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的本意指和諧的聲音,也指風度、氣質。
按照字義解釋的話,給人的感覺確實耐人尋味,如詩韻、文韻、神韻、風韻等。
不過如果其與茶扯上關系,稱其為“茶韻”,卻又有了一番別樣的風采。
比如鐵觀音之“音韻”,普洱的“陳韻”,嶺頭單叢的“蜜韻”、黃山毛峰的”冷韻”,西湖龍井的“雅韻”。
這些茶韻都有其內涵,但是有些易于感覺,有些難于言表。而今天小地要介紹的則是來自武夷山巖茶的“巖韻”。
就中武夷品最佳,
氣味清和兼骨鯁。
——清·乾隆《冬夜烹茶》
最早有描述巖茶的巖韻,當屬乾隆的《冬夜烹茶》。這里的“骨鯁”,指的就是巖茶中的巖韻。但是具體到巖韻的口味特征到底是什么樣的?可謂眾說紛紜。
陳宗懋《中國茶經》中有云:武夷山不獨以山水而奇,更以產茶之奇而奇。而茶之奇又奇在“巖韻”
對巖茶巖韻的解釋,有說人的玄奧,讓人難以捉摸。有說為土地香、風土香等較為縹緲的香型,又有說其為具體的“香清甘活”的茶品特質。
還有說是石頭味道、粽葉香、青苔味。多種說法,無一定論,不僅新喝巖茶的人搞不懂,甚至飲巖茶多年的巖茶老饕也無法給出一個具體定義。
巖韻如果按照字面理解,應該是巖之韻,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巖茶之巖韻,與武夷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分不開的。
武夷山境內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山峰聳立、溝壑縱橫、溪谷環繞、竹木成蔭。
同時云霧繚繞、日照弱少。加上爛石礫壤,豐沛降雨,成就了極度適合茶樹生長的優良環境。
當地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巖邊砌筑石岸,構筑“盆栽式茶園”。做到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正,茶以巖名,巖以茶顯。
正如前人所云“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武夷巖茶的巖韻是天時地利的精華集合,這些先天的自然環境,是巖茶的大部分“巖韻”的構成。
如此天然的環境因素,再加上數百年來茶樹品種的優勝劣汰后的精選茶樹種,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武夷巖茶傳統制作技藝,成就讓無數巖茶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巖韻”
品茶之時,韻味纏上舌尖,有“兩腑清風生,我欲上蓬萊”之感。
如果要更具體點,應當是茶水厚重潤滑,香氣銳則濃長,清則幽遠,滋味濃而愈醇,鮮滑回甘的一種感覺。
當然,每個人的體感與味蕾都不一樣,一個人喝出的巖韻,在另一個人口中評價卻有可能上升或下降幾個階級。
要喝出自己喜歡的巖茶巖韻,還是得多喝多品,從眾多山場中挑選出獨屬于你的那份“巖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