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與寺院的淵源
據《茶經》記載,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之禮儀。
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在中國盛行,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則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意,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開始栽茶、制茶、講究飲茶,這些寺院也開始成為生產、宣傳、和研究茶葉的中心。
到了唐朝,隨著禪宗的盛行,佛門嗜茶、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禮包括供養三寶、招待香客兩方面。
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立了《百丈清規》后,寺院的茶禮便趨于規范。在清寂、古樸的禪堂內,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所謂“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
唐朝時禪僧的傳記和語錄如《五燈會元》中,還有諸多關于茶的記錄,多是以茶為問答應對,以求悟明心性。可見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
人們常講,“自古名寺出名茶”,此說確實不為過。名剎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霧之中,有野生茶樹的生長,也宜于茶樹的種植,因此許多寺院周邊都種茶飲茶。根據史料記載以及民間傳說,我國古今眾多的名茶中,很多都是由寺院種植、炒制的。
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就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茶水的清香,換來腦清意爽,生出縷縷佛國美景。這大概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了。
四川雅安出產的“蒙山茶”,相傳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親手所植,因其品質優異,被列為向皇帝進貢的貢品,并且作為貢茶從唐代一直延續到清代,并在清代用于祭祀。
唐代的主要貢茶陽羨茶,最初也是由吉祥寺僧人引薦給常州刺史李棲筠。陸羽在李棲筠席上品鑒后,推薦上貢給朝廷的。
福建武夷山出產的“武夷巖茶”,該茶以天心永樂禪寺采制的最為正宗,僧侶按不同時節采摘的茶葉,分別制成“壽星眉”、“蓮子心”和“鳳尾龍須”三種。
江蘇的“水月茶”,即現今有名的“碧螺春”,由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
皖南茶區所產的“屯綠茶”,也是由寺僧采制,工藝精巧,名揚海內,人稱“大方茶”。浙江云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也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
此外,產于普陀山的“佛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臺山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杭州龍井寺的“龍井茶”、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君山白鶴寺產的“君山銀針茶”,齊云山水井庵產的“六安瓜片茶”、黃山毛峰主產于云谷寺、松谷庵等等,都是最初產于寺院中的名茶。
什么樣的茶才能稱為禪茶呢?
佛茶被稱為仙茶,什么樣的茶才能稱為佛茶或禪茶呢?關于茶與佛,茶與寺院的淵源,歷史記錄有許多。那么什么樣的茶才能稱為佛茶呢?
1、徑山茶
深藏于佛寺的茶,名聲最大的就是徑山茶了。徑山茶及徑山茶文化,可以追溯至盛唐。史載,天寶元年,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在五峰之巔親手種植數株茶樹,采摘來用以供佛,并祛除坐禪之昏寐。數年之后,茶樹蔓延山谷,茶味芳香鮮爽。
南宋嘉定年間,徑山寺被列為五山十剎之首,冠蓋叢林,成為“天下東南第一釋寺”。日本多名僧人,包括著名高僧圓爾辨圓和南浦紹明都慕名前來學習,徑山禪寺更是成為日本臨濟宗的祖庭。南宋寶佑三年(1258年),日本僧人南浦紹明來到宋朝,訪明師,學佛法。他禮拜虛堂智愚禪師為師,每日勤勉修行。
當時,虛堂智愚禪師住持杭州徑山寺,南浦紹明就跟隨師父住在徑山寺,每年春天,南浦都要跟著師父一起下茶田,踩著溫潤潮濕的泥土,親自采摘春茶,參與制茶。然后,擇一個清凈殊勝的吉日,虛堂智愚禪師帶領全寺僧眾,按照佛教儀軌灑凈、禮佛、舉行茶宴,用一碗茶湯,勉勵僧眾們精進求法,不可怠惰。智愚禪師還為茶宴制定了獨特儀軌,傳承至今,這就是今天依然著名的“徑山茶宴”。
九年后的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紹明學成歸國,隨他一起東歸的,除了佛法,還有虛堂禪師所贈的親筆偈文、七部茶典和一套點茶用具。日本《本朝高僧傳》記載:“南浦紹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
回到日本之后,南浦紹明住持崇福寺整整三十三年,這三十三年中,他一邊傳授禪理,一邊發揚從徑山寺帶回來的茶宴之禮。這套茶宴儀軌在日本幾經演變,加之后來被茶圣千利休發揚光大,最終演化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體系。
恢復的徑山茶宴,基本流程為:張茶榜、擊茶鼓、佛前上香、點茶供佛、行茶、茶話開示、敲下堂鐘等系列流程,較為完整地再現了宋代清規中的茶禮形式,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大佛龍井
浙江省新昌縣,從古至今都是出產貢茶的寶地。龍井茶中的翹楚“大佛龍井”就產自新昌。
雖然“大佛龍井”這個商標,是2002年才注冊的。可是,大佛龍井這種茶,早在千年之前,就存在了。新昌有間千年古寺,叫大佛禪寺。綠蔭掩映下的黃色佛寺,里面真的藏著一尊大佛。大佛前,有一口古老的井。甘洌的井水沖泡一杯大佛龍井,那個味道讓人入口難忘。
大佛龍井的故事,源自東晉時期的高僧支遁道林禪師。新昌古稱剡縣,自古以來,就是浙江佛教氛圍最濃郁的地方。晉朝亂世時,許多名士跑到這里逃離紛爭。支遁禪師,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佛教高僧,名聲甚大,被尊為佛教般若學“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開山祖師。
支遁禪師生性自由而浪漫,常常出沒于剡縣、石城。他在山中種梅、養馬、放鶴、吃茶。他的朋友圈里,都是當時的名士高朋。百年之后的唐朝,詩人皮日休在他的《茶中雜詠·茶甌》中,也有寫到這位高僧:“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棗花勢旋眼,蘋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
支遁禪師晚年的時候,在石城山之畔建立棲光寺,后來的另一位晉朝高僧曇光也成為他的追隨者。支遁禪師嗜茶如命,每日修行必以茶為伴,曇光因此也得以深諳茶味。
曇光修學有成后留在新昌,在新昌石城山上依山建起一座“隱岳寺”,就是今天大佛寺的前身。修行之余,他率領寺中僧眾,在后山開荒種茶,一邊講經說法,一邊施茶品茗。隱岳寺后山茶園生長出來的,就是今天的大佛龍井,而以茶禮佛,自那時起,就成為大佛寺的傳統,沿襲至今。
3、感通茶
感通茶,是享譽數百年的云南名茶,因出產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明一統志》中記載:“感通茶,感通寺出,味勝他處產者。”萬歷年間,謝肇淛在《滇略》一書記述:“茶,點蒼感通寺之產過之,值也不廉。”
明代翰林李元陽在《大理府志》中亦有記載:“感通茶,性味不減陽羨(江蘇宜興),藏之年久,味愈勝也。”
由此可知,明朝時感通茶已名揚天下。當時的感通寺,不僅對茶葉的栽培、焙制有獨特的技術,還十分講究飲茶之道。
寺院內設有“茶堂”,專供僧人講論佛理、招待施主、品茶參禪;寺中還專設了一個執事職位,稱為“茶頭”,專事燒水煮茶之事。除此之外,感通寺門前還常常派有“施茶僧”,向路人香客惠施茶水,以為佛門之恩澤善意。
萬歷年間,李元陽邀云南巡按劉維同游感通寺,寺中僧人印光法師以感通茶相待。對坐吃茶過后,劉維寫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記》,記載自己對感通茶烹飲技巧的見解:“點蒼山末有蕩山,蕩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飲。泉之旁樹茶,計其初植時不下百年之物。
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數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諳焉。相傳茶水并煎,水熟則渾,而茶味已失。遂與眾友,躬詣泉所,并囑印光取水,發火,拈茶如法烹飪而飲之。水之清冽雖熱不解其初,而茶之氣味則馥馥襲人,有雋永之余趣矣。”
后來李元陽出資,在感通寺山上的泉水“寒泉”之畔,修建“寒泉亭”,以紀念此次茶晤。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的農歷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也在《滇游日記》中,記下感通寺茶樹的風姿:“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作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頗佳,焙而復爆,不免黝黑。”
如今的感通茶,依舊是云南地方知名的好茶,還是居住在云南的白族人常喝的“白族三道茶”中的主茶。
4、天心永樂禪寺:武夷山大紅袍祖庭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這個坐擁自然和文化雙“世遺”,是儒釋道三教名山,也烏龍茶(武夷大紅袍)、紅茶兩大茶類的發源地,茗聞世界。大紅袍這個名字與福建武夷山的天心永樂禪寺有關。據說明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在趕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藥治療,得救后中狀元。為報佛恩,狀元以紅袍披茶樹,始有“大紅袍”之名。
九龍窠大紅袍母樹
天心永樂禪寺原名“山心永樂庵”
武夷茶“大紅袍”名字的由來:
明朝洪武十八年(西元1385年),舉子丁顯進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順利進京考中狀元。
回鄉省親,再過武夷山,知恩圖報,到天心禪寺向和尚致謝,和尚辭謝:'不是我救了你,是茶救了你。'問茶出處于天心寺后身九龍窠峭壁,遂在當地縣令陪同下,于九龍窠峭壁茶樹下,設供桌行供奉儀式后,脫下狀元大紅袍,繞茶樅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大紅袍”因此得名。“大紅袍”名相背后的,是人們樂見于僧家救難利生、儒生知恩圖報、和尚修行無我境界。
“大紅袍祖庭”的由來: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以尋訪張三豐為名派大將胡瀠踏遍名山大川尋找建文帝的蹤跡。作為儒、釋、道并舉的名山武夷山自然也在尋訪之列,時張三豐確實正歸隱武夷。
胡瀠于永樂十七年抵達武夷山,遍訪各寺院,無果而終。因其耽迷于天心寺的禪茶,目睹了僧人精制“大紅袍”的全過程,聆聽了舉子報恩“大紅袍”的典故,被濃濃的茶香所陶醉,而在天心寺戀棧月余,后將天心禪茶帶回進貢皇上。
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品了天心寺的茶后,龍顏大悅,遂賜封天心禪寺為“大紅袍祖庭',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細制,世代相傳,歲貢入京。”同時敕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擴充構體,極一方盛概。
永樂皇帝敕封的兩塊圣旨碑和兩尊石龍至今猶保留在天心寺的舊禪院里,見證了幾百年來天心永樂禪寺的興廢榮辱。而天心永樂禪寺天心禪茶“大紅袍”漸漸成為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名揚天下。
武夷山巖茶道,求茶有道
丹霞地貌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而其中天心問茶漫游道是巖茶和徒步愛好者的天堂,全程7.5公里,是包含天心寺以及巖茶最核心的小產區三坑兩澗在內的一條風景秀麗的山路。沿途會看見在爛石和山澗里生長的茶樹,足以讓人的身心得到一次凈化。對喜歡巖茶以及大紅袍的茶友來說,天心永樂禪寺以及武夷山也算是此生必去的朝圣之所。
5、鐵觀音
此茶得名于它“美如觀音沉如鐵”之故。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一虔誠佛子,每日清晨必以清茶一杯供奉于觀音大士像前。數日后,他在山中發現了一株葉色光亮暗沉的茶樹,挖回來后,經精心培制,不想味道清甜、氣味芳香,遂認為是觀音大士顯靈所賜,故名之為“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
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
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
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6、慧明茶
惠明茶,是產自浙江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的著名佛茶。最初,由一位游方僧人惠明種植,故名“惠明茶”。
惠明茶的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余年,始終是江浙一帶赫赫有名的好茶。根據記載,中唐時云游四方的僧人惠明,被南泉山美麗景色深深吸引。后來,他在此結廬修禪,并在禪房旁廣植茶樹。惠明和尚樂善好施,時常為四周百姓除病解痛,備受鄉民愛戴。“鄉民感其德,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以其名筑寺,并將寺旁茶樹,稱為惠明茶。”
歷朝歷代愛茶的文人們,都用詩詞歌賦來表達對好茶的贊美。清代詩人嚴用光,就曾寫過一首長詩《惠明寺茶歌》:敕木峰高插蒼旻,南泉列岫排嶙峋。古柏老松何足數,山中茶葉殊超倫。神僧種子忘年代,靈根妙蘊先天春。旗槍一一相排列、滿甌色味良精醇。滋云蓄霧玉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我聞當年陸羽著茶經,苦荈香茗多良因。四十三品別高下,千秋俎豆祀茶神。洛陽盧仝最相識,飲過七碗無逡巡。……
這首茶詩,講遍了惠明茶的來歷、種植環境、茶葉顏色、茶湯滋味,還慨嘆當年茶圣陸羽沒能踏上過景寧的土地,沒有品嘗過惠明茶的鮮醇,是一大遺憾。
明代成化18年,惠明茶被朝廷列為貢茶,當時的翰林郭忠修在其編著的《處州府志》中,記載了浙江官員以惠明茶朝貢的場景:“入京馬上爭矜貴,黃封紅裹呈楓宸”。
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惠明茶再度被嗜茶的乾隆皇帝選為貢茶。據景寧當地人說,惠明茶最絕妙的搭檔就是景寧當地的南泉山水,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韻猶存。以天地為廬席,飲一杯惠明茶,看來可謂是人生至為高雅的享受了。
7、普陀山:觀音道場的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古時被稱為“普陀白華頂茶”“普陀山云霧茶”。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作為名字,普陀山上多家寺院都有種植。在電視劇《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紫熏上仙斗香時,紫熏的香露配方中,就有一味“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顧名思義,是生長在普陀山的茶。關于普陀山和普陀茶,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唐朝時,日本僧人慧萼來中國參學,在朝拜五臺山時,偶然得到一尊觀音佛像。慧萼想將佛像帶回日本,便在參學結束后,帶著觀音像,東渡回國。東渡的船只經過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海上突然涌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慧萼不論怎么努力,鐵蓮花都頂住船只,讓他行駛不得。
慧萼和尚領會到,是這尊觀音不肯離開中國,于是說:“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那座精舍,就是今天的普陀山普濟禪寺,慧萼和尚無法帶走的那尊觀音像,也因此得名為“不肯去觀音”。
江南水鄉,茶樹福地。普陀山日出之前云霧繚繞,露珠沾潤,據說早在唐朝時期,普陀僧人所制的茶就已聲名遠播。明朝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寫道:“普陀老僧貽余小白巖茶一裹,葉有白茸,淪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如今的普陀佛茶又名普陀山云霧茶、鳳尾茶。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披毫,香氣芬芳,茶湯味道清新爽口、味醇宜人、茶香圓融、回甘綿長。
普陀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味醇宜人
最初的普陀佛茶,就是生長在普濟禪寺后山的野茶,當地的僧人們一直認為,普陀的佛法和佛茶,都是來自觀音菩薩的饋贈。隨著佛教的發展和國力的興盛,普陀山上的寺院越來越多,普陀佛茶的名聲越來越大,普陀山上的僧人們種茶、制茶、品茶,并以茶供佛,有施主來寺廟供養香火,僧人們也會以佛茶作為酬謝。
清朝康熙時,《定海縣志》上記載:“普陀山白華頂之茶與蓮同為貢品”,《普陀洛迦志》中也有記載,說普陀佛茶“在清光緒年間列為貢品。”
正所謂:觀音不肯去,普陀有茶來。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大海環抱、金沙綿亙,景色優美,氣候宜人。
普陀山的名稱,出自佛教《華嚴經》等六十八卷,全稱為:“補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于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此山為“南海普陀”。南海普陀由并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的普濟禪寺(前寺)、法雨禪寺(后寺)、慧濟禪寺(佛頂山寺),共同結構成普陀山觀音道場。
作為世界知名的道場,普陀山有觀音菩薩加持力,諸佛菩薩加持力,龍天護法加持力,高僧大德加持力,以及虔誠信眾的加持力。到普陀山,求姻緣求子的朋友,首先要參拜南海觀音菩薩。它坐落于島上雙峰山,周圍碧波蕩漾,潮音頻傳,是海天佛國的象征。
每年到普陀山求告的信眾都絡繹不絕
8、峨眉山:普賢道場,禪茶重鎮
峨眉山自古產茶,是中國茶葉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據文獻記載,峨眉山茶從事生產活動至今已有3000多年,如今人們仍可以看得到樹齡達1000多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大樹。
在西周時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的中國道教創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國隱士陸通,都與峨眉山茶有不解之緣。漢代,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晉代,峨眉山茶就已揚名;宋代,山中道、佛兩門大面積發展人工茶園。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和萬歷皇帝朱翊君先后御賜茶園與峨眉山,要求廣種禪茶,精制貢茶。
峨眉山有機茶園
峨眉雪芽,是峨眉山茶文化的主要載體。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記載:“南安(今樂山市)、武陽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峽,南有峨眉山”。唐代李善《昭明文選注》曰:“峨眉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宋時,詩人陸游在《煮茶詩》中贊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
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為峨眉雪芽增添了幾分禪味。因寺廟地處深山,多盛產茶葉,僧以茶當飯,以茶食客,廣結善緣。每年清明前后20天左右,在峨眉山海拔1000米之上的茶園,新芽破雪而出,僧人踏雪采茶。“風推萬松吼,茶烹千古雪”,成為峨眉山茶鄉一道奇特景觀,故稱此茶為“峨眉雪芽”。
峨眉山金頂
峨眉雪芽,具扁、平、滑、直、尖的特點,泡之香氣清香馥郁,色澤嫩綠油潤,湯色嫩綠明亮,口感清醇淡雅,葉底嫩綠均勻。
峨眉雪芽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是中國“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由印度傳入峨眉山。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人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圣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蜚聲中外。
普賢是佛教傳說中的人物,傳說他是印度轉輪圣王的第八個兒子,曾經“證窮法界,久成正覺”。為了幫助釋迦牟尼興教,于是隱本垂跡,現菩薩相,專司佛之“理德”,以行教化度人。“以普賢視峨眉,不啻滄海之一滴,而峨眉有普賢,則如芥子須彌。”也就是說,峨眉山本身在佛的眼光里,僅為不起眼的滄海一滴水,但是因為有了普賢,卻使峨眉山有了整個佛界的地位。山之雖小,功用卻大,納佛教于一山,傳名于全國,受到各地佛教徒的禮敬巡行。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位于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始鑿于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
樂山大佛
9、九華山:地藏道場的九華佛茶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贊美九華山的不朽詩篇,九華山以此得名。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內,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是中國“佛教名山”之一。
后疫情時代,很多人都喜歡去九華山,祈求平安健康的生活。湖邊巨大的地藏菩薩金身像,遠遠望去威嚴肅穆,令人心安。根據唐代隱士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所載,九華山佛門開創者是僧人金喬覺,為新羅人,世稱“金地藏”。唐開元末期,他來華交流佛學,于九華山悟道,“宴然獨坐,苦行修持”。
佛剎莊嚴寶相,佛茶絕世獨立
九華佛茶為歷史名茶,歷史上稱閔園茶、黃石溪茶,現統稱九華佛茶,產于佛教圣地九華山及九華山山脈南北鄰近地域。其外形條索稍曲、勻齊顯毫、色澤綠潤稍泛黃、香氣高長、滋味鮮醇回甘。
公元719年,新羅國(韓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種瑞相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菩薩應世,九華山遂辟為地藏菩薩道場。“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九華山深受地藏菩薩的宏愿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僧眾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華山自山麓至天臺峰,名剎古寺林立,現存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萬余樽。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現有5樽可供觀瞻。山上各大寺廟佛事頻繁,晨鐘暮鼓,梵音裊裊,每月朝禮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尤其是農歷七月三十地藏菩薩圣誕,九華山則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境況。
在朝禮的信眾中,有求子、求財、求健康等滿愿的事情,靈感事跡不勝枚舉。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我國佛教四大圣山之一,也是著名的九華佛茶的產地。它地處安徽青陽縣西南,因其九峰高出云表,形似蓮花,故稱九華山。
九華山的佛光祥和耀目
10、有史記載第一個種茶之地:蒙頂山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蒙頂茶栽培始于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被宋哲宗封為“甘露普慧禪師”的吳理真親手植茶樹七株于蒙山五峰之中。“其葉細長而嫩,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
茶中故舊是蒙山,但識茶祖吳理真
蒙頂甘露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產于四川名山縣的蒙山,此茶最早見于文字記載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后失傳,1959年在總結宋代“玉葉長春”和“萬春銀葉”兩種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制而成。
蒙頂茶是中國傳統綠茶,產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產地全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細雨蒙蒙、煙霞滿山。這種生態環境,能減弱太陽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葉中合氮物質的形成。蒙頂茶湯色碧清微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濃郁回甜。
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久飲該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故有“仙茶”之譽。其中最頂級的當屬甘露、黃芽。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楊燁的《膳夫經手錄》說:“蜀茶得名蒙頂,元和(唐憲宗年號)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頂先后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見當時蒙頂茶之興旺、之珍貴,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頂而出名。
蒙頂茶并非某一種茶,而是指以蒙頂山為核心一片區域內所產的茶葉,其中尤以蒙頂甘露與蒙頂黃芽為貴——前者是未經發酵的綠茶,茶湯鮮爽如甘霖天降;后者則是輕發酵的黃茶,口感溫和,入口有回甘。
蒙頂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內,因為是茶的發源地而成為“世界茶文化圣山”。特產蒙頂甘露、蒙頂黃芽。其中蒙頂甘露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是中國十大名茶、中國頂級名優綠茶、卷曲型茶的代表。
蒙頂茶園。
蒙頂山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云積霧。現存永興寺、千佛寺、凈居庵等建筑古剎,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為“仙茶”,成為貢茶,蒙頂山被譽為“仙茶故鄉”。
蒙頂山茶在唐朝時便是有名的皇家貢茶。明代的宋雷在《西吳里語》中為貢茶排序時,更寫道:“蒙頂第一,顧渚第二,宜興第十”。山中有諸多寺廟,以永興寺、天蓋寺、智矩寺最為知名,以前很多茶樹都是寺廟的財產,因此貢茶很多時候都是有寺院和僧人負責采制,這也讓很多僧人成為制茶大師。
如今的蒙頂山茶園每年都有愛茶人來探尋
11、靈隱佛茶
佛教自傳入中原以來就與茶事相伴。除了茶有破睡之功外,南方寺廟所在也大多適合茶樹生長。種茶、制茶與奉茶常常作為佛門清修。佛茶指的是由僧人自己栽種、制作的茶,大多用于供奉佛祖、僧人自飲及招待香客。
唐陸羽在《茶經》中記載“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靈隱佛茶被認為始于唐而盛于南宋。劇情設定的北宋時期確實產量并不算高。而到了南宋時期,靈隱佛茶和浙江另一款著名佛茶——普陀佛茶并駕齊驅,合稱“浙江佛茶”,列為貢茶。
12、西湖龍井
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說明龍井自唐朝就開始產茶。而以“龍井”稱茶名始于宋朝,到清朝才真正揚名。
“西湖龍井”堪稱綠茶之首。人們多以為“龍井”僅是茶名,殊不知,“龍井者,泉名,寺名,茶名是也。”傳說龍井泉的涓涓泉水匯聚于井中,古人認為其中有龍,遂稱之為龍井。后依此泉而建了寺院,取名龍井寺。
時至北宋后期,寺中來了一位名叫辨才的和尚,既會講經說法,又會治病救人,因此龍井寺的香火日漸鼎盛,僧侶多達千人。辨才和尚率領僧眾在獅峰山麓開辟了茶園,獅峰龍井茶便是從那時開始出名的。為了緬懷這位辨才和尚對龍井茶的貢獻,到目前為止,龍井寺仍舊開辟了專門的茶室,供來往茶客品茗之用。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
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
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
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
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
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西湖龍井茶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綠潤、勻整,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爽口,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嫩綠明亮。高級龍井茶向來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佳茗之美譽。
13、休寧松蘿
“松蘿茶”最初產于徽州松蘿庵。休寧松蘿是一種漢族傳統名茶,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屬于綠茶類。松蘿茶,產于黃山市休寧縣休歙邊界黃山余脈的松蘿山、瑯源山一帶。茶園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間。松蘿山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壤為雜有風化成片狀碎石的烏沙土,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休寧松蘿茶
松蘿茶采制技術十分講究,早在600多年前已達到精湛嫻熟的程度。松蘿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三重”,即色重、香重、味重,即色澤綠潤;香氣高爽,滋味濃厚,且較耐泡。
14、廬山云霧茶
此茶有“振枯還童”之說,亦是綠茶中之名品。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廬山便有寺院三百余座,一時僧侶云集于此。其間有個叫僧惠運的和尚,在此山居住了三十余年,他聚集僧徒在山中栽種茶樹,采制茶葉,這便是早期的云霧茶了。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黃山以云海聞名中外,而廬山以其縹緲的云霧也同樣吸引了眾多游客。廬山峽谷深幽,云霧漫山間,變幻莫測,而在這層層云霧之下則隱藏著中國又一名茶——廬山云霧茶。
廬山云霧是綠茶的一種,由于其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了葉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點。所以廬山云霧茶雖與西湖龍井同屬于綠茶,卻不似西湖龍井那般清爽鮮香,而是多了一番醇厚之感,更是讓品茗者回味無窮。
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期廬山就已經開始種植茶樹。唐朝白居易曾在盧山峰挖藥種茶,并寫下“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鸛是交游”的詩句。廬山茶又經過唐宋的發展,明朝時期,終于以廬山云霧的名稱出現于《廬山志》。也正是在明代廬山云霧開始聞名全國。
如今的廬山云霧茶得到了迅速發展,種植規模極大,茶園分布于廬山的多個山峰寺庵中。已先后被列入中國綠茶類的特種名茶、江西八大名茶、中國十大名茶等等,有著極高的聲譽。
15、陽羨雪芽
唐代的主要貢茶陽羨茶,最初也是由吉祥寺僧人引薦給常州刺史李棲筠。陸羽在李棲筠席上品鑒后,推薦上貢給朝廷的。陽羨雪芽產于江蘇省宜興市,為歷史名茶,恢復于1984年。依據蘇軾“雪芽我為求陽羨”的詩句而命名。
關于陽羨雪芽,歷史上眾多詩人茶客都留下了不少筆墨。一生愛茶成癖的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可見陽羨茶在唐代頗有聲譽。
江蘇宜興在唐代曾是著名貢茶產地,但當時均為團餅茶。宋代演變為蒸青散茶,后因建茶興起而日益衰落,陽羨貢茶僅有其名而已,直到清代貢茶制法全部失傳,于1985年重新創制成功。
16、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主產于云谷寺、松谷庵等黃山毛峰產于安徽省黃山風景區,以及周邊的黃山區、徽州區、休寧縣,為歷史名茶,創制于清光緒年間。黃山毛峰主產于云谷寺、松谷庵等地,都是最初產于寺院中的名茶。
傳說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
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
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
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
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
熊知縣心中感慨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黃山地區山高谷深、峰巒疊翠、溪澗遍布,再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磷鉀肥,這樣的地理環境,正是茶樹生長的樂園。
優越的生態環境,為黃山毛峰的品質形成創造了極其良好的條件。
黃山毛峰茶屬于綠茶,品質優異,為茶中珍品。特級黃山毛峰茶形如雀、勻齊壯實、鋒毫顯露,色顯嫩綠泛象牙色,魚葉金黃,香氣馥郁持久。湯色呈嫩黃綠,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
每年清明谷雨
,選摘良種茶樹“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的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
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于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黃金片”和“象牙色”是黃山毛峰的兩大特征。
17、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唐稱“廬州六安茶”,明朝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據說,最初是齊云山水井庵產“六安瓜片茶”。
六安瓜片因茶葉形似瓜子而得名,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
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制成。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制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后,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內采摘,采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
18、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產于蘇州吳中區太湖畔的東洞庭山、西洞庭山(本地人俗稱東、西山),為歷史名茶,碧螺春早在唐朝時已成貢品,創制于明末清初。
在宋代已有記載的名茶碧螺春原是由蘇州水月院僧人培植,稱為水月茶。此茶還有個別名“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后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
東山、西山緊挨著太湖,風景優美,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核心產區采用的是茶果間作的模式,茶樹與桃、杏、李、枇杷、楊梅、橘等果樹混栽,又被太湖氤氳的水汽所滋養,茶吸果香,花窨茶味。洞庭碧螺春俗稱“嚇煞人香”,這種香氣就是花果香。
作為名優綠茶來說,正宗碧螺春的香氣是偏淡的。它并沒有烏龍茶焙火后那樣高揚的香氣。洞庭碧螺春的香氣更趨于柔和,有淡淡的花果香,清甜鮮爽,細細品味,有絲絲回甘。
碧螺春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明前碧螺貴如金,七萬個嫩芽才換來一斤碧螺春,故而碧螺春又稱為“功夫茶”、“新血茶”。
19、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茶”產自君山白鶴寺。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
傳說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里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為美觀的。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李白詩)。“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詩)。這是唐代兩位大詩人對洞庭君山的抒情詩章。
君山和君山名茶,歷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清代萬年諄有詩:“試把雀泉烹雀舌,烹來長似君山色。”君山所在的岳陽市,古稱岳州。君山產茶歷史悠久,《巴陵縣志》記載:“巴陵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歲以充貢……盛產于唐,始貢于五代。”
君山銀針產于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島,君山島坐落在波光瀲滟的碧湖之中,它東與江南第一名樓——岳陽樓隔湖對峙;西望洞庭,煙波浩渺。
黃芽茶之極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壯挺直,重實勻齊,銀毫披露,芽身金黃光亮,內質毫香鮮嫩,被譽為'金鑲玉'。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都久負盛名,身價千金。
生產君山銀針的茶樹品種主要是君山自己選育的銀針1號和銀針2號,一般于清明前4天左右開采,最遲不超過清明后10天。君山銀針屬于芽茶,風格獨特,產量不多,質量超群,為我國名優茶中的佼佼者。
君山銀針適合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沖泡初始,可以看到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浮于水面,隨后緩緩降落,豎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觀,最多可達到3次,所以君山銀針有“三起三落”之稱。
君山銀針芽頭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稱為“金鑲玉”。由于其優秀的品質,在1956年萊比錫博覽會上贏得金獎。
老曼峨,這是班章五寨中僅次于老班章的普洱茶名寨,以苦茶聞名茶界,而在普洱茶之外,老曼峨的地位也同樣顯赫,這里不僅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村寨,也是一處佛教圣地,老曼峨總佛寺“瓦拉迦檀曼峨高”,更是云南地區,乃至緬甸、泰國等國佛教徒心中的圣所。
老曼峨大佛寺是西雙版納境內最古老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建寺已有1300多年,由佛殿、藏經樓、佛塔、大坐佛、方丈室等組成。
只見,建筑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古樸幽邃,殿內殿外,香煙裊裊,檐角風鈴,聲韻悠悠,佛寺四周,茶樹成林,翠竹幽幽,蟬聲嘶鳴,佛寺大門上方的古茶園內,一尊足有20米高,安坐于蓮花座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慈眉善顏,笑看人間,令人頓生肅靜之意。
老曼峨的千年佛緣 據寨子里的石碑上記載,和佛經典籍的副證,老曼峨建寨的時間,正是傣族傳統的傣歷元年,即公元639年,至今約有1380年的歷史,這背后,還有著一段傳說。
相傳,古時的傣王膝下有二子,其中大兒子分得了壩子的土地,以種植水稻為生,豐衣足食,形成了后來住在壩子的傣族;小兒子分得了山上的土地,以種植茶葉為生,日子相對清苦,形成了住在山上的布朗族,兩個民族和睦相處。距今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傳入勐海,并迅速在傣族中形成了全民信教的局面,小乘佛教信奉“我空法有”,主張教徒們以身作則,注重修身養性,從道德修行實現超脫。這種心平氣和的心態,與當地和風細雨的氣候和滿目綠色的生態環境相得映彰。
后來,傣王希望小兒子也能一樣皈佛、信佛,像大兒子一樣過上圓滿幸福的生活,便向勐海的宗教文化活動中心——“曼短佛寺”發出懇求,希望能派高僧上山將佛光授給小兒子。經過慎重考慮后,住持決定派沉穩持重的高僧“巖溫”上山布道,見“巖溫”苦于不知從何處尋找,住持便泡了一碗傣王送來的茶葉,示意巖溫品嘗,茶湯入口的瞬間,強烈的苦澀刺激著他的味蕾,隨機強烈回甘,生津猛烈,巖溫隨機大悟,意識到要用茶葉去尋找傣王的小兒子。
次日,巖溫帶著徒弟上山,在遮天蔽日的熱帶雨林中穿梭,行走,每到有茶樹的地方,他就順手摘下一片嫩芽,放入口中輕輕咀嚼,終于在傍晚時分,在一處長有古茶樹的高地上,巖溫嘗到了與那日相似的苦茶,而這里,就是老曼峨的所在地,這天,就是老曼峨皈依佛教的原初....
世人皆知老曼峨以苦著稱,其實老曼峨茶代表的是普洱茶在苦、厚、釅這一韻味上的極致,老曼峨古樹茶葉質肥壯,奇苦無比,但少有澀味,這種至苦慢慢消盡后,特有的清涼生津的甜會源源不斷地襲來,苦甘纏綿無盡,正是“韻味廣而深,澀盡七分香,苦退十日甜”。
老曼峨的苦,一些新入門的茶友是喝不慣的,而很多老茶客卻偏愛這種苦盡甘來的感覺,這正像人生,不同的人,不同年齡,對苦有著不同的理解,但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苦盡甘來是好茶的象征,也是人生的期盼。正可謂“霧鎖千樹茶,云開萬壑蔥。香飄十里外,味釅一杯中。”
自古寶剎出好茶。唐代詩人齊己有詩云:“閏年春過后,山寺始花開;還有無心者,閑尋此境來。鳥幽聲忽斷,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巖久,冥心坐綠苔……”吃茶與禪修,晉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終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同樣地,在茶中領會禪的境界,也是今時人們的修行的一個方便法門。
這個浮躁喧囂的時代,如何在物欲之中堅持自我?如何在繁冗的生活中回歸自我?我們,需要一顆懂得禪茶一味的心。于寺院殿閣檐壁之間,于青山與流云之間,喝茶問禪。每一杯茶湯里,都有湖山之靈氣,自然之精華,有古人智慧,亦有今人趣味。
若要再問禪茶是什么?只見,青山隱隱、水迢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