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逾期交付安置房的違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一條:“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以及該法第六十二條第四項關于“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之規定,交房期限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安置房交付期限可以根據臨時過渡期的相關約定來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行政機關未按期交房,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行申12582號
本院經審查認為,再審申請人劉行中起訴請求判令二七區政府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向其交付安置房屋,按照28號《意見》確定的安置費標準向其補發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的過渡費及至本案安置終結的過渡費,并按照每日房屋征收補償總額的3‰支付違約金。
(一)關于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問題。一、二審法院認為,二七區政府尚未開始建造安置房,并未拒絕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因而,對劉行中要求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根據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的約定,二七區政府負有交付安置房的義務,而且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中也明確約定了36個月的臨時安置期限。劉行中提起本案訴訟時,臨時安置時間早已期滿。劉行中要求法院判決二七區政府履行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二)關于補發過渡費的問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簽訂于2013年6月,約定按照有證建筑面積每平方米12元每月發給被征收人臨時安置補助費。二七區政府在超過臨時安置期未能交房的情況下,根據征收補償方案的規定,雙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28號《意見》出臺于2018年4月26日,其中規定:實行期房安置并由被征收人自行解決臨時安置房的,在臨時安置期間,按被征收人房屋建筑面積每平方米每月30元的標準發給被征收人臨時安置費,不足1800元的,按照1800元發放。該意見系結合當前房屋租賃市場實際情況,為滿足被征收人的基本居住需要,確保被征收人的生活質量而對住宅房屋臨時安置費作出的調整。本案中,自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簽訂至今已六年之久,協議中約定的安置房仍未解決,二審法院判令二七區政府補發自2018年5月—2019年1月的過渡費7766.82元,保障了被征收人的基本居住條件,應予以支持。(三)關于劉行中請求二七區政府按每日房屋征收補償總額的3‰支付逾期交房違約金的問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第七條違約責任部分約定:二七區政府未按約定期限支付各種補償費,自違約之日起每日按房屋征收總額的3‰支付滯納金。從協議約定內容來看,雙方僅對未按期支付各種補償費用的違約責任進行了約定,對于交付安置房的時間以及逾期交房的違約責任并未進行約定。但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第三條第二款約定臨時安置期限為36個月,自2013年1月10日至2016年1月10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一條:“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以及該法第六十二條第四項關于“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之規定,安置房交付期限可以根據臨時過渡期的相關約定來確定。二七區政府已經超過了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約定的臨時過渡期,至今仍沒有履行交付安置房屋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因此,二七區政府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盡管在本案中不能直接依照劉行中主張的按每日房屋征收補償總額的3‰支付逾期交房違約金,但法院應當判決二七區政府承擔違約責任。對于違約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可以根據劉行中因長期未被落實安置房受到的實際損失酌情予以確定。二審判決駁回劉行中要求二七區政府承擔逾期交房違約責任的請求有所不當,應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