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數據顯示,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在中低收入國家,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15%曾有過自殺念頭;在15至19歲的青少年群體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二大死亡原因。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福爾表示,當前全球有數量巨大的少年兒童面臨心理健康問題;半數左右的心理問題出現在14歲以前。(《世界知識雜志》2019年22期,《全球五分之一青少年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有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青少年群體,既有富裕家庭的,又有貧困家庭的,并非是我們認為的“窮人孩子早當家”或“人窮志短”。
作為父母,該怎么辦?
留給孩子萬貫家財不如留給孩子萬分充盈心理資本!
父母的無心之語,有可能成了孩子的透心之痛
不難看出,這組數據中孩子的年齡段,基本是在青春期。是否只要重視青春期親子關系,孩子就沒有心理困擾,就不會有嚴重的自殺行為與傾向?
答案是否定的。父母必須抓好孩子成長兩個關鍵期。
一是0-6歲的嬰幼兒期,二是11-18歲的青春期。
嬰幼兒期的親子關系奠定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石;青春期的親子關系奠定孩子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嬰幼兒期的親子關系關乎孩子的內心充實與穩定;青春期的親子關系關乎孩子在學業和未來事業上能達到的高度。嬰幼兒期的親子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商——人際關系與親密關系;青春期的親子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商與財商。
抓好孩子這兩個身心成長關鍵期,事關孩子終生幸福。
但現實是,往往嬰幼兒時期,家長覺得孩子不懂事,扔給老人,放回老家,自己忙事業、求進步,造成孩子成長第一個關鍵期跟父母之間“親密關系”的缺失。等到父母要認真教育孩子時,卻發現孩子已是青春期,管教起來難上加難。
青春期難管教是國際共識,國外的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有的甚至稱青春期為“危險期”。
“危險期”還是“機遇期”,關鍵看親子關系
我有個好朋友小敏,在孩子小強兩歲時,去國外留學三年。
回國后,小敏看不慣小強被姥姥姥爺嬌慣得一身臭毛病;孩子小強,不喜歡小敏對自己的橫加干涉。直到高中,小強仍是對媽媽在自己幼年時扔下自己去國外求學,很有意見。尤其是,小強初二時,小敏要了二胎,小敏在二孩小小強身上補償自己當年當媽媽的缺失;卻讓小強的被拋棄感雪上加霜。小敏越是要小強有個哥哥樣子,小強越是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偏愛弟弟;小敏也越是覺得小小強更懂事乖巧,小強乖戾難溝通。
小強被送去心理咨詢,心理老師卻說,最該咨詢的是小敏。
心理老師給小敏支招,首要要做的,就是:少用語言暴力這把“軟刀子”繼續傷害小強心靈,尤其要注意不要說這十句話!
哪十句話?
一、真后悔生了你!
二、活該!
三、你咋這樣!你怎么搞的!你都把時間用來干什么了!怎么什么也學不會!
四、爸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比你懂事多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五、爸爸媽媽為你付出了一切!你還不好好學習!
六、好好學學你弟弟!你看看人家!
七、就你這水平,還想考一本!
八、你爸沒有家庭責任心,媽媽指望不上你爸,你是媽媽的全部希望!
九、怎么瞪不起死活眼!都要考試了,你還玩游戲!
十、你愛咋樣咋樣,以后我不管你了!
而要多說這十句話:
一、孩子,爸媽當年也有過考試失利的時候,我相信你有這個實力,咱們繼續努力!
二、孩子,我愛你!無論你發生任何事情,我都無條件地愛你!
三、孩子,你很優秀,很出色,你一直是我們的驕傲!
四、孩子,無論你做何種選擇,爸媽都支持你!
五、孩子,對不起,爸媽錯了!
六、孩子,你長大了,很多事情你有能力自己做主自主安排,需要幫助你就跟爸媽說;如果你不說,我們也會保持沉默,不會過多干涉你的自主權。
七、孩子,爸媽支持你尋找并葆有你的興趣。
八、孩子,這是你的人生,無論何時,做你自己!
九、孩子,爸媽知道你盡力了!
十、孩子,人生就是不斷試錯糾錯的過程。年輕時,人人都會犯錯,爸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也犯過很多錯,爸媽現在也會犯很多錯,錯了不要緊。只要你問心無愧,別在意別人如何評說。
朋友們,你經常對孩子說哪些“扎心”的話?你經常對孩子說哪些有能量的話?
請在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過過招,做好孩子堅實后盾。
我是青島日報·青島心理聯盟劉麗娜,我每周周一更新。
我結合心理聊寫作,談生活。
工作之外,我融心理于新聞寫作培訓,我融故事思維于團建、減壓增能講座。
就在這里,讓我們一起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