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今天給大家解讀當代作家蔡崇達的作品——《皮囊》。
這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
皮囊之下,每個靈魂都在追尋活著的意義。
惟愿腳下有路、心中有光。既不會失去家鄉,又能走到遠方。
人生的活法千萬種。
有人一輩子委曲求全,有人桀驁不馴,還有人安于現狀,也有人勵志偉大。
什么樣的人生才算成功,沒有標準答案。
正如蔡崇達在小說《皮囊》里寫的一句話: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得豐富的世界。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價值和追求。
《皮囊》為我們講述的一個個生命故事,沒有英雄式的人物,有的只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努力,只是為了實現自己活著的意義。
為生存而活,堅強而倔強
蔡崇達在文中寫道:
“我其實不認識父親,即使我們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為孩子超生,父親的公職被辭退,頹廢了三年后,父親離家去寧波當海員,一走又是三年。
后來,父親賺了一筆錢回到家鄉,開始做起生意,但每個項目都做失敗了,生意越做越小。
一次次地失敗,父親也像屢戰屢敗的將軍,越發邋遢、焦慮。
生活像一個苛刻的導演,不光對我們呼來喝去,還總喜歡加進新戲碼。
終于有一天,父親突然跌倒在天井中,中風了。
然而,他從不愿意接受自己倒下的事實,甚至暢想著騎著摩托車帶著全家去海邊。
他對前來安慰他的人,輕描淡寫地說:“這不是回來了嘛,小問題。”
云淡風輕的皮囊下,是父親那作為男人的倔強和尊嚴。
經歷這場大病后,父親的身體就像被放掉氣的氣球,均勻地干癟了下去。
為了重新站起來,父親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康復訓練計劃。
盡管效果微乎其微,但父親依然雷打不動的每日堅持,從夏天到秋天。
直到那一年的臺風天。狂風裹著沙塵,呼嘯而來,路上的土地被細密地砸出了一個個小洞。
父親仍然執意要出門鍛煉,拄著拐杖一步步在挪到門口。
身體剛一出門,臺風夾著暴雨,像掃葉子一般,把他直接掃落到地的另一側。
他無力抗爭,煎熬、太憋屈、難受得想無時無刻發泄。他憤怒地掙扎著,想要爬起來,但最終還是重重地摔倒了。
疾病徹底俘虜了他,他放棄了抗爭,臣服于命運的安排。
他不再假裝堅強,不再恪守規矩,像個孩子般會和鄰居小孩或小狗吵架,他漸漸從“父親”的角色褪去。
第二年,父親終于還是被病魔帶走了。
父親的一生受盡皮囊的折磨,但生活的苦難沒有讓他倒下,身體的殘缺更沒有消磨他的意志。
電影《翻滾吧!阿信》有一句臺詞: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機會,就要用盡全力。
生活從不曾對誰網開一面,但命運終究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與命運抗爭,拼盡全力,無怨無悔。
皮囊有用,磨練著靈魂,堅強而倔強。
為愛而活,豐盈而美好
有人說:“當生命中有了愛的色彩,就有了感天動地的力量。”
這力量能穿透時間,驅散黑暗,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在那個媒妁之約的年代,母親24歲時,父親27歲,兩人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從此兩個人的命運生死相連。
第一次約會,沒錢沒房的父親帶著母親,指著一塊空地,信誓旦旦地說:
“我會把這塊地買下來,然后蓋一個大房子。”
母親相信了。
三年后,父親在寧波當海員賺了一筆錢,外加東拼西借,他終于在這塊地上給母親蓋了一座像樣的石板房。
父親瞞著母親,把兩人的名字編成一副對聯,刻在石門上,特意買了紅布蓋上。
大門落成那一刻,父親把紅布輕輕一扯,母親怔怔地看著門聯,父親得意地看著母親。
那一刻,母親心里開了一朵花。
父親病倒后,母親獨自承擔起這個家。
在母親的精打細算下,日子一天天變好,家里也有了點積蓄。
可是,母親卻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要拿著僅存的十萬元修建房子。
孩子們抱怨學費和醫藥費還不知道在哪呢,母親絕決地說:
“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值得。”
終于,要強的母親把三層小樓建起來了。
父親也在他有生之年,住進了自家的樓房里。
那一晚,鞭炮震天響,母親笑得很開心。
三年后,鎮上傳來消息,房子要拆遷了,母親卻又提出把房子重新修建完整。
這次,她用力地說:“如果房子沒建好,無論過什么好的生活,我一輩子都不會開心。”
盡管所有人都無法理解,但是大家還是支持了她的決定。
在母親的要求下,新房子的大門上依舊放上了父親當年做的門聯,上面刻著她和父親的名字。
母親又一次笑了,滿是皺紋的臉上有一層淡淡的紅暈。
房子,是母親從未說出口的愛情。
在母親心里,父親雖然殘疾了,但只要把房子造完整,父親就站起來了。
房子是父親的臉面,這口氣是她為父親爭的。
她用她獨有的方式,堅守著對父親最深沉的愛。
愛越是艱辛,便越濃郁綿長。
皮囊有心,生命有愛,豐盈而美好。
為自由而活,輕盈且不羈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從一位99歲老人口里說出來的話,總是簡單而富有哲理的。
她就是外婆的母親,阿太曾經是個神婆,對生死有著一種超乎常人的超脫。
外婆五十多歲去世,阿太平靜得一聲沒哭,輕微舒展著笑容說:“因為我舍得。”
在外人眼里,阿太是個怪異的狠人。
一只沒被殺死的雞,灑著血到處跳,阿太抓住后狠狠地往地一摔:
“這不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
有一次,聽到她在廚房里喊了一聲“哎呀”。
別人急忙問:“阿太,怎么了?”
她淡淡地回答:“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任由一家人圍著她亂成一團。
不光對自己狠,對身邊的人也狠。
為了讓年幼的舅公學游泳,阿太三番五次地把他丟進海里,舅公差點溺死在海里。
阿太是樂觀隨性的,從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也無懼生活的苦難。
然而,有一天,92歲的阿太爬到屋頂補窟窿時摔了下來,躺在床上動不了。
她哭著喊著:“我動不了啦,我被困住了。”
阿太哭的不是肉體的痛苦,而是被皮囊束縛了靈魂,從此動彈不得。
她想盡辦法,靠著一把椅子慢慢挪到家門口,坐在那里。
生命即將到了盡頭,她坦然道:“從此沒了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阿太早已把這皮囊看透,她有自己的生活觀:
生命本是輕盈的,當被這肉體和欲望的污濁拖住后,便失去了自由。
每一個人,生命最初皆是孑然一身的來,猶如一張白紙,純凈無染。
年事漸長,想要的欲望越來越多,背負的行囊也越來越重。
為了伺候這皮囊,爭名逐利,無所不為。
然而,唯有成為皮囊的主人,保持清醒,不被其拖累,生命才得以綻放。
解鎖皮囊,靈魂輕盈,獨特而自在。
寫在最后
世間沒有不朽的皮囊,心里有盞燈,靈魂便永存。
正如森山大道說∶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要迎接最后的大限之日,無法回頭。
因此只要努力,任性地活著就好,生命的滋味就在于此。
人這一生,沒有固定的活法,更也無須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有人為生存而活,有人為愛而活,有人為自由而活,沒有對錯,只有我愿意。
所有的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都是自己最想要選擇的。
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本就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構成的。
看見他人,理解他人,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
紅塵滾滾,皮囊有心,我們終將互相點亮,彼此映照,溫暖人間。
點個「在看」,愿你歷盡滄桑,仍心有余光,既能抵達遠方,也能回歸故鄉。
作者 | 木蘭島主,一個積極向上生活,熱氣騰騰活著的島主。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