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書友會第167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為沈仲圭總結王慎軒常用的6個經驗方,有名方心(新)得,又有自制方,相信書友們讀了會有很大收獲。(編輯/閆奇峰)
王慎軒經驗方選按
作者/沈仲圭
王慎軒,浙江紹興人,懸壺于蘇州,聲望甚隆,經驗豐富。解放后,在北京中醫學院工作,曾著有《實驗經濟方》刊載于該院學報。現選錄其中數方加以說明,以供同道臨證借鏡。
1.止嗽散——《醫學心悟》方
治傷風咳嗽,兼治痰飲咳嗽及肺癆咳嗽無潮熱咳血而略兼表證者。
桔梗93克,炙甘草31克,白前(蒸)93克,橘紅46克,百部(蒸)93克,紫菀(蒸)93克,荊芥93克。共研細末,每服1.5克至3克,熱湯送下,一日二服。
按:本方用桔梗宣肺,白前降氣,荊芥祛風,紫菀、百部順氣止咳,對于風寒感冒,證見身熱惡寒、咳嗽鼻塞、苔薄白、脈浮緊者甚為對證。若系風熱感冒,證見咳嗽痰黃稠、喉痛口干、苔薄白微黃、脈浮數者,宜去荊芥、橘紅,加薄荷、杭菊、焦山梔、胖大海之類。
2.參歸益胃膏——蘇州大融法師方
治胃病已久,食量減少,氣血虛弱,頭眩心悸,神疲力乏,面色枯黃,肌肉瘦削,脈象虛細。
黨參1500克,當歸1500克,小茴香120克,砂仁120克。先將黨參、當歸熬三次,取汁棄渣,茴香另煎湯加入,砂仁研末和入,再加飴糖500克、白糖500克、白蜜500克收膏。每用一湯匙,沸水沖服,每日三次,食后服。
按:本方用黨參補氣,當歸養血,茴香、砂仁助運化,使氣血充足,胃納增加,則由氣血虧損引起的頭眩心悸、面黃肌瘦諸癥,自可逐漸消失,體質亦轉弱為強。本方參、歸、茴、砂并用,補而不滯。
3.枳術丸——王氏據《金匱要略》方改制
治消化不良,胃脘痞悶,或膨脹,或脹痛,或胃脘有癥塊,食入作脹,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而膩,脈濡緩而滑。
生蒼術62克,炒枳實31克。研細,水泛為小丸。每服1.5克至2.4克,食后熱湯送下,一日三次。
按:潔古枳實丸用白術62克,枳實31克,為末,荷葉包燒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功能健脾消痞,治脾胃運化無力,飲食停滯,腹脹痞滿。本方與王氏方對比,白術健脾之力勝,蒼術燥濕之功強,各有所宜。又潔古方服量太大,宜水泛為小丸。
兩方均可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另有橘半枳實丸即枳術丸加橘紅半夏,用于脾失健運,脘痞食少。三方相比似乎橘半枳實丸更佳。
4.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方
治婦人少腹癥塊,酸脹疼痛,或不痛,月經不至,或經漏,或痛經,脈象結澀,屬瘀血為病者。
桂枝尖、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赤芍各等分,研末,煉蜜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如不效加至三丸。
按:據王氏介紹,用此丸治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卵巢囊腫、慢性輸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等婦科病,只要證候確如上述而屬血瘀為病者,投之無不見效。從王氏所談,可知仲景之方,只須辨證切當,用藥比例按其原方規定,其收效之速誠非后世諸方所能望其項背。
另據王氏介紹,“此方若改湯劑,每劑重一兩,服二三十劑,如其效力不甚顯著,改服丸劑,即顯速效”。我曾用我院監制的消瘤丸治卵巢囊腫,久服病可愈,其方由桂枝茯苓丸加利氣活血、軟堅消瘤之品(紅花、香附、莪術、鱉甲、海藻、昆布、夏枯草、苡仁等)組成。
5.五香丸——古驗方
治痰積,食積,氣瘕,水鼓腫脹,痞聚攻痛,痢疾初起。
五靈脂500克,生香附500克,生黑丑、生白丑各60克。上藥一半微火炒黑,一半生用,共研為末,和勻,以米醋泛丸,如綠豆大,每用0.9克至1.5克,早晚各服一次,以七天為一療程。孕婦忌服,虛人慎用。
按:本方用藥三味,香附疏肝理氣,治肝氣郁滯,胸脅脘腹脹痛;五靈脂功專活血散瘀;牽牛瀉濕熱,利大小便,治水腫痃癖氣塊。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逐水之功,適用于門脈性肝硬化腹水(氣鼓、血鼓、水鼓均可酌用)及脘腹脹痛等。
6.天冬蜜——王氏自制方
治肺癆肺痿,咳嗽痰少,潮熱羸瘦,脈象虛細而數者。
天冬500克(切片),白蜜1500克(煮沸)。以天冬浸蜜中一月余,每日早餐后取一平湯匙,細細嚼服。
按:天冬性甘微苦寒,入肺腎二經,功能養陰潤燥,清肺止咳,為治療陰虛潮熱、干咳咯血等癥之常用藥品。《張氏醫通》之二冬膏即是由天冬、麥冬加白蜜組成之治肺腎陰虧、咳嗽少痰、咽喉燥痛的有效方劑。王氏之天冬蜜系由二冬膏化裁而成,制法簡便,功效可靠(他曾用此藥治愈肺癆多人),誠為食療妙方。
I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