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界,杠精云集。
喝茶娛樂,一言不合就開杠。
喝茶的路上,不被杠過,反而不正常了。
- 01 -
普通杠精:綠茶才是好茶
喝哪一種茶,難免相互嫌棄:
曾聽人說:老夫只喝綠茶,西湖龍井才是好茶典范,鮮爽,乾隆皇帝就是這么說的。
一位70后的福建大叔一聽,直接張口說道:鐵觀音才是好茶,90年代萬元戶還很稀罕,鐵觀音茶王價格就破萬了。要論品質,觀音韻了解一下。
喝金駿眉的高手見了,放下手中的茶杯,扯起嗓子喊道:6萬個芽頭制一斤金駿眉,紅茶里的扛把子,金駿眉才是好茶。
普洱茶見狀,趕緊調和一句:各位大哥,有話好好說。
馬上,西湖龍井、鐵觀音和金駿眉一起調轉槍口,火力全開:你個邊銷茶,炒作起來的普洱,哪有你說話的份。你普洱茶最難喝。
普洱茶:都在中國茶圈混,以和為貴。
于是,西湖龍井、鐵觀音、金駿眉互相白了一眼,開始內心獨白。
西湖龍井:普洱小子,我知道你上天給力,造出了云南大葉種,品質很高,但中國是綠茶的天下(產銷量80%),我得替我的小弟們說句話(罵你的都是我小弟),不然誰跟著我混。
鐵觀音:你普洱茶出現之前,芳村是我的天下,你搶走了我的市場,不罵你罵誰。
金駿眉:我知道你有冰島老班章,香氣、滋味,回甘,在中國茶葉里最牛。都是年輕茶,誰叫你那么火,名聲那么大,不罵你罵誰。
普洱茶一聲嘆息:出生好,那么年輕,那么有品質,還那么有才華,怪我咯。
此時,巖茶拋來橄欖枝:茶紅是非多。普洱茶大哥,咱們報團取暖吧。這些老家伙,就是見不得有茶比它過得好。
普洱茶一副得道的模樣:什么茶最好?中國茶葉,六大茶類獨領風騷,好茶數不勝數。自己喜歡的最好,
終究,一方飲食決定一方茶飲。要問什么茶最好,先問自己住在哪里。
- 02 -
一級杠精:紫砂泡茶最香
綠茶,紅茶,用蓋碗、玻璃杯沖泡,沒有太多爭論。
但是,黑茶、普洱生熟茶等,茶器的選擇,分分鐘就能杠起來。
剛入門的小白,拿著不知從哪里搞來的化工壺,信誓旦旦地說:紫砂泡老生茶和熟茶最香,溫度高,還能吸收雜味,泡普洱茶,絕對沒錯。
另一個偏不服:我就喜歡用建水紫陶泡茶,建水紫陶更好,不服來辯。
兩個杠得面紅耳赤,始終分不出高下。只能找茶來評評理:到底誰更適合泡茶。
茶無可奈何地口吐芬芳道:想泡我就算了,還爭怎么泡才高級。真是,躺著也中槍。
場面尷尬之余。突然,人群中,一個老頭咳嗽一聲,操著一口地道的東北鐵嶺腔說道:一群不懂壺的家伙。
老頭清清嗓子,走上前來,說道:柴燒才是泡茶的王者之器。
他說:紫砂壺外形好看,但色彩的表現力太一般。但柴燒,不僅能軟化水質,還能呈現出華麗枯榮的美,色彩簡直太豐富。
玩紫陶的不服,說:紫陶也有很強的色彩!
玩柴燒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紫陶,千篇一律的東西。但柴燒,每一件都很獨特。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兩件完全相同的柴燒。你小子懂不懂藝術。
老夫曾帶著紫砂、紫陶和柴燒,到海拔3800米的世外桃源,從80里開外取來山泉泡茶,紫砂紫陶表現平平。唯獨柴燒泡茶,給老夫帶來初戀般的感覺。
見柴燒士氣正旺,紫砂頓時拋給紫陶一個眼神:咱倆先休戰。
于是,紫砂理直氣壯地挺著下巴,毫不客氣地懟一句:柴燒?你哪個山頭的。茶壺這個江湖里,我宜興紫砂認了第二,誰敢認第一。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紫陶,迅速神補刀:就是,我都只敢認第三。
柴燒嘀咕一句:一群不懂藝術的家伙。跟你們爭,有辱斯文。
- 03 -
特級杠精:喝茶三五年也叫懂茶
江湖各界,懂王無數。唯獨茶圈,一定要慎談懂茶。
曾見一個仙風道骨的老司機,說起茶來滔滔不絕,泡出來的茶,異常香醇。
但是,一聽見有人說自己懂茶,老司機臉色驟變,開口罵道:連茶都泡不好,就敢說自己懂茶,懂個屁呀。
據某江湖半仙透露:茶葉江湖里,懂茶通常有三大境界。
第一重:熟悉茶葉知識、會泡茶
中國茶葉品類眾多,能把六大茶類區分開,西湖龍井,平陽黃湯,祁門紅茶了然于胸,只是入門中的入門。
玩茶玩到最后,一定會走向普洱或巖茶。能把普洱茶的山頭和巖茶的坑坑肉肉娓娓道來,也不過是中級入門。
懂茶的高手,一定要熟悉山頭的口感風味,并在斗茶的時候,一針見血地指出優點和不足,又要避免落入冰島老班章、牛肉馬肉等名山名坑的俗套。
玩普洱和巖茶,如果不會泡,分分鐘就暴露了自己不懂茶。
泡茶,與茶葉品質,水質、器具、甚至天氣、心情都有關系。在高手如云的茶圈、一年多變的天氣,保持茶葉泡得美,還泡得好喝,是個技術活。
但是,在中國茶界,懂茶葉知識,會泡茶,只是入門級的懂茶。
第二重:玩轉茶文化
中國茶葉,始于神農,歷經4700余年而不衰,不僅因為茶葉風味之美,更因為茶文化的傳承。
茶文化,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斗茶等等,都屬于茶文化的范疇。
若要研究其中的精髓,只怕窮畢生之力,才能達到茶之一二。
然而,有人捧起茶杯悟個道。張口一句:人生如茶,拿起放下。閉口一句:人生如茶,苦盡甘來。在茶里領悟人生,在茶里看到了人生,品茶悟道略有心得,就說自己懂茶。
茶葉老司機見狀,就忍不住罵一句:喝茶三五年就敢說自己懂茶,懂個屁呀。老夫第三重境界才是懂茶。
第三重:喝茶玄學,人茶合一
喝茶幾十年,總要向大師靠攏。
既然是大師,喝茶,一定要喝出境界。懂茶,無論真懂還是假懂,一定要懂別人之不懂。
比如,喝茶,不能喝香高水甜之類的普通滋味。要一口喝出樹齡、喝出海拔,喝出山頭。
如果被拆穿,實在裝不下去,不能硬杠。要談禪、談佛,委婉巧妙地繞過自己挖的坑。
喝茶的方式,不能直接就喝,要進入茶的世界,潛心悟茶半個鐘頭,再精心泡茶。出湯之后,呲溜吸一口,一杯又一杯,直到大汗淋漓。
喝茶盡興處,一定要焚香,在香煙裊裊里,領悟人生。如果年紀不算太老,一定要在汗未干時,舞上一曲,滿足心中對魏晉風流的向往。
如果年紀太大,跳不動,一定要趁茶味還在,彈上一曲《紫竹調》或者《陽春白雪》,才能彰顯自己的品味。實在不行,《梅花三弄》也可以。
茶葉大師不分年齡。80后一代的大師,茶要用國內的喝法,但曲子要實現中西方結合,這樣才能凸顯自己既懂茶,又能與時俱進??梢陨侠聿榈碌匿撉偾?,比如《水邊的阿狄麗娜》。
此一項費錢,且難度較大,如果經濟實力和技術一般,不能強行裝懂。否則,不好收場。
無論是哪一重境界的人,都覺得自己才是最懂茶的。
所以,懂茶這個話題,一旦談論起來,免不了互相抬杠。
此時,一個行外人看見茶圈懂王們斗法,驚呼一句:喝個茶而已,懂不懂真那么重要?就你們喝茶的最會裝。
茶圈懂王們一起回過頭,異口同聲地說:你不懂茶。
- 04 -
終級杠精:你也配叫茶人
茶客之間的杠,終究只是小打小鬧。
茶葉江湖里,從業者之間相互杠,才能凸顯茶葉江湖本質。
茶行業從業者,最能杠的一句話是:你也配叫茶人。
如今的茶行業,經常聽見有人自稱茶人。
曾看見一個茶老板,嘴里吆喝著:茶友們,快搶啊!我這好茶,只剩下3餅了。
一位茶客問:你是賣茶的噶。
茶老板面不改色地說:我不是賣茶的,我是茶人,我只是把我私藏的好茶分享給大家。
茶客也來了勁:分享,直接送嗎?
茶人說:我珍藏茶葉的時光成本,是需要一些的。
另一茶商見狀,馬上起來開杠:賣茶還死不承認,你也配叫茶人。
茶老板也不爽,直接罵道:賣茶的不要在我這里杠,我是茶人,不屑與你計較。
從那之后,對茶人頗為好奇,總覺得茶行業,很多人看見別人自稱茶人,心里都會很不高興,仿佛只有自己才配得上茶人稱號。
同時,也不明白:茶老板明明在做賣茶的事,卻說自己是茶人,不是賣茶的。
更加讓人不解:茶人,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后來,一個茶人說:年輕人,茶人不是什么東西,也不是指某個人,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為茶奮斗一生的境界。
茶人,一個稱呼而已。為一個稱呼杠起來,大可不必。
寫在最后:
總有人,愛茶愛得深沉,不惜抬杠。
但是,無論年輕時怎么杠,到了一定年紀,所謂喝茶的感悟,人生的體驗,都融在一盞淡淡的茶湯里,化作無言。這是年齡使然。
屆時,想起自己指點別人、好為人師、喝茶總要爭個對錯的往昔歲月,難免慚愧。
一杯茶而已,杠來杠去,就為爭個對錯,沒什么意思。
茶圈,有人杠,就有人靜靜地看。
與其為一杯茶杠來杠去,徒增煩惱,不如,
喝好自己的茶,看別人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