道路中,能夠成才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看看那些如魚得水的人,其實大概率與父母提供的優質資源有關。這里面包含了處事的思維、經濟基礎、關系人脈,以及父母這一代人的智慧。這也為他們在早期的人生中,打下了基礎。即使是那些看上去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們通過自己的奮斗考上了名?;蛘邔崿F了財富自由,也是有祖上強大的基因與智慧加持的。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當父母的加持逐漸退去,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自己去打拼。在這個一念成,一念敗的社會中經歷過一點事兒的,體會過一點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都能明白人力所能及的人和事情是非常有限的。沒有天時、地利與人和,我們就什么都掌控不了。
所以說,我們的努力與否,性格如何,其實和我們本身的命運,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
我們再來看看“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句話。有句老話說,積善之家一定有余慶,積不善之家一定有余災。積德無形中會增加一個人的福報和運勢。一個默默積德的人,一定是樂天知命,甘于奉獻的人。人善人欺,天不欺,但做好事,不問未來。一個好人,影響會好,所以他的社交圈也不會差。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一旦人際關系得到很好的處理,這個人就會相信他未來的發展道路會暢通無阻。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很多人吐槽讀書沒用,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讀書的人和一個從不讀書的人在一起,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們處理事物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從而也就決定了他們人生的不同。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面臨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往往由于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結果是一步之差,就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這是由每個人選擇的方向不同所造成的。
在現實生活中,選擇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原因。例如,一個努力學習、受過教育的人與一個沒有受過教育、沒有知識的人相比,前者的起點會很高,對人生的選擇也很準確。正因為這樣,結果前者進入社會的水平更高,圈子也更高,而后者就相對要弱些。
至于后來所謂的“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與避兇,十三逢苦要無怨,十四不固執善惡,十五榮光因緣來……”等等,則是后人陸陸續續添加而寫的,我在這里就不闡述了。
總的來說,天道、地道、人道是我們人生道路的結果?!耙幻\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實很有意義。無論哪方面缺乏,都很難達到自己想要的理想高度。
縱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如果在我們的人生發展中,我們不能順應大道,不能順應自然規律,那么,只能說明我們的悟性太差,才導致了我們難以成功。
所以,老子才告訴我們:天道主圓,地道主強,人道主靜,對準的是人生的境界、對策和自信,關系的是人生道路的命運、路徑和質地。所說天時、地利、人和,人能悟此,心自能安置,事自能成功,人生道路自能平順。
盡管我們明白了老子所說的“道”對命運的影響了,但還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就是:“道”究竟源自何處?
那么,“道”究竟源自何處呢?這到現在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命題。就像牛頓一樣,實在想不清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就躺在蘋果樹下,讓上帝踹了地球一腳,結果地球受到震動,就從蘋果樹上落下了一個蘋果,牛頓受到啟發,心智大開,就發現了萬有引力,自己也終于解脫了,釋然地投入了上帝的懷抱,自己也找到了心靈的寧靜。
對于牛頓來說,這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了,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像牛頓一樣有這種幸運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在現實社會中,如果我們也像牛頓一樣,如果非要去鉆牛角尖,那么,其結果就可能是輕則頭破血流,重則把自己搞瘋掉了。
對于道源自何處?我們不必去深究,我們只要知道“道”本來是存在于“客觀實在”中就行了。
如果我們非要把“道”從具體的事物之中分離出來,那大概這個“道”就不是這個事物的“道”。道也是具體的,并沒有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樣徹底超脫的道。但是,有一個問題也是必須要說明的,那就是所謂的“道”往往被具體的事物的表象所掩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又是抽象的!如果我們搞清楚了“道”的抽象特征和具體性,那也就不難于理解了!
莊子承認道是天地萬物生成的總根源、總原理,但他又認為道又存在于或表現于萬物之中。所以,道是無處不在的。
莊子在《知北游》中曾經記錄了他與東郭子的對話,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這個對話的內容大致如下:
東郭子請教莊子:“人們經常討論的大道,究竟存在于哪里呢?”
莊子回答說:“道無處不在?!?/p>
東郭子不滿意莊子的回答,繼續追問:“你必須要指出道所存在的具體地方才可以?!?/p>
莊子說:“道存在于螻蛄和螞蟻之中?!?/p>
東郭子不解地說:“為什么這樣低下卑賤呢?”
莊子說:“道還存在于雜草之中?!?/p>
東郭子說:“怎么越說越卑下呢?”
莊子說:“還存在屎尿之中?!?/p>
這時,東郭子不敢再說話了。莊子解釋說:“你的提問,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請不要限定道在何處,沒有脫離道的物存在。因為道就存在于萬物之中,它遍及每個角落,它無處不在?!?/p>
《左傳·僖公十五年》指出:“物生而后有象”。這就是對“道”無處不在的命題,就是將道與萬物融為一體的佐證。物是道的作品,所以物也體現著道,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沒有道不會有物在,沒有物也無從體現道的存在。道不存在于萬物之外,而存在于萬物之中。在這個觀念下,道不能是物,只能是理,類似于規律原理之類的東西。
所以說, “道”誕生了世間一切事物,道與萬物為一,但是“道”其本身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暗馈北旧聿宦朵h芒,脫離糾紛,蘊蓄著光明,甚至于混同于塵埃之中,這才有了后面老子的贊嘆:“湛兮,似或存”。
老子的本意是想告訴我們,“道”是那樣的澄明啊,那是它的實在!這和《道德經》后面所說的“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之類的東西是有所區別的。這也是《道德經》前面的“萬物作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的印證。
正因為這樣,老子才感嘆:“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才說:“道”是先于天下萬事萬物的存在,人類最高的修養境界就是與道合而為一,與造物者為友,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
所以,我才說:如果我們認識到了老子的這些思想精髓,我們就能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