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延續于西周,始于周平王遷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晉等諸侯的護送下,從鎬京(今西安)遷都到洛邑(今洛陽)。
兩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有個致命弱點,封到最后沒有土地來封了,全部封給了諸侯國,周天子自已的封地越來越小,以致到最后,周天子的封地都是蝸居在其它諸侯國的封地內。
實際上到周平王時期,周天子的力量已經大不如以前了,封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天子的勢力越來越小,相反諸侯的勢力是越來越大,春秋時期,相繼涌現出五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充當霸主,而所謂的霸主是以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為基本,替代周天子維護周朝儀法,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形成諸侯國稱霸的局面,先后出現齊、晉、秦、楚、宋五霸諸侯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的春秋時期,由于周天子衰弱,諸侯國混戰,大國兼并小國,土地越來越集中,僅春秋時期諸侯國被滅的就有52個。
這種情況到了戰國時期,越來越嚴重,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標志著戰國時期正式進入七國爭雄的時代,小的諸侯國不斷被兼并消滅,大的諸侯國僅有秦、韓、趙、魏、燕、齊、楚七個。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之言,以周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因六國不配合而告失敗。同年,秦國起兵攻周赧王,秦攻破東周都城洛邑(洛陽),殺周赧王,東周滅亡。
東周是被秦國所滅的,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而立國,最多時天下共有100多個諸侯國,由于諸侯國眾多,東周本身又走向衰弱,而少數諸侯國越來越強大,東周滅亡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