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BAT 到BATH)
互聯網上半場,中國出了三個巨頭被統稱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如果說互聯網正在進入人工智能(AI)主導的下半場,那么這個格局正在變成BATH。這個H,就是華為。華為最近發布的2016年年報,明確提出了行業正在進入“ 智能”的時代。
BAT決定了中國互聯網江湖的格局,各自收獲了搜索、電商、社交領域的最大紅利,而且彼此基本無法撼動?,F在,這一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告訴我,決定人工智能的有三個因素,算法、數據、計算能力。對比下BATH,這四家公司將會顯出各自的特色,但也可能會產生激烈的競爭。
百度是最早布局人工智能戰略的,提出了百度大腦計劃,挖來了華人在AI領域的頂級人才,進軍無人駕駛汽車,還試圖用算法技術改善搜索和資訊流的技術,以應對各種頭條們的競爭。
阿里巴巴最早布局云計算,目前領跑國內。算法技術在阿里電商、廣告、互聯網金融等業務層面已經得到了應用,而且在增強學習領域積累了經驗。一向強調用業務帶動技術的馬云,最近也提出了阿里的“NASA”計劃,面向未來20年展開長期的技術研發,其核心是智能。
相比之下,騰訊這兩年因為在移動互聯網上的耀眼成功,似乎一直停留在產品的層面,以至于馬化騰前不久提出了他的“技術焦慮”。馬化騰更強調人工智能的業務場景,其實這對于擁有用戶和流量優勢的騰訊來說并不是難事,騰訊可以通過研發,也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打造一個圍繞AI的生態。
BAT都擁有海量的用戶數據,為了支持自家產品,它們對計算能力較早布局,相比之下,華為似乎是個后來者,它缺乏用戶數據,但正在通過消費業務追趕,也正在云計算領域加快布局。任正非以前認為華為做的是“管道業務”,目的是讓數據流變得更大更通暢,但華為現在也開始在意管道里流的是什么東西,進入一個擁抱“全聯接”的時代——不僅做物理上的聯接,也做應用、價值和情感的聯接。華為的優勢,可能會在算法上;相比BAT,華為是一家全球性公司,可能組建全球性的研發團隊,投入更加長期的研發創新。
而人工智能在中國的發展,目前面臨著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對于AI的理解和追求,中國與其他國家領先的公司處于不同的境界。目前基于深度學習的AI,仍然是一種“窄”的人工智能,即只應用于人為限制的特定的領域,而人類真正的智慧,體現在面對不確定世界的學習、判斷和決策能力。DeepMind的創始人DemisHassabis較早提出了從AI到AGI(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其目標已經不只是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或者在其他的智力游戲中重復這些勝利,而是使用從中獲取的知識應用到真實復雜的世界中,并且試圖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和AI專家GaryMarcus經常給深度學習潑冷水,他強調人類通過小數據產生的學習能力其實更有價值。洪小文博士告訴我,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引力波理論,是來自“無數據”。智能真的超過“人工”,其實是基于有限數據的學習能力。
華人在AI領域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力,從發布論文以及各大專業論壇上,都可以看到華人科學家和專家活躍的身影,中國本土也有豐富的算法人才。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中國公司的人工智能人才不夠國際化。如DeepMind公司200人團隊中,匯聚了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頂尖人才。
除了拼腦力和學歷,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優秀的創新體系。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產品和業務導向的創新上很成功,進軍人工智能領域,中國科技巨頭需要建立元創新的能力,在公司內部容納著眼于長期的研發,并且尋求外部的創新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