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平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每當新聞媒體、報紙雜志等平臺報道重大冤假錯案被改判無罪時,總會出現當事人或其家屬捧著一紙無罪判決書淚流滿面的情景。芻議冤假錯案所造成的危害,從中警醒,是為了防范冤假錯案的再次發生。
一、降低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法律的信仰源自公民內心的真誠擁護。“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好比污染了水源。”水源一旦受到污染,整個水流都將變色變味,失去原先的冰清玉潔,試問誰還敢飲水思源呢?更有甚者,當事人不滿司法處理結果,自認為里面有問題,不再相信“法”了,憤而采取極端手段去解決的亦有之。由此可以看出,司法公信力在公民心目中的樹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司法機關真的辦理了刑事錯案,特別是重大冤假錯案,必將會極大降低司法公信力,嚴重損害司法權威。
二、損害人權司法保障。人權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的任務之一便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在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給予當事人充分履行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等法定權利,以使其人權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不管是認定有罪還是無罪,要讓當事人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服心更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實辦案中的確存在侵犯人權的情形,比如,一些被媒體曝光的重大冤假錯案,都會不同程度伴隨著刑訊逼供的影子。刑訊逼供是我國封建專制司法制度的殘余糟粕,與現代法治文明格格不人,嚴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人權,是導致冤假錯案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增加涉法涉訴信訪壓力。如果當事人及其親屬對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不滿意,再加上案件處理得不公正或出現瑕疵,會導致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信法不如信訪”、“信下不如信上”。因為在他們看來,通過信訪途徑反映問題能夠給司法機關造成壓力,而且還能引起領導重視,于是會選擇越級訪、纏訪、鬧訪、集體訪,尤其是在特殊敏感時期赴省進京訪。涉法涉訴信訪“倒三角”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從基層向上越往上信訪量越大。這些非正常上訪,嚴重影響了司法機關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造成涉法涉訴信訪工作面臨很大壓力,司法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被大量浪費。
四、破壞社會公平正義。法律的本質在于公平正義,司法機關存在的價值就是促使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人人愛之。什么是公平正義?同等條件下同等對待,反對歧視和特權,實現實質上的一視同仁。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一起刑事案件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位當事人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都有其自身的情況。法律條款是一般性規定,是針對所有人而規定的。司法機關在處理刑事案件時,應因人因案追求罪責刑相一致,以達到公平正義的真正實現。刑事錯誤瑕疵案件,違背法律規定,要么破壞實體正義、要么違反程序正義,最終會侵蝕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底線。
冤假錯案特別是重大刑事錯案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深遠的,不可不察也。司法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時,需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嚴之又嚴,要不得“萬分之一的失誤”。時代在發展,法治在進步,衷心期盼冤假錯案離我們漸行漸遠。(張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