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時年71歲。在位期間,廢除行省制,打擊貪官。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在位5年,年號“建文”。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后,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難之變后下落不明,生死成迷。
明成祖朱棣。從明世祖畫像可以看出朱棣與其父很像,也算是一位創業之帝。在他任內徹底擊垮危險明朝的漠南諸部,他將京城遷到北京,奠定了中國的根基。
明仁宗是一位類似建文帝的帝王,他崇文治國,與兒子開啟了明朝的仁宣治。
明宣宗是明朝聲譽頗高的皇帝,任內平定其叔叔判亂,大明出現第一個盛世。
明英宗朱祁鎮幼年即位,第一次當皇帝就想著御駕親征蒙古,最后沒想到成為蒙古人的俘虜。被俘后其弟登基成為景泰帝,最后被迎回北京時已經是個無權的太上皇。之后由于景泰帝病重,他復辟,二次當皇帝時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還釋放建文帝兒子,可說是劫后重生,重新做個好皇帝的榜樣。
明景帝朱祁鈺(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1449年),年號“景泰”,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時,年30歲。他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沒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憲宗最有名的莫過于寵愛年長自己很多的萬貴妃,其實他在位期間體諒民情,蠲賦省刑,任用賢臣,考察官吏,勵精圖治。朝廷多名賢俊彥,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還恢復叔叔景泰帝的帝號,可以說是有為之君。他個人喜好繪畫,現存多幅他的繪畫作品。
明孝宗是中興明朝的君主,他勵精圖治、整肅朝綱、改革弊政。士農工商得到發展,被稱為弘治中興。而且一生僅娶妻孝康敬皇后張氏一人,沒有其他妃嬪或妾室。
明武宗是明朝諸位皇帝中野史很多的帝王,正德年間他自稱朱壽出征蒙古平定寧王之亂,但個人也修豹房敗壞朝綱,是一位很有爭議的帝王。
明世宗,明世宗屬于旁系入繼大統,前期還算勤政,后期在深宮修道,搞得怨聲載道,他是唯一一位歷史曾被宮女集體暗殺的帝王。
明穆宗,穆宗以親王繼承皇位,十分勤政,開創了隆慶新政及實行隆慶開關,解決北虜南倭的問題。不過由于常年縱情聲色在位七年就去世了。
明神宗萬歷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在位前十五年,明朝一度呈現中興景象,史稱萬歷中興,而在位中期亦主持萬歷三大征,保護藩屬,鞏固疆土。但是后期長期不早朝,成為明清最長時間不早朝的帝王。而且晚年沒能滅了興起的后金,可以說明朝的滅亡起始于萬歷。
明光宗,在位一個月。
明熹宗,明熹宗14歲匆忙登基,沒有接受良好的帝王教育,任內任用魏忠賢,導致明朝日益腐朽,朝內爭端不絕。在位七年后傳位給弟弟崇禎,不過崇禎最終還是無法挽救腐朽的明王朝。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號“崇禎”。即位后,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于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