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年輕人,為不知干什么而迷茫。
30歲的中年人,為油膩的工作而痛苦。
40歲的中年人,為前半生失敗而失意。
當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職業失敗,而自己的人生軌跡也到了40歲,這個時候你作何感想?
想必95%的人都有過這種感觸。為什么是95%?從職場人士成功的大數據來看,100個人里面,其實只有5個人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人都會陷入職場困境,而這個時間點其實不是在35歲,而是在40歲。因為這個年齡段不僅深刻的意識到了這種現實,同時調整的概率也很小了。
中年油膩男!不僅是對當下現狀形象描述,更是一個最能觸動中年職業人士的心靈語言。大部分人的困境是困在了職業的天花板上,面臨經濟與公司內部的雙重壓力,搞不好就會失業。想晉升到高層似乎不太可能,而下面不要命的年輕人正在拼命追趕,更可怕的是他們的薪水還很低,以至于老板多次想換掉老人,鑒于情面沒有下手,但是大家都知道這一天終會來臨。
成長的路上并不擁堵,越高層的崗位競爭力越小,雖然崗位需求是小,但是人員更稀缺。幾乎每一個公司,都為高層崗位合適的人選而發愁。這說明不缺崗位,就缺優秀的人才。40歲,本來是工作經驗與人生經歷結合最好的黃金點,大部分人經過多年的沉淀也能做到中層,這就意味著與高層之差一步之遙。但是就這一步之遙,成為很多人職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窮其一生,不僅沒有上去,反而大概率滑了下來。
任何事情必有原因,隨著油膩男心態的沉淀,這些原本優秀的人才,不知道哪一天開始逐步淪落為庸才,于是他們的心態開始發霉,長出來四種職場“毒瘤”。
【1】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管理混亂的公司,每個人的職責很不清晰,遇事能躲則躲、能閃則閃,凡事不屬于自己的事,千萬不能干,一旦干一次,以后都變成自己的事兒。
管理規范的公司,每個人的職責都很清晰,凡是不屬于個人執掌的內容千萬不要干,誰干誰犯錯,誰干誰承擔責任。
以上兩種現狀是工作中經常遇到的,這是典型的多干多錯就是錯,少干不錯不是錯的“惡劣文化,”也是原本優秀的人才開始墮落的一種跡象。
【2】專注事務、忽略人際
這類人員應該說還不錯,包括一些技術較強的專業人才。如果技術人員忙自己的技術,管理人員忙自己的組織協同,井水不犯河水,豈不樂哉?
實際上這種完美現狀是難以出現的。公司是個大家庭,每個人的職責都是被分解下來的,所以具有較強的合作性。
而一些技術人員仗著自己的崗位屬性,往往拒絕與別人合作,在這個以人為主的組織中,十之八九會得罪其他人。如果此人專業技能強可以生存,但是絕對沒有晉升空間,慢慢就成為40歲的中年油膩男。
【3】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很多人在20歲,奮不顧身的去努力去賣命,讓自己快速的成長。然后一路飆升坐上了中層,獲得了不錯的收入和地位,然后就熄火了。
似乎這些人,就是為了混上中層崗位而停留在此一樣。但是別忘記,人在職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主要原因就是企業不允許這些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這是一群承上啟下、待遇偏高的群體,一旦失去了奮斗的動力,對公司來說是一場災難。特別面對企業改革與轉型之時,他們就是巨大的阻力。所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中年油膩男,必將注定更加油膩。
【4】刻薄公司、放棄自我
除了那些關注自我、不懂得與別人合作的技術男,還有那些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油膩男,還有一類就是“激情尤在”的懷才不遇者。
這類人員表面上非常負責,看似也很敬業,他們對公司與領導要求完美,完美到苛刻的程度。凡是企業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就會出現消極怠工乃至放棄自我的表現。這是一類典型的“自廢”的人,他們的職業也已危矣!
并不是中年危機這種現象,約束大部分人跨不過去。而是因為沒有自身的職場競爭力,才導致中年危機現象的存在。所以個人的原因才是根源。為打破職業困境、跨過中年危機,職場人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突破。
【1】聚焦職業、專注方向
人到中年,前半生已結束,時間對我們來說越來越緊,這個時候一定要做減法,將全部的精力聚焦自己的專業方向,實現專業技能的快速突破,夯實自己的職業鐵飯碗。
此時可以選擇現在職業進行突破,沒有不好的職業,只有不夠精準的能力。只要在這個崗位上成為專家,你的職業就會變得輝煌。
【2】全心付出、超越他人
選擇了方向,聚焦了職業,這個時候就要付出實際的行動。于是很多人去努力,但是大部分人都失敗,原因在哪里呢?
努力真的不是成功的原因,相反,成為失敗的借口。真正成功的邏輯叫做拼命,也就是責無旁貸、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時間和精力上,投入超過10萬個小時,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3】耐住寂寞、放棄公平
專業來自實踐,能力來自沉淀,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在短期內取得成功,假設短期內可以取得成功,這就意味著其他人也可以,反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日后想起來,自己都感動。別人走捷徑,你不可以,別人去娛樂你要學習,別人獲得贊許,你可能被冷落。如果耐不住寂寞,承受不了不公平的待遇,怎么會有日后的成果?
【4】燃勇商、突破舒適區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結果,也不是所有的選擇都正確。在職業大道上不僅要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一旦發現自己的職業方向有問題的時候,要敢于修正甚至轉型。
在這條路上需要一份勇商!在適當的時候,敢于打破自己的舒適區,打破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打破自己熟悉的人員與環境,從而實現工作的再次突破,引來職業的再次輝煌。
人生漫漫路,職業就是一場馬拉松,這就意味著不進則退,在職場這條大路上,一旦踏上去再也無法回頭,更不可以停留,除了奮斗向前、別無選擇。
或許失去了上半生,但是還擁有下半生。只要你愿意去努力,人生永遠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