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則是 ①開始出現腹瀉后
給消化道以適當的休息;②控制腸道內外感染;③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④良好的護理
2
飲食療法 開始時給消化道以適當休息
輕
中型患兒減食至平時半量左右4~6小時;重型者6~12小時
減食期間液體補充:輕
中型患兒配制“初液鹽”口服
病毒性腸炎由于葡萄糖促進的鈉運轉障礙
口服葡萄糖液濃度不宜超過2%
鈉濃度不超過50mmol/L;重型者應靜脈輸液
恢復飲食時
人乳喂養兒應減產每次哺乳時間;人工喂養兒可從米湯
稀藕粉或稀釋的牛乳(或酸奶)開始
奶量和所加蔗糖都由少到多
由稀到濃
逐步增加
除食欲不振和嚴重嘔吐外
加乳無須顧慮
因腹瀉后患兒體內營養大量消耗
增加食物后雖大便次數可增加
但腸道吸收與食入量成正比
禁食過久或熱量增加過緩都可導致營養不良
一般應于治療48小時后給以足夠熱量
5天左右恢復正常飲食
3
液體療法
(1)口服補液鹽:1971年以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用口服補液鹽(oral rehydration salt,ORS)所配制的飲料
在世界各地對不同病原和不同年齡的急性腹瀉患兒推廣應用
我國自1980年以來在各省市廣泛使用
取得較好的效果
配制1升ORS飲料
需NaCI3.5G
NaHCO32.5g
KCI1.5g
葡萄糖20g
其電解質濃度為:Na90mmol/L
K20mmol/L
CI80mmol/L
HCO330mmol/L
葡萄糖111mmol/L
由于病毒性腸炎患兒多有等滲或高滲性脫水
應將ORS稀釋1/3~1/2后口服No含量降至45~60mmol/L
K10~13.3mmol/L
以40~53.4 mmol/L
HCO315~20mmol/L
葡萄糖56~74mmol/L
葡萄糖濃度仍保持促進消化道水
鈉的吸收
第一日給ORS量:輕度脫水50~60ml/kg
在4小時內服完;中度脫水70~100ml/kg
在4~6小時內服完
同時應按后述方法補充鉀和鈣
最近
WHO推薦用枸櫞酸鉀代替原配方中的碳酸氫鈉
因后者易潮解而枸櫞酸鉀則比較穩定
臨床應用也證實了這種代替法的優點
此外WHO又倡導以ORS的配方的20克葡萄糖改為30克的米粉或其他谷物粉
認為用谷物粉配制后
味道可口患兒容易接受
服用時發生嘔吐者較少
糞便成形較快
臨床實踐已證明其療效
確能促進水和電解質的吸收
華西醫科大學兒科曾以50克米粉代替原配方中的20克葡萄糖
確能防治脫水
優于用ORS原方
至于口服ORS有困難或有重度脫水發生循環衰竭者
皆需先靜脈補液
如在農村不便進行靜脈滴注
也可用胃管滴注ORS
如口服或胃管滴注ORS后脫水仍不見好
則應設法靜脈輸液
(2)胃腸道外補液:對嘔吐或口服補液有困難及重度脫水患兒
應根據上冊胃腸道外液體療法補液原則
分步驟地進行治療
先較快地恢復循環量并補充累積損失
再較慢地補充繼續丟失和生理消耗
近十余年來
國際上補液供給液體總量和含鈉液量都有減少趨勢
1)補液總量:治療第一個24小時的補液量應包括:累積損失量
繼續丟失量和生理消耗量
依脫水程度補充總量120~200ml/kg(輕度脫水120~150ml/kg
中度脫水150~180ml/kg
重度脫水180~200ml/kg)
一般病例4~12小時后可開始喂奶(奶量計算包括在上述液量內)
如腹瀉仍重
第二天有的仍需輸液
高滲性脫水需在2~3日內緩慢糾正脫水
脫水糾正后每日液量只需補充繼續丟失和生理消耗量約每日100~120ml/kg
2)液體組成:第一日補液內容:等參電解質溶液(包括Na+及k+)和非電解質溶液(葡萄糖液)全日容量比例根據脫水性質決定:等滲性脫水宜為1:1(相當於1/2張力電解質液);低滲性脫水用2:1(相當于2/3張力電解質液);高滲性脫水時
應根據高滲的嚴重程度
使二者的比例成為1:1至1:2(總濃度相當于1/3張力電解質液)
避免血清鈉濃度降低過快
引起相對性水中毒
1990年Ronald kallen建議平均全日給鈉濃度如下表:
脫水性質
擬給鈉濃度(mmol/L)
溶液(%)
等滲性脫水
50~60
0.33
高滲性脫水
30~40
0.2
低滲性脫水
70~80
0.45
嚴重低滲脫水
90~110
0.6~0.7
對病情較輕
腎功能較好的患兒
或條件不具備時
電解質液可單用生理鹽水
但酸中毒明顯時應用“2:1液”(生理鹽水2分加1/6mol炭酸氫鈉或乳酸鈉1分)作為含鈉液
有低鉀血癥者
在輸液排尿后
在以上液體余量中加氯化鉀0.3%滴入
3)補液的步驟及速度:原則是將所需液體按含鈉濃度
先濃后淡
先快后慢地輸入
開始輸時:等滲和低滲性脫水用“2:1”液
高滲性脫水用“3:4:2”液(3分葡萄糖液
4分生理鹽水
2分1/6mol乳酸鈉液)20mlg/kg
在半至1小時輸入
以恢復循環量
然后再將含鈉液濃度逐漸降低
將全部液體在24小時內輸完(高滲脫水在48小時輸完)
一般速度為8~10ml/kg/小時
高滲 性脫水按5~8ml/kg/小時
低滲性脫水為防止腦細胞迅速縮小
應避免輸高滲性液體
Kallen建議補液進度如下表:
積累補液量(%)
0~12小時
12~24小時
24~48小時
等滲性脫水
50
100
-
高滲性脫水
25
50
100
低滲性脫水
75
100
-
4)鉀的補充:一般患兒補鉀2~4mmol/kg·d(相當于10%KCI液1.5~3ml/kg·d)在患兒排尿后開始口服
將全日量均分為3~4次
低鉀明顯者
可緩慢靜脈滴入氯化40mmol/L(0.3%)
全日量可增至4~6mmol/kg·d(相當于15%KCI2~3ml/kg·d)
如全部氯化鉀均需靜脈滴入(不可靜脈推入或加滴器小壺中滴入)
應均勻分配于全日靜脈輸液中
較安全的辦法是將氯化鉀100mg/kg加入排尿后第一批輸液中(0.3%KCI)靜脈滴入
低鉀情況一般都能好轉
然后將所需氯化鉀其余部分分3~4次口服補充
靜脈給鉀過濃
過快
可致高鉀血癥而猝死
應特點注意
因食物中含鉀豐富
飲食恢復至正常量一半時
可停止補鉀
5)鈣和鎂的補充:在補液過程中
如患兒興奮性過高或出現驚厥或抽搐
可將10%葡萄糖酸鈣10ml稀釋一倍
靜脈滴入
必要時可重復
能口服時可給10%氯化鈣5~10ml/次
每日3~4次
此類患兒多有佝僂病
抽搐停后可肌注維生素D20~30萬單位
并繼服鈣劑
脫水重
久瀉及有低鎂癥狀者
可肌注25%硫酸鎂0.2~0.4ml/kg/次
每日2~3次
2~4日
6)對嚴重酸中毒的處理:一般酸中毒經上述輸液治療
腎功能恢復后
多可糾正
如酸中毒嚴重
可增加乳酸鈉或碳酸氨鈉用量
代替等量的生理鹽水
7)輸血或血漿:對腹瀉嚴重或伴營養不良者宜輸血漿
每次25~50ml
必要時1~3日重復一次
共2~4次
貧血者代之以輸全血
4
中醫療法
5
控制腸道感染 針對病原體采用適當的抗菌藥物
尤對嚴重病例為然
(1)對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除侵襲型大腸桿菌外
很少侵入組織
細菌大量聚積在腸道內
應選用腸道不易吸收的殺菌藥
療效不好時
應測藥物敏感試驗
作為用藥參考
常用藥物用:
1)卡那霉素;2)慶大霉素;3)巴龍霉素;4)甲氧芐氨嘧啶
(2)對侵襲型大腸桿菌感染:腸道不吸收的殺菌藥對此類感染療效不好
可采用治療桿菌痢疾的藥物
氨芐青霉素效果較好
劑量50mg/kg·d
分4次靜脈注射
(3)對鼠傷寒感染:旯好根據藥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
藥敏結果未出前
用氨芐青霉素或復方新諾明等
(4)對菌群紊亂之后繼之金黃色葡萄糖菌
綠膿桿菌或變形桿菌感染:發現有早期菌群紊亂情況時
應及時停原用抗生素
給口服乳酶生0.3~0.9g每日3次
可扶植腸道常住菌
抑制致病的過路菌
并加服復合維生素B
維生素C和葉酸
可在數日內糾正腸道菌群紊亂
癥狀也隨之好轉
如好轉不明顯且大便涂片大腸桿菌明顯減少時
可用正常嬰兒大便5~10g
以生理鹽水混成混懸液
每日1次
直腸保留灌腸
可較快恢復
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者
可選用:紅霉素
新型青霉素
慶大霉素
萬古霉素或先鋒霉素Ⅵ治療;有綠膿桿菌感染時選用多粘菌素B
羧芐青霉素或慶大霉素;有變形桿菌感染時選用氨芐青霉素
卡那霉素或頭孢霉素治療
(5)對輪狀病毒感染:用α干擾素10u/次
每日2次肌注注射
連續3~5天治療秋季腹瀉有顯著療效
(6)對空腸彎曲菌感染:以紅霉素為首選藥物
劑量25~50mg/kg·d
分3~4次口服
對慶大霉素
新霉素
痢特靈亦敏感
但對復方新諾明不敏感
(7)對腸炎耶氏菌感染:新霉素和磺胺藥均有效
(8)對真菌感染:口服制霉菌素
劑量12.5萬~50萬單位
每日2~4次
同時停用原來應用的抗生素
如腸道吸收功能受損明顯
宜選用注射藥物
如二性霉素乙
知道嬰幼兒腹瀉的藥物治療后,需要了解嬰幼兒腹瀉的并發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