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沐
圖丨網絡
我國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但卻做不到世界第一茶葉強國。
2016年,中國茶企出口總額14.8億美元,還不及立頓的一半;
2019年,我國茶葉總產量近三百萬噸,卻要從印度大量進口茶葉;
但在中國茶葉如日中天時,別說立頓,整個英國都在求多賞賜一些茶葉;從中國偷來的茶樹,也還沒種在印度的土地上。
時至今日,昔日的茶葉帝國卻只能屈居于英國和印度之下,這些外企做了什么?中國茶企真的毫無還手之力嗎?
今天,沈沐就來細致分析中國茶葉的兩大強敵——英國立頓和印度紅茶!
立頓紅茶的拼配技術領先全球,體現在廣泛的原料產地,紅茶茶包中的茶葉,來自于斯里蘭卡、肯尼亞、中國等不同國家。
根據中國等亞洲國家對綠茶的喜愛,立頓也有對應的品飲手段,原料采用黃山、四川等產地的綠茶,再將各種茶葉拼配而形成相對統一的口感。
立頓為了茶品的標準化,每年都投入海量的研發資金到拼配技術上,其中有經驗老道的品茶專家,和精通茶葉科學的拼配師,才能使拼配后的茶葉口感更均衡。
而設立在英國的立頓拼配總部,則是最前沿的拼配技術研發中心,這里每年都會根據各地的不同茶葉,靈活設計拼配方案,以保證全世界的消費者喝到的都是同一個味道。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有人可能覺得所有茶都是千篇一律,還有什么品飲價值可言,但立頓要做的,不是研究茶葉的真意,而是讓茶葉成為最大眾的消費品。
而且只有了解拼配技術的內行人才知道,讓每一份茶包都能保持口感相同要多難,這需要多年的技術積累才能辦到。
在茶葉小白階段時,買茶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第一是茶葉種類多得讓人眼花繚亂,不同產地,不同品牌,不知道哪種茶最適合自己。
第二是茶葉價格的忽高忽低,讓人患得患失,價格低了覺得是品質有問題,價格高了又覺得是炒作的溢價,怎么買心里都不舒服。
而面對國內茶葉的這種怪象,立頓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锏——拼配技術。
首先拼配穩定了產品口味和品質,降低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既然所有茶的品質都一樣,那選茶自然不用那么糾結。
其次,拼配為工業化和標準化鋪平了道路,拼配法使立頓突破了產地和產量的束縛,也產生了以生產成本為標準的定價模式,使價格變得透明統一。
國內的立頓精選紅茶,每包0.4元,折算成每克只要2毛錢,而先進拼配技術使這些茶的品質還能相對穩定,好喝又便宜,這就是工業化帶來的成本優勢。
現在業內盛行的,靠講故事和大師站臺來哄抬價格,茶葉沒有一個統一的價值標準,導致茶客對茶葉及茶企信任度不足,這就是困擾著我國茶行業的魔咒。
好在茶行業已經意識到了拼配的重要性,特別是普洱茶界,在很早就使用了拼配技術,比如勐海茶廠的7572、下關茶廠的銷法沱等等,都是拼配的集大成作。
拼配能帶來標準化,但這份技術底蘊,一直是橫在我國茶行業面前的一座大山,從這個角度看,一茶一味不僅是中國茶葉引以為傲的特色,也是制約標準化的緊箍。
而規模化也是難點,10年前我國茶企就號稱7萬家,但規模化茶企寥寥無幾,國內的龍頭“天福茗茶”,去年營收不及市場的百分之一。
沈沐之前看到了一個問題:中國茶葉十大品牌都是誰?下面有茶友回復到:這你都不知道?當然是云南普洱、西湖龍井、信陽毛尖...
看這位茶友如數家珍般把各地的名茶都點了一遍,卻見提問的人回復到:你是不是傻?我問的是茶葉品牌,不是各地名茶!
這就點明了一個誤區,西湖龍井等名茶不是品牌,而是區域公共品牌,這其實也是國內茶葉的一個痛點——有“牌”無“名”。
上海天泰茶葉科技董事長葉揚升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茶商七八萬家,但大多弱小,規模上億的茶葉企業鳳毛麟角。
連人民日報也曾發布《破除“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窘境 》一文,指出我國缺少知名品牌的事實。
特別是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產茶國后,很多茶企就一直想逆轉這個尷尬的事實,但凡有點能力的企業,都在不惜余力地打造自己品牌,都像成為下一個立頓。
國人奮勇直追,茶企想把做大做強的愿景是沒有錯的,但過猶不及,打造知名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且品牌不僅需要竭力宣傳和刻意營銷,更需要企業自身的實力過硬,茶葉品質卓越,才能一步步地發展壯大。
就現在來說,很多人買茶都是先看品種,再看產地,最后才看品牌。對各產地名茶的名茶如數家珍,卻對具體的茶企品牌知之甚少。
也正是因為規模化之路遙遙無期,所以現在國內力推的就是區域公共品牌,只有把當地的小部分好茶知名度提上去,這個地方的茶葉才能被市場看到,當地其他的茶葉也能分一口湯,
這種抱團取暖,先富帶動后富的集體化方式,也是國內茶行業摸索出的好辦法之一。畢竟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啊。
或許只有先達到標準化,才能很好進行規模化,乃至后來的工業化和全球化。話說回來,不管做什么,質量都要擺在第一位。質量關把控好,大事可成。
要把中國茶行業做大做強,銷售渠道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因為飲茶人群相對固定,以及茶葉自身對環境的要求,現在中國茶葉的主要銷售渠道還是茶葉集散市場和線下專賣店。
而立頓茶包卻能像任何一種日常消費品一樣,出現在商超和便利店,茶包的包裝方式,使立頓可以在任何渠道銷售,且對產品品質沒有任何影響。
立頓紅茶的品牌觀念,也是做得很到位的一個點。從創始之初到現在,“從茶園直接進入茶壺的好茶”的口號一直喊到深入人心。
從92年進入中國市場開始,立頓就明白要想在茶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立足,就必須有所創新,緊密聯系消費者,溝通步伐永不止步。
同時各種廣告和活動的目的也很明顯,都是為了品牌變得更響亮,茶葉的銷路更好,這是因為立頓紅茶沒有什么文化底蘊,但也是揚長避短的體現。
反觀現在國內的一些茶企,每次發布新茶時不編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不請一些專家學者來站臺,都覺得缺點什么,好像沒有這些包裝,都不好意思賣一樣。
不與消費者交流,喜歡通過包裝,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地位,過分重視茶文化,鉆研茶道和品茶工序,后果就是親手葬送掉中國茶的未來。
茶葉需要內涵,但更需要消費,現在國內的茶葉消費市場尚未被完全開拓,還有很多普羅大眾對茶葉的理解僅限于路邊攤販上的十元一斤。
這些人對茶沒什么了解,覺得不過就是一種帶味道的飲料罷了,更別說學習茶文化和茶道知識,別笑這些人不懂事,這正是茶文化普及不到位的表現。
要想調動最廣大人民的飲茶積極性,就要先返璞歸真,先讓他們品嘗到好茶的味道即可,也就是說既然他們只想喝茶,那我們就只需要把一杯茶做好即可。
說到這里,可能有茶友要罵我數典忘祖了,但從古至今,茶葉都并非只有高山流水般淡雅一面,而是還富有濃厚的民間煙火氣。
在茶文化繁榮的宋朝,不僅皇帝宋徽宗喜歡品茶,朝廷重臣也喜歡斗茶,君子俠客也喜愛飲茶,就連街頭的尋常人家,桌上一杯茶都是必不可少的。
想要把國內茶行業做強做大,就不能只靠茶道和文化底蘊,而是要讓每一個國人都能喝到平價好茶,都能體驗到舌尖上的那一抹茶韻。
平復好心態后,我們就可以來糾正看問題的角度了,那就是立頓是否是制約中國茶葉發展的一座大山?錯!
立頓茶企的定位,和我國大多數茶企的定位,可以說有著云泥之別。立頓紅茶的本質,是一種即沖即飲的風味飲料,本質是快速消費品。
這種定位和西方人對茶葉的觀念是分不開的,外國人一直認為茶就是一種飲料,和可樂和咖啡都是一種東西,而以中國為首的東方人,卻把茶葉升華到了一重境界。
因為茶葉中內含的咖啡堿,具有很好的提神作用,因此被廣泛用于參禪頓悟,這和佛道兩家的宗教思想都是一致的,那句著名的“禪茶一味”就是這個意思。
而到了文化昌盛的北宋時期,士大夫們以茶會友,品茶修身。詠茶篤志,真正把茶文化發展壯大,并衍生出了茶道、茶藝等亞文化。
我們不僅喝茶,還從茶中悟道。喝茶,是對自身素質和修養的豐富,不僅能解口腹之欲,還能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
定位截然不同,消費人群大相徑庭,自然也犯不上擠占市場,事實上立頓茶和中國傳統茶就是兩個方向,這和現在餐飲業盛傳的外賣擠占線下餐館還不一樣。
立頓真正影響到的領域,是國內那些專做袋泡茶的茶企,在立頓風頭正盛的那幾年,市場的袋泡茶只有兩種,一種是立頓,一種是其他牌子,影響力可見一斑。
但近年來隨著立頓的式微和新興茶經濟的興起,很多后起之秀都向立頓發起了沖鋒的號角。
其中有采用新拼配方式來豐富口味的,比如果香的蜜桃烏龍茶、花草香的桂花烏龍,以及主打養生的紅豆薏米茶。
有刻苦研發新工藝的,立頓是把完整茶葉打碎混合,那我們就要更上一層樓,茶包采用完整茶葉、茶葉提取成粉末再二次沖泡、純物理工藝快速出茶的“冷萃茶,都是現在的新興茶企的制勝法寶。
還有在視覺形象和下功夫的,比如緊抓女性用戶,把茶包設計成服裝造型,再把包裝盒設計成小衣柜的。
最后還有玩新營銷概念的,為了使茶葉日常消費的概念深入人心,現在大家都推出了7種口味的星期茶概念,這和老人們所說的“口糧茶”有異曲同工之妙。
口味多樣、視覺形象、營銷概念,立頓當年在國內攻城占地時所用的手段,現在被新茶企們用得爐火純青,可以說現在的袋裝茶市場,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盡管老一代的飲茶人,對這種花里胡哨的茶葉嗤之以鼻,盡管熱飲慢啜,是對茶葉的尊重,但中國茶葉如果想突出重圍,就不得不顛覆一些傳統。
這種能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迎合年輕人消費觀念的小包裝茶葉品牌,可能不失為中國茶葉另辟蹊徑的好辦法。
酒香也怕巷子深,貴州茅臺,英國立頓等龍頭企業能有今天的地位,與有口皆碑的品牌效益都是關系甚密的。
茶業的本質是農業,而我國現在是農業大國,卻還做不到農業強國,不管是制茶技術,還是茶葉畝產量,又或者是茶行業的人才培養,都還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當國內茶行業擁有先進技術設備時,生產效率和產量才會穩步提高,茶葉成本才會降下來,茶企和茶農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整個茶葉行業才能實現閉環良性發展。
從世界第一到跌下神壇,中國茶葉已經沉寂了太久,而在其逐漸復蘇的今日,一些國人卻想要拔苗助長,恨不得明天就能超越立頓,后天就能吊打印度紅茶,
但沈沐想說的是,請給中國茶企一點追趕的時間,現在中國的茶葉大企業,大多是從改革開放后,才從國企改建過來的。
發展時間不過短短三十年,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夠成熟,單個企業的體量,比不過百年巨頭立頓,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但也請大家放心,中國茶葉重回巔峰的時間不會長,目前,我國人均茶葉消耗量達到1千克,是十年前的三倍多,平均年增長率為10.89%。
茶葉消費群體將近5億人,占總人口的36%,相比人口總數遠未飽和。預計到2022年,中國茶產業將突破萬億規模,成為當之無愧的茶葉帝國。
而立頓卻陷入了“中年困境”,不僅銷量逐年下滑,而且因為前景堪憂而被母公司聯合利華拋棄。
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也象征著一個時代的落幕,立頓等外國茶企當年得以崛起,是清王朝的積貧積弱,也是日不落帝國的如日中天。
而到了百年后的今天,在中華民族即將迎來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茶企業必將乘風破浪,成為世界茶葉中最閃亮的那顆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