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小明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
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無疑是整個征收拆遷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環節,它關乎著被拆遷人一家未來的生計和命運。然而“可能犯錯的地方一定犯錯”,在簽約中“犯馬虎”的被拆遷人的確不是個例,我們也需要有意識地規避其中的風險和禁忌。本文,在明律師就結合近期咨詢中的情況提示大家幾方面問題。
通常而言,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簽一份就能涵蓋補償安置的全部項目和內容,尤其是城市房屋征收中一般是如此。
但在實踐中,有些地方會按補償項目將協議分開,被征收人需要接連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房屋補償安置協議、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協議、停產停業損失補償協議以及社會保障的相關協議,一份協議能夠人為的變出三四份來。
從方便被征收人的角度而言,在明律師還是更主張合并起來的一份協議,這樣更有利于被征收人對協議內容的正確理解,同時也更能反映拆遷方“公平、合理補償”的全面落實。
不過法律法規并沒有禁止這種簽法。故此,大家要特別注意審查好每一份協議,慎重簽字,因為所有這些加起來才是我們最終獲取的完整補償安置利益。缺一塊,我們就可能會吃虧。
簽約但不當即交付協議原件,這是許多地方在拆遷中的慣用做法,一般的理由是所簽協議需要帶回去進行審計等內部審核環節。
不過在“預簽約”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相當一部分被拆遷人所簽下的協議都不是最終的協議文本,而僅是附生效條件的協議。
這種情況下,再以各種理由要求將所簽協議帶走,我們認為是難以成立的。對此,被拆遷人要予以明確提出,要求對方當場提供原件。若對方以工作規程為由拒絕,則可向其索要書面的工作規程制度,與所簽協議一起拍照留存證據,同時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說明過程進行錄音。
總之,簽了字和沒簽字一樣的情況對被拆遷人而言不可接受,大家一定要在專業拆遷律師的指導下盡力避免這種狀態的發生。
所謂的“空白協議”也分很多種情況,有完全空白的,也有部分關鍵性內容空白的。以《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第25條確立的補償協議內容來看,起碼以下幾方面內容是不能允許空白的:
1.征收調查登記確定的房屋位置、用途和建筑面積;
2.補償方式,是貨幣補償還是房屋產權調換;
3.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選擇貨幣補償的,關鍵看這兩項約定;
4.用于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必須明確到某個具體地址、樓層,朝向、套內建筑面積等被征收人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應當予以明確;
5.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
6.經營性用房的停產停業損失;如果需另行評估、簽約,就一定要在主協議上予以說明;
7.搬遷期限、過渡期限;對超過過渡期限仍不能交付安置房的,應當約定征收方的違約責任;
請注意,一份完整、規范的征收補償安置協議一定不只上述這些內容,但至少這些內容上是不能空白的,否則對于被拆遷人而言簽了比沒簽還要糟糕。
如果征收方以各種理由主張被拆遷人先簽下一份部分內容“待商量”的補償協議,被征收人同樣可以主張在先簽下的協議中明文寫明“待商量”的事項都有哪些,何時商定補充協議,并對整個協商溝通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留存證據。
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中,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這兩項由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標準確定的補償費用是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不是農戶個人的。
但毫無疑問,它的使用和分配需要依法而為,并最終落實到農戶的頭上。故此,村委會、村集體的簽約行為應當接受村民的監督,確保村民的知情權。
《土地管理法》第49條規定,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征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事實上,只要向村民完整公開了所簽的協議,補償款有沒有給對是可以根據省級政府公布的征收農用地的區片綜合地價標準直接計算出來的,單價乘以面積,這并不復雜。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30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公布征地補償費的使用、分配方案及其實施情況,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關心的其他重大事項。“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應當隨時公布”。
綜上,被征地農民完全有權獲知其想要知道且村委會、村集體實際掌握的與征收拆遷有關的全部事項。若村委會消極不作為,村民還有權向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反映,由相關部門責令其依法公布。
在明律師最后要提示大家的是,簽訂補償安置協議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瞎”簽,否則即使理都在被拆遷人這邊也很難打贏官司。決定下筆簽字前多想想律師提供的建議,多聽聽家人的意見,總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