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提到個人健康管理,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定期體檢、少抽煙、少喝酒等傳統的健康管理方式。
但眼下,“精準醫療”已然成為大健康行業和醫學界最熱門的話題。
所謂“精準醫療”就是利用人體遺傳信息中的異常,來指導我們對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也可以理解為——把你將來可能得的病,來路切斷,讓它無路可走。
市面上有兩類體檢機構,分別是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
私立醫院會把許多體檢項目,統一打包成套餐,比如關愛白領、吸煙族、富態族套餐等。公立醫院則會把體檢項目分類為A、B、C套餐。
大家如工廠流水線般體檢完,看似什么檢查項目都做了,但卻總是聽到傳聞,誰誰前不久才做完全套體檢,近期卻被查出癌癥。
究其原因,是因為現有的體檢套餐是按照群體來劃分的,不會精確到個人的實際情況。而精準篩查理念卻是針對個體來訂制篩查項目。
每個人的基因型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應的疾病發病率也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癌癥也有自己偏愛的人群。
比如BRCA1/2基因突變的患者,乳腺癌的發病率會增高;K-ras基因突變患者,結腸癌的發病率會增高。
以食管癌為例,精準篩查的理念中,首先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包括:食管癌家族史、是否來自食管癌高發地區、平時喜不喜歡吃過燙過硬的食物、是否抽煙或喝酒等。
其次,需要詳細閱讀以前的化驗報告:有無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食管炎、食管腐蝕性損傷;病理報告是否顯示為上皮瘤變或異型增生;基因檢測報告是否提示TP53突變。
然后把人群劃分為食管癌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與之對應的篩查措施和篩查頻率均不同。低危人群可采用食管鋇餐造影、腫瘤標志物、內鏡活檢。高危人群篩查頻率需要提高到3年1次,采用放大內鏡、電子染色內鏡,可以更早發現食管黏膜表面細微的病變。
民間俗語中提及,“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意思是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天起,基因就是確定的。
但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高風險前列腺癌患者調整飲食,就能調節前列腺基因表達,從而降低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即每個人可以通過飲食,影響甲基化干預基因表達的進程。
傳統的健康管理措施包括少熬夜、少吃高鹽高脂食物、少抽煙。這些建議都是正確的,但沒有足夠個體化、精準化。
采集更多健康數據后,可以根據個體基因圖譜制訂個性化食譜,采用正確的生活方式,使各類疾病的發病風險最小化。
未來,精準醫療一定是大勢所趨,我們只有徹底了解自己的身體容易得哪些疾病,才能更好地做到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