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四世紀,中原大地上活躍著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后世習慣稱之為戰國七雄,從東到西分別是齊、燕、楚、趙、魏、韓和秦。
那是一段壯懷激烈的歲月,雖然各個國家之間長年征戰,但彼此的交流卻非常順暢,有點類似今日的歐洲,甚至比歐洲還要緊密。
七個國家都由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的城邦組成,其中最繁華的莫過于都城。
如今,七國的歷史已成為過去,但它們的傳說流傳至今,七國都城歷經兩千多年的風煙,有的繁華更勝往昔,有的沒落無聞。今天,不妨來盤點下。
齊都臨淄:曾經的繁華之都,如今泯然眾人矣
齊國的都城是臨淄,戰國時期,臨淄是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富庶、繁華程度在七國之內都是數一數二的,聞名天下的通衢大邑。
齊國滅亡后,秦朝在此設置臨淄縣,作為齊郡的治所。西漢時,臨淄為齊國王都。齊國廢除后,直到南北朝,臨淄一直是郡治所在地。
隋唐以后,臨淄失去了郡治的地位,降為縣治。時至今日,臨淄隸屬于山東淄博市,行政級別為縣級區,在山東半島的地位大不如前。
燕都薊城:邊陲小城的逆襲之路,步步高升
燕國的都城是薊城,在戰國七雄的都城中,薊城可能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地處北方邊陲,氣候條件最為惡劣,被排除在中原文化圈之外。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薊城一直被視為邊防重鎮。兩漢南北朝時作為幽州的治所,隋朝時改為涿郡,唐朝復稱幽州,之后長期脫離于中原王朝管轄之外,名字也幾經變化。
元朝建立后,薊城故地迎來新生,被確立為國都。之后的八百余年里,除明朝初期外,一直是中國的首都,最后定名北京,已成為國際大都市。
楚都郢都:最為撲朔迷離,至今仍是個謎
戰國七雄中,楚國的國都最為撲朔迷離。有著近900年歷史的楚國多次遷都,但不管遷往何處,總習慣把新的都城稱作郢。
丹陽是楚國最早的都城,但古丹陽的位置,至今仍是個謎。之后,楚國都城又曾遷往今湖北荊州、湖北襄陽、河南淮陽、安徽阜陽、安徽壽縣等地。
如今,楚國故都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是湖北的荊州和襄陽,阜陽是普通地級市,淮陽和壽縣更是普通的縣級行政區,楚都也如同齊都一樣,泯然眾人矣。
趙都邯鄲:歷經三千年風云,名字始終沒變
趙都邯鄲和臨淄一樣,歷經三千余年,名字始終沒變。邯鄲的建城史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是商都的畿輔之地,至少已有3100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迎來了高光時刻,是當時著名的通衢大邑。秦漢時期,邯鄲地位略有下降,但仍然是富冠海內的名城。
唐宋至明清,邯鄲的地位進一步下降,成為邯鄲縣。直到1928年,邯鄲才重新直屬于省。如今,邯鄲隸屬于河北省,堪稱河北歷史最悠久的地級市。
魏都大梁:中原腹地,歷經八朝的五大古都
魏國早期的都城在安邑,后遷都至大梁。戰國前期,大梁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一度是天下第一城,繁華富麗無與倫比。秦統一天下后,大梁降為縣。
秦朝滅亡后,大梁之名也隨之煙消云散。西漢時,開封之名首次出現,剛開始是開封縣。南北朝之后,行政區劃大變,汴州之名首次出現。
晚唐五代至兩宋,開封先是汴州的州治,然后開封之名取代了汴州。歷史上,開封先后經歷了夏朝、魏國、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大金等王朝,中國五大古都之一。
韓都新鄭:曾經的工商業都會,如今地位尷尬
韓國的都城是新鄭,戰國時期著名的工商業都會。戰國初期,新鄭是鄭國的都城,鄭國被韓國滅后,韓國遷都于此,將其發揚光大。
秦朝統一六國后,新鄭被降為縣,后被不斷的劃到不同的郡。漢朝時,新鄭屬河南郡;晉朝時,新鄭被并入苑陵縣;隋朝時,新鄭劃入滎陽郡。
1994年,新鄭正式劃入鄭州,結束了到處掛靠的歷史。戰國七大古都中,新鄭的歷史大概是最為尷尬的,只在春秋戰國曇花一現。
秦都咸陽:西安咸陽本為一體,奈何分家?
秦國的都城是咸陽,歷經秦國幾代人的努力,咸陽最終成為秦朝的國都。秦朝末年,項羽一把大火將咸陽燒了個干干凈凈。
漢朝建立后,在咸陽廢墟上重建了都城,改名長安。之后的一千多年間,長安一直是西北重鎮,即使不是都城,也大多作為陪都。明朝時期,長安正式改稱西安。
西安和咸陽之名長期并存,關系卻有些傻傻分不清,大多數時候,咸陽是西安的一部分。有人說,咸陽是西安的故鄉,西安是那個長大成人的孩子。
七大古都中,薊城最為勵志,咸陽被移花接木,邯鄲和大梁雖沒落,基礎仍在。臨淄和新鄭存在感一路走低,復興無望。郢都存在感最低,蹤跡難尋。